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文人的情結(jié)研究

2010-08-15 00:42顧云芳
文教資料 2010年10期
關(guān)鍵詞:貶謫歸隱情結(jié)

顧云芳

(寧??h潘天壽中學,浙江 寧海 315600)

中國文人的“情結(jié)”是指文人在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的共同作用下,在歷經(jīng)幾千年的衣缽傳承后形成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習慣,包括思維習慣、情感習慣、審美習慣與價值取向等。由于中國文人的文化情節(jié)有對前人的繼承,不同文人之間也表現(xiàn)出相似性,因此在他們身上產(chǎn)生作用的可能更多的是集體潛意識?!凹w潛意識”是人格結(jié)構(gòu)最底層的無意識,包括祖先在內(nèi)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jīng)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就是說一個人在不斷地學習、積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就逐步形成了相似的心理習慣,并逐漸成為個人的潛意識,當具有這種潛意識的群體在時空上不斷擴大時,也就形成了集體潛意識。在這種潛意識的共同作用下,加上相似的人生境遇,中國文人往往采取相似的心態(tài)、手段、方式去應(yīng)對人生,這就是中國文人的情結(jié)。

綜觀整個中國文學史,中國文人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比較一致的文化情結(jié)。當同一種人生境遇、同一種審美情境在歷史上不斷地重現(xiàn),這些東西便逐漸沉淀下來,成為后世文人心靈上的情結(jié)。這些情結(jié)一旦遭遇合適的情境,便又在這些文人身上重現(xiàn)出來。因筆者才識所限,本文僅舉其現(xiàn)象,舉例說明也不分古今先后。至于各種情結(jié)的源流,則有待大方之家的深入研究。

一、漂泊情結(jié):胸懷大志的豪情和功業(yè)難成的痛楚

曹文軒在《前方》一文中寫道:“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痹诓芪能幙磥恚x家的欲望是在人類早期的遷徙中逐漸形成并遺留下來的一種習性。他說:“當人類還未有家的意識與家的形式之前,祖先們是在幾乎無休止的遷徙中生活的……任何阻攔與艱險,也不能阻擋這聲勢浩大、撼動人心的遷徙。后來,人類有了家。然而,先前的習性與欲望依然沒有寂滅。人還得離家,甚至是遠行。”中國文人自孔子始便一直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奔波不已,后世文人不斷地沿襲這一傳統(tǒng),逐漸形成了讀書人必須離家建功立業(yè)的共同理想??鬃印霸诒甲哂诹袊g的年代里……多次碰壁之后已知自己的主張、抱負不能實現(xiàn),仍能堅定地為之奮斗,被稱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匡亞明《孔子評傳》,齊魯出版社,1988年版)可見孔子對有所作為的強烈渴望。所以后世文人多以孔子為典范,認為學有所成當匡濟天下。

后人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對中國歷代文人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讀書觀。這一讀書目的幾乎成為后世文人統(tǒng)一的道德要求。

但是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這一出門就不知“何處是歸程”了。短則幾年,久則漂泊一輩子不得回鄉(xiāng),甚至客死他鄉(xiāng)。所以漂泊就成為唐宋以后所有有志的讀書人共同的人生經(jīng)歷,漂泊之感成為他們共同的心理體驗,逐漸積淀而成為一種情結(jié)。舉蘇東坡為例,據(jù)林語堂《蘇東坡傳》介紹,蘇東坡在20歲時與父親蘇詢、弟弟蘇轍一起離家赴京應(yīng)試,直至終老,除了其間為護送父親和妻子的靈柩回鄉(xiāng)而回過一次四川老家之外,就再也沒能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在這一生中,蘇東坡去過很多地方做官,但都沒能到臨近故鄉(xiāng)的地方。就算是他在被屢次貶謫的過程中,也終究未能達成這一夙愿,最后客死于常州??梢姽糯x書人一旦遠游離家,就很難再回到故鄉(xiāng),而這種離家的情況幾乎是每個能夠獲取功名的讀書人都要經(jīng)歷的。于是離家漂泊對古代讀書人來說就成了一種常態(tài)。或者說在古人看來,不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者,是無用之人。一些無法考取功名的讀書人,踽踽于鄉(xiāng)間,靠教黃口小兒讀書糊口,雖常有家人團聚的幸福,但那絕不是古代有志者的追求。

然而他們的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在封建社會里往往是無法實現(xiàn)的。這讓他們感受到更多的是理想無處著落,心靈無所歸屬的漂泊之感。這種漂泊感給古代文人的旅途蒙上了一層濃重的傷感色彩?!安判闳宋?,取湮當代,書生老矣,功業(yè)無成。這是各個朝代書生共有的感慨”。(陳昌寧,《感傷的燕子——夢窗詞燕意象》,《文史知識》,2009年第9期)很多文人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不惜與權(quán)貴斗爭,最后導致自己被放逐。在這放逐路上的漂泊之感就是深深的痛楚了。宋末蔣捷的《虞美人》可謂是這種感受的最真切的表達。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首詞將人的一生奔波坎坷和悲歡離合融匯其中,表現(xiàn)少年、壯年、晚年三個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境遇。作者著意表現(xiàn)了壯年和晚年兩個階段的漂泊之苦。“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客舟”成了最具漂泊意味的一個意象,而四周再點綴以 “江闊”、“云低”、“斷雁”、“西風”等蕭瑟意象,映現(xiàn)出在風雨飄搖中的極度悲苦的心境。“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凸顯出僧廬之冷寂與鬢發(fā)之斑白,此時身已蒼老,心已憔悴,只有滿腔的悲苦。我們且不論蔣捷因何而漂泊流浪,但他在這一詞中表達的感受道出了廣大文人的漂泊離亂之苦。

對功業(yè)難成感受最深的當屬杜甫。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但他的理想始終都無法實現(xiàn),最后只能在詩文里聊發(fā)壯志難酬的漂泊之感。其詩《旅夜抒懷》寫道: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公元765年正月,杜甫辭去節(jié)度使參謀職務(wù),四月,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在這無所依靠的處境之下,杜甫決意攜帶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這首詩大概是他經(jīng)過渝州、忠州一帶時寫的。面對江水與夜色,杜甫當時的心境即如眼前之景,黑夜中攙雜著蒼涼。全詩借景抒情,立意深刻含蓄?!帮h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漂泊的孤獨感竟一至于斯。

二、鄉(xiāng)土情結(jié):亡國背井的嗟傷和貶謫離鄉(xiāng)的沉痛

漂泊帶來的便是對故土的思念,這幾乎成了所有古代文人必然要表達的主題。其中尤以亡國而被迫離鄉(xiāng)和因貶謫而思念故鄉(xiāng)兩種情形尤為令人動容。李煜的《虞美人》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故國明月,物是人非,有多少亡國之痛凝結(jié)在詩歌里面。對故國淪喪的沉痛感傷化作對故鄉(xiāng)刻骨銘心的思念。唐圭璋《李后主評傳》指出:“他身為國主,富貴繁華到了極點;而身經(jīng)亡國,繁華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極點?!崩铎现?,不僅僅是榮華不再,更深刻的是故國難回。也因為這種情感的轉(zhuǎn)換,他在詩中表達的情感更容易喚起更多人的共鳴,使之成為廣為傳誦的作品。

飽經(jīng)亡國之痛的還有大批普通文人。他們在經(jīng)受戰(zhàn)亂的同時也同樣為國家民族的淪喪而感到深深的痛苦。北宋時期,金人入侵,占據(jù)了江北大片土地,因此也產(chǎn)生了大批遠走江南的文人,他們在詩文中表達的故土之思催人淚下。如林升名作《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弊鳛橐幻胀ㄗ用瘢脑妼⑺监l(xiāng)之情和亡國之痛交織在一起,使思鄉(xiāng)詩歌呈現(xiàn)出另一種意味。

貶謫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政治現(xiàn)象。“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貶謫不僅僅意味著要到邊遠荒僻、經(jīng)濟文化落后的地方去,更意味著仕途的委靡?!百H謫”在整個古代,是大多數(shù)文士無法回避的一種命運。凡是入過仕途、在官場上摸爬滾打過的文士,幾乎都經(jīng)歷過或重或輕,或遠或近,或長或短的貶謫,所以因貶謫而思念故鄉(xiāng)的詩文便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韋莊《菩薩蠻》云:“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苯想m好,但終究是他人之地,然而故鄉(xiāng)又回不得,只好借詩歌來抒發(fā)心中的思念了。韋莊是在中原一片戰(zhàn)亂中去江南的,當時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婦吟》中所描寫的“內(nèi)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說“莫還鄉(xiāng)”實則正由于想到了還鄉(xiāng)。想還鄉(xiāng),而現(xiàn)在卻有不能還鄉(xiāng)的苦衷,有家不能回,這中間有多少無奈與傷感啊。蘇軾在《南鄉(xiāng)子和楊元素,時移守密州》中寫道:“東武望余杭,云海天涯兩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xiāng),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詩中也充滿了對還鄉(xiāng)的渴望。

對貶謫之痛感受最深刻的是柳宗元。柳詩描寫其貶謫中的痛苦,讀來很令人震撼,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覘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藶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

詩中以“驚風”“密雨”刻畫憂患煎迫之狀十分傳神,這兩句既可以象征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又深刻地傳達了詩人飽受驚懼的心情。而“嶺樹”一聯(lián)則描繪出遠貶蠻荒之地的凄涼孤獨。全詩被凄風苦雨、蕭騷不寧的氣氛所籠罩,傳達出內(nèi)心的“茫茫愁思”。確如沈德潛所說:“柳州詩長于哀怨,得騷之余意?!保ā短圃妱e裁》)其《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xiāng)。”山似劍芒,割破愁腸的想象,亦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煎熬。

三、歸隱情結(jié):無奈傷感的逃離與終脫世俗的灑脫

《孟子·盡心上》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然而從前文中亦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文人能“達”者似乎并不多,那么更多的便是“窮”人。如何獨善其身?遠離塵囂往往是他們的第一選擇。中國文人有理想而缺乏實現(xiàn)理想的有效手段,所以他們幾乎都有這樣一條一致的人生規(guī)律:立志—應(yīng)考—為官—失志—歸隱。即使那些在官場混得比較得意的文人也是很難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的。如蘇東坡,一生為官,但他的政治理想始終難以實現(xiàn)。早年他具有儒家輔君治國、經(jīng)世濟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積習??捎捎谒鲝埜母飬s不贊成王安石變法,因而既與變法派發(fā)生矛盾,又同維持現(xiàn)狀的保守派有所沖突。蘇軾為人表里澄澈,講究風節(jié)操守,這就使他既不見容于“元豐”,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紹圣”。文人在經(jīng)歷這樣的遭際后在作品中往往會表現(xiàn)出逃離官場的強烈愿望。蘇東坡也是如此,他在《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蘇寺丞》中說:“年來戰(zhàn)紛華,漸覺夫子勝。欲求五畝宅,灑掃樂清凈?!痹娎镲@出消沉失望,大有退隱之意。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則說得更直白:“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币脖磉_出對官場的極端厭惡。厭惡之后只能是歸隱。所以歸隱實際上是古代文人逃避現(xiàn)實的一種手段,是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行為。

一個讀書人在真正擺脫了世俗的困擾之后往往又表現(xiàn)出歸隱田園、寄情山水的快樂與灑脫。王禹偁在《黃崗竹樓記》中寫道:“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diào)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痹撐闹须m時時透露作者對遭遇貶謫的不滿,但隱居竹樓的樂趣也表達得淋漓暢快。

陶淵明是一位徹底歸隱者,他對歸隱之樂的體驗是最豐富的。他的大量詩文就表達了歸隱之后的輕松愜意。如《歸園田居五首·其一》中寫道:“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痹娭忻枥L的便是一幅其樂融融的農(nóng)村生活圖景。王國維《人間詞話》對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點評為“無我之境”,贊其田園生活中忘我的絕妙境界。所以陶淵明可算得上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一位歸隱者,后世模仿者亦不在少數(shù)。每有亡國喪家之痛,便學陶淵明歸隱田園,這也似乎成了后世文人高風亮節(jié)的一種標志。唐朝劉禹錫就在被貶謫之后寫下《陋室銘》,向踽踽于官場之路的文人們發(fā)出了一個歸隱田園的號召: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骸昂温??”

他的話幾乎把田園歸隱之樂夸張到了極致。讀此文,還有哪個讀書人不向往隱居生活的逍遙自在呢?

比較有意思的是王維,身在官場而心為隱士。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王維的大多數(shù)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如他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描繪了秋雨初晴后的黃昏時節(jié)山居生活的恬靜清幽,表現(xiàn)出詩人怡然閑適的心情。

由此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不論文人是否真心歸隱,但是積淀在心靈深處的情結(jié)促使他們在飽經(jīng)官場之苦后,在現(xiàn)實中,或是在內(nèi)心里,卻真心向往那一份山水的純真。在山水之間,他們才真正釋放了心靈,回歸了自我。

四、詩酒情結(jié):借酒澆愁的迷離與寄情山水的狂喜

漂泊也罷,離別也罷,歸隱也罷,這些大悲大喜的文人們終都走不出佳釀的香氛。

國家總是那樣動蕩不安,民族命運總是如此多舛,文人的經(jīng)世治國的理想注定無法實現(xiàn),所以古代文人總多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所以古人多借酒來抒解心中的愁苦。作家宗璞說:“酒,是藝術(shù)。酒使人陶陶然、飄飄然、昏昏然而至醉臥不醒,完全進入另一種境界。在那種境界中,人們可以暫時解脫人間各種束縛,自由自在;可以忘卻營碌奔波和做人的各種煩惱。所以善飲者稱“酒仙”,沉溺于飲者稱“酒鬼”,沒有稱“酒人”的。酒能使人達到仙和鬼的境界,其偉大可謂至矣?!彼员兄镆蚱淠苁谷藭簳r忘懷現(xiàn)實而深受文人喜愛。然而眾多的因酒而詩的作品中我們更多地讀到的是作者的家國之憂。辛棄疾(公元1140—1207年),南宋最有血性的詞人之一,他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每當詞人哀傷憤郁、憂心如焚時,就惟有以酒來澆心中塊壘:“獨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歸去來兮。”(《一剪梅·游蔣山呈葉丞相》)醉不歸也無歸處,詞人在天寒地凍、暮色蒼茫中游移彷徨,心中悲慨萬端。他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寫道:

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悲歌未徹。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誰共我,醉明月?

一句“誰共我,醉明月”,道出多少沉郁、多少蒼涼。酒乃性靈之物,當詞人在現(xiàn)實中遭遇無法排遣的郁悶時,酒就成了他最知心的朋友,酒就成了他訴說心中愁苦的對象。“總把平生入醉鄉(xiāng),大都三萬六千場。今古悠悠多少事,莫思量。 ”(《浣溪沙》)“身后功名,古來不換生前醉,青鞋自喜,不踏長安市?!保ā饵c絳唇》)一個錚錚鐵骨的熱血男兒,誰又想沉迷于酒中啊,只是無奈,只是愁苦,無限心事只好向酒去傾訴了。

所幸的是,有一大批文人能擺脫世俗的困擾而得以徹底地解脫。當一個文人能夠真正把身心完全寄托于山水時,飲酒便也成了他表達歡樂的最暢快的途徑。陶淵明在自傳性質(zhì)的《五柳先生傳》里寫道: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此五柳先生即陶淵明自己,他借對五柳先生的描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于五柳先生而言,所在意的只有讀書與喝酒二事。究其原因,就在于他能“忘懷得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所以對于陶淵明來說,酒是他退隱歸天之后最大的樂趣。在陶淵明看來,“酒能祛百慮,菊能制頹齡”,(《九日閑居》)有酒才能有歡樂。所以他是反對戒酒的,他的《止酒》說:“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辈唤渚?,也就是不輕易地和歡樂告別。陶淵明所期待的生活就是“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雜詩十二首》其四)所以酒對陶淵明來說是一種寄托,更是一種具體的享受。他的《連雨獨飲》更是直陳飲酒之樂的:“故老贈余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本浦兄畼分笨梢允埂鞍偾椤边h,可以“忘天”,顏延之說陶淵明“性樂酒德”,信然。

五、悲秋情結(jié):萬木蕭條的悲涼與天涯共月的慰藉

“晚雨秋陰酒乍醒,感時心緒杳難平”。(李煜,《九月十日偶書》)古代文人喜借酒澆愁,亦常感秋生悲。秋天,花木凋零,草枯葉落。古代文人本多坎坷,這樣的季節(jié)自然容易勾起他們心中無限的惆悵。當漂泊、坎坷成為古代文人的一種常態(tài)時,“悲”便也成了他們在秋天里的一種共同情緒。所以秋天對于文人來說仿佛是一個創(chuàng)作的節(jié)日,在這個節(jié)日里,因為情感的波動,他們便更需要一種情感宣泄的方式,于是秋天就成了文人吟唱最多的季節(jié)。屈原《九歌·湘夫人》中有言:“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毖U裊秋風,黃葉飄零,帶給這位為理想獻出生命的詩人無限的傷感。宋玉《九辨》也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痹娙私枨镏淙~表達漂泊之苦。雄心壯志如漢武帝者也說:“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搖落露為霜?!边@話與其祖上劉邦的“大風起兮云飛揚”相比較,已經(jīng)明顯少了霸王之氣。漢武帝一代雄主,是何讓他如此低落?從其詩我們可以反觀出他在雄才偉略背后的那一絲惆悵。

歐陽修有《秋聲賦》,其文曰:“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歐陽修尚能夠在悲嘆之余一針見血地指出,“悲”的根源在于人事憂勞的傷害。歐陽修的觀點是有見地的,誠然,古代如此多的文人皆言秋為“悲”,恰恰是由于對人生得失的關(guān)注所引發(fā)的。所以要徹底擺脫秋之“悲”,必須從心境上加以調(diào)整。只有真正遠離了世俗,真正拋棄功名利祿,才能做到陶淵明般的“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現(xiàn)代作家郁達夫有一篇著名的文章 《故都的秋》,也是表達自己在秋天深懷故都的情懷??梢姟氨铩钡膫鞒薪?jīng)久不衰。

秋天還有一個特殊的意象,那就是中秋之月。古人寫四時之月的詩文皆有,惟寫中秋之月為最多,或許是因為中秋月圓之故。但月圓之夜帶來的不是家人團聚的歡欣,而恰恰是家人失離的痛苦,圓滿之月便成了文人家人失離的一種反襯,所以蘇軾滿懷怨艾地對月吟出:“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然而人雖不能在一起,月兒卻還是能同賞的,想想他鄉(xiāng)同一個月亮下的親人,這月兒又似乎成了感情的橋梁,心靈的慰藉,于是便又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佳句。

當然,中國文人的情結(jié)遠不止這五種,本文只選取其中較有代表性且有較廣泛影響的五種來作簡單的闡述,只是希望通過本文能夠引起大家對這一問題的關(guān)注。

中國古代文人情結(jié)的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儒、釋、道三家文化對文人的共同影響。從人生態(tài)度看,儒家積極入世,努力進取,有“兼濟天下”,創(chuàng)造“大同世界”的理想。而中國古代文人一開始總是以儒家思想立身。道家思想主張清凈無為,順應(yīng)自然,自由逍遙,遨游天外。佛家則主張避世遁世,“跳出三界外,不在五塵中”。當文人在追逐理想的過程中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最終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時,他便選擇歸隱避世。這又是道家和佛家的理念。所以中國古代文人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三種思想在他們身上交替發(fā)生作用,也便造成他們處在不同境遇時的不同心態(tài)。當很多文人都經(jīng)歷這樣的過程,久而久之就有了一種思維習慣、審美習慣時,便形成了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情結(jié)。二是文人自我意識的回歸。不論文人在什么階段,處于什么樣的心態(tài)中,情結(jié)都反映了他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回歸。當他們崇尚積極用事時,他們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自己的人生原則;當他們無奈歸隱、寄情山水時,他們又以融入自然、實現(xiàn)自身完美為人生目標。所以在文人們不斷變換處世心態(tài)的過程中,盡管他們的思想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自身理想價值的追求。

[1]周來祥著.中華審美文化通史·秦漢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2.

[2]儀平策著.中華審美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2.

[3]高建新著.酒入愁腸句不寒.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7.

[4]唐圭章,潘君昭,曹濟平著.唐宋詞選注.北京出版社,1985.8.

[5]王國維著.人間詞話·插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0.

[6]蘇軾著.東坡志林·插圖本.中華書局,2008.2.

[7]楊耀文,縱華躍選編.那晚在酒中:文化名家談酒錄.京華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貶謫歸隱情結(jié)
漸漸淡出那兒時的情結(jié)
草堂歸隱
蘇軾的貶謫生活
告別“GDP情結(jié)”
天宮院
難舍難分的情結(jié)
漸漸淡出那兒時的情結(jié)
試論貶謫文學中的旅游因素
宋代貶謫文學研究述論
論陶淵明歸隱的掙扎與追尋——基于《飲酒》其四的詩歌文本分析
雷山县| 金川县| 天柱县| 青海省| 射洪县| 枣庄市| 昌黎县| 太康县| 莲花县| 湾仔区| 岱山县| 宜黄县| 潼南县| 卓尼县| 教育| 凉山| 洛南县| 镇沅| 镇宁| 武定县| 安陆市| 淅川县| 长泰县| 临沂市| 永济市| 白河县| 宁都县| 黄大仙区| 沙洋县| 宁夏| 资溪县| 云林县| 申扎县| 襄垣县| 巴塘县| 邢台市| 浦城县| 广东省| 平果县| 韶关市| 万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