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琴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尤其是公開課展示或評比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些現(xiàn)象: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設計活動,煞費苦心地安排演講、辯論、課本劇、小組討論等活動,形式新穎多變,構思獨特;學生躍躍欲試、暢所欲言,課堂似乎充滿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但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喧嘩與熱鬧,不見課本的挖掘與體悟。許多學生下課后只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中,對于課本重點難點仍茫然無知?!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彼鼜娬{(diào)教師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師所營造的課堂氣氛中來。但是,一些教師對課程標準理解得不是十分到位,在教學中出現(xiàn)一些誤區(qū)。
一些教師不顧教學實際,專為討論而討論,并試圖以學生七嘴八舌的討論形式來渲染課堂氣氛、表達學生主體的所謂新課程理念;問題過于簡單、浮于表面,課堂討論看似熱鬧,卻沒有實際效果;一些問題要求不明確,學生討論天馬行空,課堂亂如一鍋粥,討論失去控制;討論過多,整堂課由多個討論串連起來,討論成了語文課的主旋律。
語文課堂教學有過于情景化之嫌,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資料的搜集和課件的展示上,媒體設計花樣很多,把教學內(nèi)容、教學流程全部投影在屏幕上,依據(jù)屏幕講解課文,致使學生感覺是在看老師演戲,用教學手段的翻新替代了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和體悟,忽視了文本的作用。況且,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陷入了課件使用的陷阱,課堂教學模式成為另一種借助于新媒介的“滿堂灌”。
一些教師采用多種形式的表演,只注意追求形式上的熱鬧,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導致教師課堂“表演”的異化,有些“表演”偏離課文內(nèi)容,有些“表演”背離教學目標,有些為表演而“表演”……學生隨意的、膚淺的、虛假的、低效的、嘩眾取寵的“表演”充斥著課堂。
對于學生多種多樣的個性體驗,對于學生“豐富多彩”的回答,一些教師常常說“你說得很正確”、“不錯”、“很好”、“非常有道理”、“這是你的發(fā)現(xiàn)”、“這是你的理解”,不敢或不會否定學生的不當言行,不管學生說啥都是對的。“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連錯誤的東西也不敢否定了;要學生“重感悟”,該講的也不敢講了;要“賞識孩子”,連批評也不敢大聲了。這種形而上學的、忽視或貶低教師主導作用的做法是對新課程理念的歪曲理解。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使之與任何學科之間都有割不斷的聯(lián)系,所以,學科滲透就顯得非常容易和很有必要。比如有的教師在教古代詩歌時,讓學生繪制畫面、想象舞蹈、合唱歌曲;有的教師在教說明文時,要求學生按課文內(nèi)容進行手工制作,課堂看似熱鬧,但學生在語文知識、能力、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收效甚微。每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教學任務上也各有偏重,盲目的學科滲透只會異化語文的功能,偏離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
新課程的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雖說必須取決于教師扎實的基本功、充分的準備,但如果學生無動于衷,只是教師個人的單邊活動,仍是失敗的嘗試。一堂課,學生如能積極行動,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該聽講時聚精會神,該議論時熱火朝天,該發(fā)言時爭先恐后;為文章的語言而感嘆,與主人公共呼吸……那么,就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對此,曾有人從“學生是否參與了高水平的認知活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和廣度”“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時間、數(shù)量和質(zhì)量”“學生情感投入的程度”等角度設計了評課標準。這是對語文“活動”的呼喚與肯定,無論是討論、表演還是體驗,都是語文教學的有效手段,不可或缺。
(1)討論。討論是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一種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學方法。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開拓思路、活躍思維、啟發(fā)問題;可以展現(xiàn)學生思維過程,使學生學會感受不同的觀點、方法,從而更好地進行反思和評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討論還可以創(chuàng)造人人都積極探索、主動參與、獨立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環(huán)境,體現(xiàn)集體的力量,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diào)。在新課程標準中,“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理念中都有討論的影子。然而,過多討論只會流于形式,使課堂虛化,呈現(xiàn)形式主義。
(2)多媒體。多媒體以其圖文并茂、聲形兼?zhèn)涞膬?yōu)勢深受廣大教師的青睞。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可以更有效地把抽象、靜態(tài)的知識形象化、動態(tài)化;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趣,開發(fā)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還可以模擬一些不易觀察、有危險性、無法或沒有條件實現(xiàn)的實驗……多媒體作為現(xiàn)代教學工具,在教學中恰當運用確實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濫用多媒體無疑是不利的,錯把物質(zhì)手段當作目的的思想是有失偏頗的。
(3)表演。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課堂表演,是促進其對課文進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提高的不僅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體的語文素質(zhì)。教育心理學將教育目標分為三大類——認識領域、情感領域和身體運動領域。而課堂表演恰恰三者兼顧,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然而,課堂表演并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它在閱讀教學中也并非多多益善。
(4)體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教學,特別是閱讀文學作品,感受應是因人而異的?!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薄皩W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這些新理念,對語文教學中長期存在的越俎代庖式的“教師分析”和“統(tǒng)一標準答案”,無疑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適當、準確地鼓勵、尊重、珍惜學生的獨特閱讀感受,已成為閱讀教學改革的重要話題,為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可。
(5)學科滲透。新課程力求各相關學科相互融合,使課程內(nèi)容跨越學科間的鴻溝,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知識的整合性,強調(diào)學科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提倡并追求不同學科間彼此滲透。語文課堂上有機滲透其他學科,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教學教育資源的共享,有利于學生知識創(chuàng)新潛能的開發(fā)。但是,學科滲透并不意味著不分彼此。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教師的任務應該是一個良好的引導者,激起學生的首創(chuàng)性和探索性?!笔裁词且龑В咳~圣陶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因此,“導”在教學中的地位不可動搖。而當前的許多課堂,教學手段的濫用、活動的泛濫,尤其是多媒體設備的“越位”,使教師的主導地位逐漸被取代。
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xiàn)在對學生所學的內(nèi)容、所采用的學習方式的決定,學生在教師的教育引導下,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愿望、認識興趣、學習習慣等。對學生來說,教師是已知者,是啟蒙者,是領路人,亦是學習的榜樣。正因為他們的主導作用才使教育、教學活動有別于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訓練、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與教師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密切相關。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在于用自己的思想、品行、言論舉止去影響學生、教導學生。所以說教師是教學的主導,不要讓看似熱鬧的形式取代教師的主導作用。
語文課堂應回歸思考的寧靜。
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一種復雜的語言和心智活動,我們不能迷戀于“教學手段令人眼花繚亂,教學形式花樣百出,教具也‘全民皆兵’”這種表面上的熱鬧,而應該讓學生沉浸于文本中,作為個體生命進入文本作品生命,對文本中的語言文字中充滿生命力的因素進行情感投射,從而在寧靜中產(chǎn)生情與意的交融、言與思的匯合,在心靈的對話、撞擊中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
如朱熹所言:“如吃果子一般,須是細嚼嚼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边@種學生們與文本對話過程中的“細嚼嚼爛”而產(chǎn)生的心靈撞擊,才是語文課堂的本質(zhì)所在。寧靜才可致遠,只有在寧靜的氛圍中才能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產(chǎn)生自己對其獨特的、有價值的體驗。此時,熱鬧的是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越來越深入地走進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感情。這種在寧靜基礎上孕育的熱鬧才是真正的熱鬧,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熱鬧。
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一份寧靜,讓其用心去面對語言文字,認真聽聽它的聲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脈搏”,從而在真正的與文本對話的熱鬧中“沉浸濃郁,含英咀華”。在這份寧靜的品味中,浮躁不在,一字一句似清冽甘醇,沁人心脾;一絲一縷似齒香佳釀,蘊藉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