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麗芳
(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濮陽 457000)
透過《看不見的人》分析美國黑人的困境、地位和根源
吉麗芳
(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濮陽 457000)
美國黑人作家Ralph Ellison(1914-1994)的作品《看不見的人》是一本劃時代的小說,是現(xiàn)代美國黑人生活的史詩。這部作品獲得如此巨大的榮譽和關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其主題雖未脫離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以及黑人的抗爭,卻又遠遠超越了這個局限。它從更深層面來探索種族問題,涉及到了自我尋找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使讀者更清楚地認識到在美國這樣一個所謂倡導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中黑人的地位、困境、根源以及走出這一困境之路。
困境;根源;種族主義;自強
1.主人公“我”。《看不見的人》是由第一人稱主人公講述一個美國黑人青年的種種生活經(jīng)歷?!拔摇背錾谝粋€南方小鎮(zhèn),從小就按照白人的價值觀來塑造自己,希望能從這個充滿敵意的社會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我”高中畢業(yè)后被邀請去本鎮(zhèn)白人頭面人物的集會做講演。到場后發(fā)現(xiàn)白人對講演內(nèi)容毫不在意,聚在一起只是為了取樂,包括我在內(nèi)的所有黑人男孩只是他們的玩偶,但最后還是獎勵給我一份州立黑人學院就讀的獎學金。當我成了黑人大學生,不經(jīng)意間帶尊貴的校董去看了黑人學校中不光彩的一面。因此我受到了黑人校長殘酷而無情的捉弄。這使我終于明白了自己只是一個無形的不被正視的人。我產(chǎn)生了尋找自我和探究自我價值的強烈愿望。我尋找自己身份的過程中目睹了一對老年黑人夫妻因交不起房租而被趕出家門,沖動地站出來發(fā)表的演講煽動了白人官員及警察發(fā)起沖突。我的講演才能受到一個組織—兄弟會—的注意并招募我做宣傳鼓動員。然而隨著對兄弟會虛偽本質(zhì)的認識我選擇了逃離并信手給自己戴上了一副墨鏡和一頂寬邊帽子,這一裝扮使自己成了萊茵?哈特先生并獲得了流氓、賭棍、情夫等多重身份。如此身份引起了我的深思:我究竟是誰,什么身份。在一次騷亂中,我逃離險境時跌進一個深洞,為照明燒了公文包所有記載我背景和身份的文件。這樣我失去了一切身份,成了一個無名無形的人。我一心想找到自我本質(zhì)做一個真正的人,但結(jié)果總是徒勞無獲并落入別人的圈套。我頓悟不能丟棄自己的黑人身份,不能漠視黑人文化,并表達了自己對身陷無形境遇的憤恨與無奈,控訴了白人社會對黑人的壓迫和蹂躪。
2.布萊索。小說中的黑人大學校長布萊索是與我是不同類型的黑人人物。布萊索在黑人乃至白人世界中均有影響,還擁有名車和漂亮的淺膚色妻子。他在白人面前時刻表現(xiàn)出順從和謙恭,以自己的尊嚴和個性為代價來博取白人的信任。在黑人種族中他有著兩張面孔。一張是和顏悅色的教育家面孔,另一張則是嚴厲、冷漠的面孔。在白人眼里他是一個溫順奴才。而在黑人那里他出賣了自己的種族親情。布萊索是一個游離于黑白世界之外的孤獨者,他沒有獨立的人格和歸屬,因此從本質(zhì)上來講他也是無形的。
3.布洛克威。布洛克威屬是習慣于被奴役的老年黑人。他長年在艱苦惡劣的地下室中工作并沒有任何怨言,對白人老板忠一不二。可老板并不因為他的恭敬和順從而善待他。在白人眼里布洛克威并不能被稱之為人,充其量只是一件工具。布洛克威一類人總想融入白人社會,卻總被白人拒之門外,他們也不肯與黑人為伍,因此也陷入了無形的困境。
1.社會歷史根源。黑人被強行帶到美國并遭受長達200多年的壓迫與剝削中逐漸失去了個性和反抗精神。為能在慘無人道的壓迫中存活下來他們大都恪盡職守,忠心耿耿。盡管內(nèi)戰(zhàn)后黑人爭取到了自由的身份,但這種自由并未改變他們受壓迫的命運。內(nèi)戰(zhàn)后很長時間他們不能去白人常去的地方,不能乘坐白人的公共汽車,他們的孩子更不能在白人學校讀書。當埃利森創(chuàng)作《看不見的人》的時候已進入20世紀中期。黑人有了受教育的權(quán)利,表現(xiàn)好的學生還可以進入黑人大學深造,然而這一切并未從根本上改變黑人的命運,其性質(zhì)已從剝削和肉體折磨上升到了無視其存在的地步。
2.文化根源。美國社會同時存在著黑白兩種文化價值觀。這兩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沖突。一方面,白人有優(yōu)于黑人的社會地位和政治權(quán)力,其文化在沖突中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并利用各種手段來達到對黑人文化的統(tǒng)治;另一方面黑人為了得到白人的認可,而接受白人文化的主宰。這種文化沖突中的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最終導了致黑人個性和自我的喪失。
1.埃利森創(chuàng)作的思想背景。埃利森提出的尋找自我而走出無形困境這一自強之路的觀點不僅來源于他對美國社會黑白兩種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美國19世紀以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的新英格蘭超驗主義的影響。超驗主義者的本質(zhì)是勉勵人們走出對神靈的崇拜和對社會的依附并真正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愛默生的這種觀點在埃利森塑造的《看不見的人》中的美國黑人青年形象的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2.埃利森對于黑人民族主義的否定。黑人民族主義是黑人對于被歧視被壓迫地位的自然反應。在美國社會中黑人因處處受到白人的蔑視而無路可走,于是思想極端的黑人就會走向黑人民族主義。《看不見的人》中的拉斯這一黑人形象便是極端黑人民族主義者的代言人。作為一名狂熱的黑人民族主義者,拉斯把摧毀白人世界以獲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奉為自己的行為原則和人生信念。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暴力的存在。這個人物的塑造體現(xiàn)了埃利森對美國社會中黑白兩種民族之間的沖突的擔憂以及他對于黑人用暴力來解決種族問題這一觀點的反對。
3.埃利森對黑人同化主義的否定。黑人同化主義是黑人們?yōu)橛习兹艘庵径@得經(jīng)濟收入不斷增長、社會地位不斷提高的自然反應。同化主義者樂于接受白人的評判價值標準,極力摒棄黑人的一切傳統(tǒng)和文化。同化主義可以使一個人不惜放棄人格尊嚴來向白人巧言獻媚。黑人同化主義只能使美國黑人喪失自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主張、也沒有根源的社會附屬品,但并不能使他們獲得真正的人格、尊嚴、思想和意識,這也不是一條通往光明和自由的解放之路。
[1] 拉爾夫?埃利森. 看不見的人[M]. 南京:譯林出版社,1992.
[2] 黃鐵池. 當代美國小說研究[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I106
A
1008-7427(2010)03-0096-01
201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