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文化翻譯視閾下的習語譯文取向

2010-08-15 00:48:47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0年8期
關鍵詞:習語民族性比喻

劉 榕

(福建行政學院,福州 350002)

論文化翻譯視閾下的習語譯文取向

劉 榕

(福建行政學院,福州 350002)

文化翻譯在翻譯研究領域中越來越受到關注。劉宓慶在《文化翻譯論綱》中指出,21世紀翻譯理論研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文化翻譯。習語具有民族性,從文化翻譯的角度,探討習語的翻譯不僅有著重要的語言意義,而且具有文化意義。處理好習語中的文化因素,翻譯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保護和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的民族性,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等因素皆為譯文取向的重要砝碼。譯文的天平自然是傾向于以目的語為取向的歸化翻譯。

習語;文化翻譯;歸化

經濟的全球化把各民族文化卷入大交流、大融合的世界浪潮之中。在全球化的語境中,中華民族的文化也不例外地與世界文化發(fā)生碰撞、交匯和融合。在全球化的語境中,世界文化面臨著文化的趨同化和求異化的困惑。中國文化也不例外。盡管人類文化有其共性,但是人們還是不希望看到世界文化像世界經濟那樣趨向一體化。中國文化不能在世界文化的浪潮中失去自我,而應該像易中天說的那樣“化出國界”。

文化交流離不開語言;語言交流離不開翻譯。因為翻譯是文化交流的媒介,是溝通兩種語言的橋梁。它作為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徑,已經進入到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自從 20世紀 80年代王佐良先生的《翻譯與文化繁榮》開創(chuàng)了當代文化與翻譯的先河以來,翻譯研究越來越重視文化翻譯。從文化研究的視角來研究翻譯成了許多翻譯學者的共識。劉宓慶先生認為 21世紀翻譯理論研究將面對許多新問題、新任務。而最大的問題(也是人們最廣泛的關注和興趣)將集中于文化翻譯(2007:xxi)。文化翻譯就是對各民族間的文化以及語言的“表層”與“深層”結構的共性和個性進行研究,探討文化與翻譯的內在聯(lián)系和客觀規(guī)律(謝建平,2001:19)。文化學派認為翻譯的基本單位不是單詞,不是句子,甚至不是篇章,而是文化(潘文國,2002:36)。文化翻譯觀認為當一種語言和另一種語言進行交流時,實際發(fā)生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范東生,2000:31)。

研究語言離不開文化,研究文化離不開語言。語言是一個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人類各民族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個符號體系或交際工具,還是該民族認識、闡釋世界的一個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 (申小龍, 2008:1)。作為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習語是經過人們長期使用沿襲而積淀形成的形式簡潔、固定,寓意深刻的短語或短句,是語言和文化關系密切的最典型表現(xiàn)。以下將從文化的民族性、思維的民族性、比喻的民族性及譯文取向四個方面探討習語的翻譯。

1 文化的民族性

人類用語言將自己同動物區(qū)別開來,打開了通向文明的大門。人類借助語言及其后來的文字,有效地進行著文化的創(chuàng)造、積累、學習和傳播,從而有效地維持自己的生存并同時把民族的文化特征深刻而歷史地發(fā)展。也正是在這些活動中,人類的行為被記錄、保存下來,使具有獨特習慣與方式的民族語言,成了維護和鞏固民族文化獨立生存的屏障。語言的民族差異便成了民族及其文化差異的重要界標(胡瀟,1991:149)。

一個民族的習語傳遞著該民族在地理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政治經濟、社會體制、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道德標準、價值取向、文學藝術、寓言神話以及社會習俗等方面獨特的文化內涵。

中英兩個民族的習語也不例外。就拿宗教信仰來說吧。兩個民族因教信仰不同,其宗教的文化現(xiàn)象在習語表現(xiàn)就很具民族性。英語中許多習語就源自《圣經》,跟基督教有關。如“Thank God”,“My God”,“God knows”,“the Holy Grail”,“the Judgment Day”,“hold out the olive branch”等。其中的“the Holy Grail”是耶穌在最后的晚餐上用過的杯子,后來給了亞利馬太人約瑟。喻指渴望得到但又得不到之物;而“the JudgmentDay”是指基督教教義中上帝進行最后審判之日。在此日現(xiàn)世完結,耶穌復臨,所有的人接受上帝的最后審判,獲救贖者上天堂,未獲救贖者下地獄,魔鬼被丟入火湖。喻指萬劫不復的大沖突、大變動、大動亂、大災難的日子。漢語中也有不少與佛教有關的習語,如“借花獻佛”、“五體投地”、“現(xiàn)身說法”、“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以及“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等。這些折射著宗教色彩的習語很具民族性。又如漢語中有許多與竹有關的習語,如“竹有節(jié),人有志”、“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罄竹難書”、“青梅竹馬”等。“竹”這個意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表示文人剛直不阿,有節(jié)氣,有骨氣。竹的“寧折不彎”的豪氣和“中通外直”的度量,使得中國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說法。這種獨特的“竹”的語言內涵反映了漢民族對事物的態(tài)度、對世界的認識以及漢語的精神屬民族依據(jù)自己的特殊環(huán)境、特殊實踐方式和特殊發(fā)展歷程,賦予語言以獨特的發(fā)展道路和歷史形態(tài),造成了語言的民族性。而語言則是漢民族長期在其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風土人情及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觀察生活、衡量事物形成的一種民族精神文化。它體現(xiàn)了漢民族對事物看法的獨特的文化視角。然而“竹”在英國人心里,它只不過是植物而已。英國人看到竹,他們不會也不可能產生像中國人那樣類似的聯(lián)想。又如漢語的“松、竹、梅”在中國人心理象征著堅韌不拔的優(yōu)良品質,具有特殊的文化含義??稍谖鞣饺搜劾飬s是三種植物,不具文化含義。成語“東施效顰”、“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南柯一夢”等不僅具有民族傳統(tǒng)的形象色彩還具有漢民族文化的獨特淵源。不過,英語中也有許多富含濃郁民族文化色彩的習語,如“l(fā)ame duck”,“carry coal to Newcastle”,“a catch-22 situation”,“Watergate scandal”等。習語“l(fā)ame duck”這個幾乎在任何一個美國城市或城鎮(zhèn)都可以聽到它被使用,特別是當人們談論政治的時候的習語,并不是什么“跛腳鴨”的意思,而是指一個任期將屆滿,即將下臺的政界人物。而“carry coal to Newcastle”則喻指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2 思維的民族性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思維是語言的外在表現(xiàn)。語言深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制約,它反映了語言應用者的思維模式。討論語言的產生、作用與文化意義無法回避它與思維的關系,但決定人們想什么、怎么想的關鍵性因素是語言運用者身處的文化。思維方式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化現(xiàn)象的深層本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直覺思維為本位,著眼于整體,重形象思維。中國人習慣于運用形象的方法表現(xiàn)抽象的概念。而西方傳統(tǒng)文化以邏輯思維為本位,著眼于個體,重抽象思維。西方人習慣于用抽象的概念表達具體的事物,注重形式分析,他們的思維特點是理性、推理。習語最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以下幾個習語互譯可充分說明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例如,“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譯成英語為“East or west,home is best”;“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譯成英語為“slight negligence may lead to great disaster”;“耳目一新”、“望梅止渴”,“快刀斬亂麻”、“情人眼里出西施”,譯成英語就是“find everything fresh and new”,“feed oneself on fancies”,“cut the knot”及“Love is blind”。其中“金窩”、“銀窩”、“草窩”、“堤”、“蟻穴”、“耳目”、“梅”、“刀”、“麻”、“西施”都是借助形象,運用直覺、靈感、聯(lián)想的思維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漢民族運用形象的方法表現(xiàn)抽象概念的思維特點。而英語的“east”、“west”、“slight negligence”、“everything”、“feed oneself on fancies”、“cut the knot”及“Love is blind”則是借助邏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lián)系的思維方式,相形之下就顯得抽象、理性。

3 比喻的民族性

比喻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習語中的比喻大多數(shù)都集中反映各民族的審美心理和對事物認識的價值觀。比喻的創(chuàng)建、使用和理解是語言使用者對事物的認知方式,這種認知方式對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民族來說是不同的。有的注意到事物這方面的特征,有的則注意到那方面的特征。不同語言中采用的比喻喻體或許相同,但本體則可能相異,處于不同文化氛圍中的讀者對同一喻體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聯(lián)想。源于英語諺語“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的“the last straw”很容易讓人理解為“救命稻草”,可它實際意義為“使人不能忍受的最后一擊”。再比如漢語的“牛飲”,英語為“drink like a fish”;漢語的“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是形容一個人敏捷。因為兔子的形象在中國人心目中是敏捷的象征,但英美人卻認為兔子是膽小的象征。所以,他們比喻一個人膽小時,說“as timid as a rabbit”,譯成漢語為“膽小如鼠”,而不應為“膽小如兔”?!癮s stubborn as a mule”與其譯為“頑固地像一頭騾子”,不如譯為“犟得像頭?!薄!癓ead a dog’s life”只能譯為“過牛馬生活”,不能譯為“過狗的生活”等等(余立三,1986:205)?!癰ark at the moon”和“蜀犬吠日”,它們設喻差不多,但情景和思路大不一樣。“bark at the moon”是狗想嚇唬月亮,而“蜀犬吠日”則是狗見到太陽感到怪異害怕 (因為四川多霧而少見太陽)。前者比喻“空嚷”,特指“對居高位者作無用的責罵”;后者比喻“少見多怪”。英語有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漢語則有“一葉知秋”,兩者卻是完全相反的比喻。燕子只是偶然現(xiàn)象,不可據(jù)之推斷,落葉卻是預示未來的象征(陳文伯,1986:274)??梢娏曊Z中比喻的應用反映了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下的人,他們所說的語言都具有不同的特點,這些語言的特點實際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的寫照,反映了語言運用者的世界觀、價值觀。

從以上習語翻譯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經驗、產生不同的意識、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心向。這種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不同結果以及因此所形成的價值觀念,自然影響了人們在運用比喻選取喻體時形成的習慣不同。這些表達的矛盾不是人為的,而是兩個社會、兩種地理環(huán)境、兩個文化圈在特殊歷史背景和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不是利害關系造成的矛盾,也不是一時一事因人而產生或消失的矛盾,而是天造地設、與時俱來的天然差異和伴隨差異而來的質與量的不同(許崇信, 1995:2)。

4 譯文取向

以上習語互譯表明富含民族性文化差異的習語中所承載的中西方文化無論是外在的表現(xiàn)樣態(tài),還是內在的文化底蘊、價值取向都有著巨大的差別。翻譯時,要實行語言中承載的文化信息對等轉換是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譯意比譯形更重要。張谷若先生說:“翻譯是一種目的性行為,目的雖可分為多種,而最主要,最具普遍意義的,恐怕是在求意之一方。也就是說,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意是無論如何都要博取的,形則可保留時定保留,不可保留時須棄而存意。這樣,意不可丟,形則可變。變?yōu)楹挝?譯入之語。入者為何?歸之謂也?!眲㈠祽c先生說:“翻譯任務始于原語文化,但任務的完成取決于譯語文化而不是原語文化。”(2003: 297)由此看來,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我們遇到文化障礙,我們只能尊重目的語讀者的民族文化、思維習慣,尋求目的語民族的最佳表達形式和風格進行翻譯——歸化翻譯。以譯語讀者為取向的歸化翻譯認為譯語讀者往往從自己的文化觀念出發(fā)理解譯文內容,如果譯文表達的內容在譯文讀者的現(xiàn)實世界知識范圍內,讀者就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因而,譯者應盡可能地將原語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標語讀者的世界,以便使目的語讀者順利實現(xiàn)與原語文本以及原作者的交際(孫致禮,2002:40)。

5 結語

東西方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過分夸大差異,但也不可忽視差異。無論經濟全球化發(fā)展到何種程度,只要還有不同的民族存在,有不同的文化基因存在,各具特色的、富含生命力的民族習語就將繼續(xù)傳承下去。

中國是個開放的文化大國。在全球化語境下,這個開放的民族性既要保持和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保持民族的文化個性,以不至于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泯滅文化的民族個性,又要通過交流、融合、互滲和互補,不斷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積極吸納世界其他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實現(xiàn)與世界文化的俱進。

[1]陳文伯.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274.

[2]范東生.翻譯的本質與翻譯批評的根本性任務[J].中國翻譯,2000,(4).

[3]胡瀟.文化現(xiàn)象學[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149.

[4]劉宓慶.翻譯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3:297.

[5]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 2007:xxi.

[6]潘文國.當代西方的翻譯學研究——兼談“翻譯學”的學科性問題[J].中國翻譯,2002,(2).

[7]孫致禮.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J].中國翻譯,2002,(1).

[8]謝建平.文化翻譯與文化傳真[J].中國翻譯,2001,(5).

[9]許建平,張榮曦.跨文化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問題 [J].中國翻譯,2002,(5).

[10]許崇信.在異同與得失之間[J].中國翻譯,1995,(2).

[11]易中天.文化大國——是否可能,如何可能[N].南方周末,2010-02-18.

[12]余立三.英漢翻譯中修辭手法的運用 [J].外國語, 1979,(3).

[13]張迎春.張谷若翻譯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4:68.

(責任編輯:劉東旭)

H059

A

1001-7836(2010)08-0137-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8.057

2010-06-09

劉榕(1958-),女,福建福州人,副教授,從事語言文化與翻譯研究。

猜你喜歡
習語民族性比喻
論高等音樂教育中民族性的彰顯
樂府新聲(2022年3期)2022-11-21 08:39:28
比喻
文苑(2020年12期)2020-11-19 13:16:26
比喻最愛
什么是比喻
再析比喻義的“像……似的”
語文知識(2014年3期)2014-02-28 21:59:30
實用習語 話“鳥”
海外英語(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
話“鳥”
海外英語(2013年10期)2013-12-10 03:46:22
習語自有WAR
海外英語(2013年2期)2013-08-27 09:36:27
習語自有WAR
海外英語(2013年1期)2013-08-27 09:36:04
論工筆重彩畫的民族性
诸暨市| 高州市| 玉溪市| 新宾| 枣强县| 石阡县| 宣威市| 鹤岗市| 平塘县| 包头市| 炎陵县| 深州市| 东海县| 沅江市| 桂东县| 乐陵市| 汶上县| 龙口市| 诸城市| 德清县| 齐齐哈尔市| 梧州市| 济南市| 文登市| 绥滨县| 延安市| 平远县| 扶绥县| 江城| 南溪县| 乐东| 绥宁县| 车险| 沈阳市| 光泽县| 延川县| 东城区| 兴隆县| 哈巴河县| 体育| 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