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波
(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 150001)
意識流在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中的應(yīng)用
姜 波
(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 150001)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的《心理學的科學基礎(chǔ)》一書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一股斬不斷的“流”,就像河水,稱為“意識流”。意識流作品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刻畫人物內(nèi)在世界的意識流動,而不是從外部去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談?wù)撘庾R流小說,就不能不談??思{的《喧嘩與騷動》。深刻分析《喧嘩與騷動》中意識流的應(yīng)用及其應(yīng)用的理由,這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意識流的寫作風格及??思{的寫作風格。
福克納;《喧嘩與騷動》;意識流;凱蒂
??思{在西方文壇上被看做“現(xiàn)代的經(jīng)典作家”[1]。他的作品題材廣闊。他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及其他小說規(guī)模宏大,人物眾多,描寫了兩百年來美國南方社會的變遷和各種人物地位的浮沉及其精神面貌的變化。他是美國“南方文學”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29年出版的《喧嘩與騷動》是??思{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人們談?wù)撘庾R流小說,就不能不談他的《喧嘩與騷動》。在這部作品中??思{嘗試各種“多角度”的手法以增加作品的層次感與逼真感。他還運用“時序顛倒”、“對位式結(jié)構(gòu)”、“象征隱喻”等藝術(shù)手段,使他的作品萬花筒般繁復、雜亂,同時引人入勝。
小說分為四個部分[2],前三部分由凱蒂的三個兄弟以第一人稱敘述,最后一部分轉(zhuǎn)為第三人稱,從黑人女奴迪爾西的角度敘述。凱蒂的弟弟班吉是個白癡,雖然他已經(jīng) 33歲,但他的智力像個三歲幼童。他沒有邏輯思維,沒有時間概念,但卻擁有真實的感情。小說就以他頭腦中的不自覺的回憶和聯(lián)想開始,表現(xiàn)了他對姐姐的依戀之情。讀者在白癡的混雜無章、時序交錯的意識流中理出小說情節(jié)的主線,即凱蒂的變化及其給家人帶來的影響。在這部作品中,康普生先生之女凱蒂從一位南方淑女、大家閨秀淪落為輕佻放蕩的女子。她的墮落集中地、戲劇性地象征著南方貴族康普生家族的敗落,并影射著整個南方種植園制度的解體,以及在這個制度下特有的傳統(tǒng)道德法規(guī)的崩潰。第二部分由昆丁敘述。昆丁愛自己的妹妹凱蒂,更愛家族的榮譽和南方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妹妹的恥辱使他痛苦,然而作為一個男人,他為不能保護妹妹的貞節(jié)而內(nèi)疚、悲觀以至痛不欲生。他最終不能擺脫沉重的心理負擔,在絕望中投河自盡。第三個敘述者是杰生,他自私自利,記恨姐姐凱蒂。他始終認為是凱蒂害他失去了在銀行工作的機會,而不斷地采取報復。文章中大量的時間倒敘與場景轉(zhuǎn)移都發(fā)生在前小說兩部分的敘述中。
上圖(由 JoelDeshaye制作)較清晰地展現(xiàn)了《喧嘩與騷動》的時間輪廓[3]。橫軸代表??思{陳述故事的時間順序。五條交匯于 1898年的斜線表示故事開始與 1898年 Damuddy死的那一天,這一天是通過班吉的回憶呈現(xiàn)給讀者的。這五條斜線展示了故事發(fā)展的真實時間順序。
從上圖可以看出,班吉的部分發(fā)生的時間是 1928年 4月 7日。通過他,??思{渲染了康普生家頹敗的氣氛。昆丁的部分發(fā)生在1910年6月2日。杰生的部分發(fā)生在1928年4月 6日,這部分寫杰生當家后康普生家的情況,同時引進凱蒂的后代——小昆丁。至于迪爾西的部分,則是發(fā)生在1928年 4月 8日 (復活節(jié))。這樣看來,四個部分的敘述者出現(xiàn)的時序固然是錯亂的,不是由應(yīng)該最早出場的昆丁先講,而是采用了“CABD”這樣的方式,但是他們所講的事卻是順著正常的時序,而且銜接得頗為緊密。
??思{在《喧嘩與騷動》中首次成功地使用“意識流”手法達到揭示人物的復雜內(nèi)心世界的效果。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不到對事件的平鋪直敘,而是這些事件對人物心理的撞擊和留下的痕跡。作者沒有對凱蒂的悲劇作出客觀的陳述,而是讓讀者通過三個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和意識流動來細細探索。??思{之所以如此頻繁地表現(xiàn)意識流,除了他認為這樣直接向讀者提供生活的片斷能更加接近真實之外,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服從刻畫特殊人物的需要。由于班吉是個白癡,所以其思維通常是處于混亂之中的。這部小說的精彩之處就在于它講述了一個白癡的頭腦思維經(jīng)歷和思考過程,文章順序的雜亂無章正是其精彩所在。昆丁貌似一位抑郁癥患者,其思維常常被家庭的不幸和凱蒂的墮落所困擾并最終打亂。文章不僅反映了其正常的生活軌跡,同時又穿插了不斷攪亂的其正常生活、思維的對以前生活的回憶。意識流主要體現(xiàn)在文章的這兩個部分中。杰生的部分和迪爾西的部分在這雜亂無章的敘述中則起到了幫助讀者整理故事的時間脈絡(luò)的作用。
班吉是個白癡,因此他沒有邏輯思維能力。他的思維是不自覺的、無條理的,他只能夠憑感官進行不自覺的聯(lián)想,在他的腦海里大量出現(xiàn)的是視覺、聽覺、嗅覺等造成的意象。小說的情節(jié)猶如一個個被剪斷的電影片段,以“蒙太奇”的手法得以呈現(xiàn)。??思{十分巧妙地反映了白癡的混亂心態(tài),因此思維正常的讀者讀這一部分時會感到十分費力。在班吉這一部分??思{更多地運用了意識流的手法進行敘述[4]。從表 1中我們可以看出,班吉的部分共出現(xiàn)了對 20個不同場景的回憶。其中有27.5%的敘述是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 1928年 4月 7日那一天的。其余72.5%都是回憶和意識的流動。在他的回憶中,對大姆第去世那一天的描述占了19.2%,對班吉改名那天的回憶占了10.8%,對 1912年他父親死的那天的回憶占了6.5%。結(jié)構(gòu)雖然混亂,但讀者仍然可以借助班吉的回憶對不同人物的性格得以把握。文章的難懂之處在于,這 20個場景被穿插起來敘述,完全沒有時間順序。而且通常一個場景中還會穿插多個其他場景。僅僅靠讀小說的第一部分,讀者很難理清故事的來龍去脈,但是通過整片閱讀,讀者又無法不屈服于文章的構(gòu)思以及意識流的精彩運用。
表1 班吉的部分
昆丁雖然是一個精神正常的人,但其整日深陷在冥思苦想中而不能自拔,他秉性敏感,愛觸景生情,念念不忘墮落的妹妹。在 6月 2日那一天他決定自殺。他的精神狀態(tài)處于極度亢奮之中。他的意識活動多是由眼前某一情景所觸發(fā)的一連串浮想和回憶。在昆丁部分,意識流占據(jù)了所有陳述內(nèi)容的 56%。如表 2所述,在昆丁的回憶中主要涉及了 10個不同的場景,這些場景在 31次穿插中得以展現(xiàn)。從昆丁的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生活在痛苦回憶中的人,死對他來說就是一種解脫。意識流在這一部分的應(yīng)用,也是有著十足的道理的。一個抑郁的人而且是一個即將自殺的人通常是無法正常思維的。昆丁的部分雖然只是記錄了他自殺那天的活動,卻通過意識流的應(yīng)用講述了一個近乎完整的故事。他的所有回憶圍繞著凱蒂展開。
表2 昆丁的部分
杰生也多少有些不正常,他是個偏執(zhí)狂,又是一個虐待狂,何況還有頭痛病。杰生對什么人都不愛,對什么事都不滿意,他只關(guān)心自己。杰生這一部分語言比較直截了當,很少運用意象和象征手法,句子多短小有力。由于凱蒂的墮落導致杰生失去了銀行的工作,杰生一直生活在對凱蒂的仇恨當中,他對凱蒂更是念念不忘。在這一部分,意識流的運用顯得更加直截了當,很少有場景的穿插。和班吉和昆丁的部分相比,杰生的意識活動更加明了、清晰。正是通過杰生的回憶與敘述,凱蒂的故事才顯得更加清晰。
美國詩人兼小說家康拉德·艾肯是這樣評價這部作品的:《喧嘩與騷動》這部小說有堅實的四個樂章的交響樂結(jié)構(gòu),也許要算福克納全部作品中制作得最精美的一部,是一部詹姆士喜歡稱為“創(chuàng)作藝術(shù)”的毋庸置疑的杰作。錯綜復雜的結(jié)構(gòu)銜接得天衣無縫,這是小說家奉為圭臬的小說——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創(chuàng)作技巧的教科書[5]。
[1]前青.美國文學名著選讀[M].北京:商務(wù)出版社,2005.
[2]??思{.喧嘩與騷動[M].李文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Faulkner,W illiam.The Sound and The Fury[M].Penguin Books,1964.
[4]POLK,NOEL.The American Novel:New Essays on The Sound and The Fury[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3.
[5]Cohen,Philip. Texts and Textuality:Textual Instability, Theory,Interpretation[M].New York:Garland,1997.
(責任編輯:劉東旭)
I106.4
A
1001-7836(2010)08-0126-02
2010-05-06
姜波(197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碩士,從事英語文學及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