林東紅 林曉芳
藥物治療是兒科治病的主要手段。兒童正處在迅速生長發(fā)育階段,機體各系統(tǒng)、各器官尚未成熟完善。由于個體差異大,耐受性差,用藥不當易導致不良反應或中毒[1]。護士是給藥的直接執(zhí)行者,為了保證小兒用藥的正確合理,避免不良反應和護理缺陷的發(fā)生,我們從2008年至2009年對工作不滿一年輪轉護士采用給藥前評估、給藥中嚴格執(zhí)行操作規(guī)程、給藥后評價的護理程序方法,指導其正確給藥,工作中無用藥不當或錯誤造成患兒不良反應或護理糾紛發(fā)生,現(xiàn)介紹如下。
要求帶教老師通過科室培訓計劃和與輪轉護士交流,了解所帶輪轉護士的個性特點、特長、輪轉的經歷。
1.1 護士自我評估 護士要說出醫(yī)囑所開藥物的名稱、劑量、用法、時間,藥物的主要作用和副作用。
1.2 對患兒進行評估
1.2.1 患兒的疾病診斷、病情、用藥目的 患兒的診斷、病情、用藥目的與用藥關系密切,要求護士做到心中有數(shù),掌握病情變化。如水痘患兒禁用激素,激素治療過程中發(fā)生水痘應停用或減量[1],腹瀉患兒初期或伴有發(fā)熱時不宜使用止瀉藥等。同一種藥物,病情不同,所用劑量也不同,如肌肉注射苯巴比妥納,用于鎮(zhèn)靜時,所用劑量1 mg/(kg·次);用于抗驚厥時,所用劑量5~7 mg/(kg·次)[2]。均為兒科輪轉護士應掌握的基本知識。
1.2.2 年齡與體重 小兒由于其肝、腎功能尚未發(fā)育成熟以及神經內分泌、代謝具有特殊性,因此,用藥的個體差異很大。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按體重計算。要求輪轉護士在兒科輪轉時認識到給小兒稱體重時一定要精確,防止造成小兒用藥劑量錯誤,對于有水腫的患兒或脫水的患兒,應根據(jù)發(fā)病前的體重計算。
1.2.3 用藥史 指導輪轉護士閱讀患兒的病歷、詢問家屬或患兒,了解患兒曾經用過的藥物,有無不良反應史,尤其注意過敏史。
1.2.4 身體狀況 指導輪轉護士在體格檢查時,觀察患兒意識、基本生命體征、了解飲食和進食的方法。檢查穿刺部位皮膚、血管條件,為給藥作準備。
1.2.5 社會心理狀況 要求輪轉護士了解家屬的心理狀況,家屬對藥物的了解程度,用藥態(tài)度。了解小兒對用藥的配合程度,注射時是否需要助手,靜脈輸液時是否需要額外固定。
1.3 對藥物評估
1.3.1 評估藥物質量 首先讓輪轉護士掌握藥物保管的方法,生物制劑如胰島素、白蛋白、丙種球蛋白等需放于2℃ ~8℃的冰箱內保存。其次檢查藥物的瓶簽是否清晰、藥名是否正確、是否在有效期內,瓶蓋有無松動,瓶身有無裂縫,再檢查藥物有無變色、沉淀、霉變等。
1.3.2 評估藥物劑量 由于藥物制造廠家不同,或者生產批次不同,即使同一品種藥也可能有不同的劑量單位。強調輪轉護士要養(yǎng)成檢查和閱讀說明書的習慣,并同時了解藥物的理化特性、配伍禁忌,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項等。
1.3.3 評估給藥方法 兒科常用的給藥方法有口服,皮下、肌肉、靜脈注射,靜脈滴注,直腸給藥,霧化吸入,外敷或外涂等。指導輪轉護士在全面了解病情、用藥目的基礎上,必須做到按醫(yī)囑正確給藥。
2.1 口服給藥 小兒常用的口服藥劑型有糖漿、水劑、沖劑、片劑、膠囊。不同年齡選擇不同服法。在服片劑或膠囊時,可訓練兒童吞服,護士應在服完后再離開。嬰幼兒在服片劑或沖劑時需碾碎,并用溫開水溶化后用小匙、奶頭、滴管、注射器等工具輔助喂服。喂服應將患兒頭抬高或抱起,頜下墊小毛巾或手帕,用拇指按壓下頜,使其張口喂入,不與乳汁或其他食物混合喂入。禁止將藥物留在床旁桌上,應將藥物帶回辦公室交班,以防其他小兒誤服。
2.2 注射給藥 操作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和查對制度。給藥中做到核對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濃度、用法、時間,所用藥物均需雙人核對;患兒的姓名采用反問式核對,即讓家長或小兒自己回答姓名。教會輪轉護士正確計算需抽吸的藥物劑量,輪轉護士計算藥物時必須經帶教老師審核。對于小劑量的用藥,如肝素,需先稀釋后再抽藥。
3.1 觀察藥物療效 給藥后必須及時觀察藥物療效。如使用快速洋地黃15~30 min后應聽心率;用退熱藥30 min后測量體溫;用鎮(zhèn)靜止驚藥5~10 min后觀察患兒抽搐是否停止;用脫水藥后觀察頭痛是否改善,利尿藥后記錄尿量。
3.2 觀察不良反應 指導輪轉護士學會觀察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如過敏反應:皮疹、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消化道反應:惡心、嘔吐、腹瀉等。
兒科臨床給藥的正確性關系到小兒的生命,不能有絲毫差錯。帶教老師指導輪轉護士把護理程序的全過程貫穿到給藥中去,使輪轉護士掌握患兒給藥要領,及時發(fā)現(xiàn)并改正操作中存在的問題,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在保證患兒療效的同時,增加輪轉護士的藥物知識和鍛煉臨床實踐能力。
[1]徐叔云.臨床護理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415-420.
[2]沈剛.實用兒科藥物手冊.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