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志斌, 崔應忠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湖南長沙410081)
毛澤東建國思想的主要特色與當代啟示
莫志斌, 崔應忠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湖南長沙410081)
毛澤東的建國思想,從五四時期至新中國建立之初,經歷了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他在不斷發(fā)展的實際斗爭中揚棄以往的建國思想,從而建構起合乎中國實際的國家模式;其建國思想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獨特的民族性,堅定的科學性,崇高的人民性,強烈的民主性等主要特色。毛澤東建國思想是一個巨大的理論寶庫,在當代仍然具有極為重要的啟示意義。
毛澤東; 建國思想; 特色; 當代啟示
Abstract:Mao Zedong's idea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from Fourth movement to the early of the new repubulic of china, undergone a process of evolving.He continues to struggle to aband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tual think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st,thus constructed in line with China's actual national models;Its founding ideology and shows the distinct nature of the times,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Firm scientific,People of noble,Strong democracy and other major features.Mao Zedong's idea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is a huge treasure trove of theory,in contemporary still very important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Key words:Mao Zedong; The idea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Feature;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毛澤東的建國思想對中國革命和建立國家新政權曾產生了極其重要影響。從其演變的大致軌跡來看,大致經歷了湖南共和國——民眾共和國——工農民主共和國——人民共和國——民主共和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演變過程。在這一歷史演變過程中,它所體現的特色是極為顯著的。但迄今為止學術界對其建國思想的特色尚無專文研究,筆者就此問題及其當代啟示略述淺見。
從湖南共和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改造中國的初步嘗試到完整設計國家建構模式,毛澤東建國思想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它是在根據發(fā)展的實際斗爭的需要,在不斷揚棄中選擇出合乎中國實際的國家模式,形成了完整、系統(tǒng)而又特色鮮明的國家理論體系。其主要特色如下:
第一,適時提出符合中國實際的國家學說,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
毛澤東始終能緊扣時代脈搏,立足革命發(fā)展態(tài)勢,圍繞不同階段面臨的時代主題和主要任務,與時俱進地調整國家建構,不斷適應中國實際的變化,其建國思想凸顯出鮮明的時代需求的特色。
國民大革命時期,時代主題是打倒列強除軍閥。鑒于帝國主義侵略和軍閥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黨人倡導“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中產階級左翼合作的國民革命”,提出了民眾共和國的建國思路。在這一目標推動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開展起來。然而,在國民革命軍北伐取得重大勝利時,蔣介石、汪精衛(wèi)等先后背叛革命,大革命宣告失敗。為了應對反革命的屠刀,1928年7月中共六大通過的《政治決議案》指出:由于資產階級的背叛,“中國革命的動力,已經只有無產階級和農民”,因此,“必須用武裝起義的革命辦法,推翻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和地主軍閥及資產階級國民黨的政權,建立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蘇維埃工農民主專政。”[1](P170-171)針對國民黨右派脫離革命陣營這一事實,毛澤東率先打出蘇維埃旗號,為建立工農民主專政的蘇維埃共和國不斷嘗試和努力。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歷史使命變換成抗日建國,毛澤東的建國主張始終圍繞著這一主題?!澳壳靶蝿莸幕咎攸c,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2](P142)毛澤東在分析日本侵略變動了中國的階級關系后,認為“不但小資產階級,而且民族資產階級,有了參加抗日斗爭的可能性?!盵2](P158)他擱置了工農專政共和國主張,明確提出人民共和國方案。隨著華北事變后日本侵略的加劇,毛澤東則更進一步,主張建立包括蔣介石政府在內的民主共和國。歷史進入到1945年,中日民族矛盾即將解決,抗戰(zhàn)即將取得最后的勝利,建設一個怎樣的國家成為當務之急。毛澤東呼吁“需要在廣泛的民主基礎之上,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成立包括更大范圍的各黨各派和無黨無派代表人物在內的同樣是聯合性質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3](P1029)這個政府即民主聯合政府,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順應了戰(zhàn)后人民渴求民主和平的要求,顯示了共產黨謀求和平,團結建國的誠意與決心,它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贊譽與支持,也使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陷入政治上的被動地位。
解放戰(zhàn)爭直至1949年10月新中國創(chuàng)建前夕,建國的主要任務在于反對蔣介石政府的獨裁專制,建立獨立自主、和平統(tǒng)一、民主富強的新中國。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進入了戰(zhàn)略進攻階段。毛澤東不失時機地提出“聯合工農兵學商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地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組成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盵4](P1237)在這里,民主聯合政府已經排除蔣介石在外。解放戰(zhàn)爭后期,隨著政治形勢和國共力量對比發(fā)生變化,蔣介石政府已大勢已去。毛澤東再度整理自己的建國思想,對戰(zhàn)后建立一個怎樣的國家的問題,進行了比以往更為全面、深入與系統(tǒng)的思考,寫出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闡述了人民民主國家的光輝命題。
第二,適時地將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國化,體現出獨特的民族性
在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后,毛澤東建國思想屬于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體系。毛澤東并不囿于經典理論的說法,而是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指導下,立足國情,對中國社會各階級進行了科學分析,找出中國社會、中國革命獨特之處并尋找出解決方法,解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進行革命和政權建設問題,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
首先,毛澤東建國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一脈相承。無產階級專政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本理論,只有了解這一點,才算領會了馬克思國家學說的實質。前文已述,毛澤東在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后,接受了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并在革命戰(zhàn)爭歲月始終堅持這一理論。建黨初期的勞工專政和蘇維埃運動時期的工農民主專政口號,基本上是直接借用了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和蘇俄革命經驗。毛澤東在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提出的建國理論,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如民主共和國,毛澤東特別強調:“我們的民主共和國,是在執(zhí)行民族抗戰(zhàn)任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建立起來的,是在國際新環(huán)境之下 (蘇聯社會主義的勝利,世界新時期的前夜)建立起來的。因此,按照社會經濟條件,它雖仍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國家,但是按照具體的政治條件,它應該是一個工農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聯盟的國家,而不同于一般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因此,它的前途雖仍然有走上資本主義方向的可能,但是同時又有轉變到社會主義方向的可能,中國無產階級政黨應力爭這后一個前途。”[2](P263-264)人民民主專政的提出,即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發(fā)展了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標志著毛澤東建國思想系統(tǒng)化。
其次,毛澤東建國思想建立在對中國社會、中國革命分析基礎之上。在不同的國度里,由于文化傳統(tǒng)和現實國情的不同,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具體道路不盡相同,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列寧在深入分析東方一些國家的實際情形后,斷定“在東方那些人口無比眾多、社會情況無比復雜的國家里,今后的革命無疑會比俄國革命帶有更多的特殊性?!盵5](P778)因此,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深入分析,指出“中國的特點:不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義壓迫;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盵6](P542)他對中國社會各個階級進行了深入分析,尤其是對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作了深刻論述,得出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指出中國革命只有在無產階級領導下才能取得成功的論斷。同時,他對中國革命發(fā)展階段也作出了科學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兩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義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會主義的革命”。[6](P665)
再次,毛澤東建國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一般經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社會五種基本形態(tài)。雖然馬克思也曾預測過人類社會發(fā)展特殊性,“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式地前行的”[7](P122),但他對人類社會是否可以越過某一社會形態(tài),或表現為某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tài)并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毛澤東在分析中國特殊國情后,將馬克思的預測轉化為現實的國家設計,揭示出中國沒有資本主義獨立發(fā)展的階段,提出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一過渡形態(tài),構建出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資產階級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而毛澤東提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4](P1475)顯然,人民民主專政比無產階級專政更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由此可見,毛澤東的建國思想極大地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體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格。
第三,實事求是,在不斷揚棄中構建新國家,體現出堅定的科學性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而非職業(yè)理論家,動蕩的革命歲月不可能為他提供從事建國理論研究的安定條件。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毛澤東關于國家構想是比較零散、簡單或概念化的。因此,他只能夠在現實環(huán)境中自我揚棄,不斷完善建國理論。到新民主主義理論和人民民主專政學說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建國思想的成熟。
一方面,毛澤東建國思想的理論基礎具有科學性。由于主客觀條件不成熟,早年毛澤東改造國家與社會的理想還存在有矛盾之處,受到無政府主義和工讀主義的影響,毛澤東提出“新村”設計,在自由主義和聯省自治影響下,他又主張湖南自治和建設湖南共和國。直到自治運動的破產,毛澤東放棄了湖南共和國的主張,轉向信仰馬克思主義。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認真吸取自治運動流產的教訓,毛澤東認定“歷史上凡是專制主義者,或帝國主義者,或軍閥主義者,非等到人家來推倒,絕沒有自己肯收場的?!蓖?毛澤東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作指導,繼續(xù)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探討建國問題。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中的實際問題,這就保證了毛澤東建國設計理論基礎的科學性。
另一方面,毛澤東在自我揚棄、不斷否定中發(fā)展自己的建國思想。如前所述,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和共產黨人依據時勢提出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中產階級左翼的聯合的“民眾共和國”主張。由于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革命陣營只剩下工人和農民,以及小資產階級。他又適時提出了排除民族資產階級在外的工農民主專政??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毛澤東及時提出人民共和國和民主共和國的主張,“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反帝國主義反封建勢力的各階級人民的利益的。人民共和國的政府以工農為主題,同時容納其他反帝國主義反封建勢力的階級?!盵2](P159)而民主共和國是工農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聯盟的國家,“是排除漢奸賣國賊在外的一切抗日階級互相聯盟的國家和政府?!盵4](P382)稍后,毛澤東設計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則變成“一切革命的階級對于反革命漢奸們的專政”[6](P676),即各革命階級聯合的專政??箲?zhàn)即將勝利的時刻,毛澤東提出了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主張成立一個包括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和無黨無派在內聯合性質的民主政府,這是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建國思想的延伸。解放戰(zhàn)爭時期,則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v觀毛澤東建國思想的演變歷程,在他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后,從承認中共“一大”通過的黨綱,要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到20世紀30年代初期提出實行工農民主專政,再到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最后,主張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其建國構想目標愈見明確,國家政權社會基礎的范圍不斷擴大,他在不斷揚棄,與時俱進的理論探索中,設計出到適合中國國情的建國構想。
第四,國家主權屬于人民,體現出崇高的人民性
自早年倡導民眾大聯合,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后提出建立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建國思想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是,有一個基本原則從未變動過,那就是堅持人民性。堅持主權在民,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毛澤東建國思想始終關注的重中之重。
人民是國家的主體,國家主權屬于人民,這是毛澤東建國思想堅持的基本原則。在毛澤東早年建國思路中,他認為“‘國’的要素為土地、人民、主權,主權尤為要素中的要素”,他將土地、人民、主權三者相提并論,視為國家的基本要素。在設計湖南共和國時,毛澤東強調,“我們主張‘湖南國’人,并不是一定要從字面上將湖南省的‘省’字改成一個‘國’字”,[8](P526)而是要爭取自己處理自己事的完全主權。在毛澤東眼中,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他認為,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而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美帝國主義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都是人民的敵人;一切反對這些敵人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9](P364)在全國解放前夕,毛澤東明確地、公開地告誡全黨和全國人民:“我們是人民民主專政,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機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軍隊叫人民解放軍,以示和蔣介石政權不同?!盵10](P13-14)由此可見,作為社會歷史范疇的“人民”,不管它如何變化,在毛澤東看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國家的主體,建國必須依靠他們。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毛澤東建構國家所要實現的最終目標。人民是國家的主體,國家主權屬于人民,這一觀念的邏輯結果就是國家必須謀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毛澤東建國思想的人民性體現在他對人民群眾在革命中的主體作用的認識,人民群眾是真正的銅墻鐵壁,[9](P364)依靠廣大人民才能進行戰(zhàn)爭,才能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才能建立新中國。“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是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打倒?!盵3](P1096)抗戰(zhàn)時期,毛澤東還專門寫下《為人民服務》一文,闡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3](P1094-1095)。
第五,不斷完善民主建國方案,體現出強烈的民主性
五四以來,民主思想得到了空前廣泛地傳播,成為中國有識之士尋道圖強的一桿大旗。因而,深受民主思想影響的毛澤東,提出的國家建構主張都明確以民主建國作為口號和目標。
毛澤東早年就非常推崇民主政體,“瑞士光華之國,日本充實之邦,終未能見于大江流域之湖南也”[8](P490),主張實現“完全的鄉(xiāng)自治,完全的縣自治,和完全的省自治。鄉(xiāng)長民選,縣長民選,省長民選”[8](P524)的“湘人自治”和“湖南共和國”,實行直接民主選舉可以視為毛澤東民主建國的開始。到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建國口號變?yōu)楣まr民主共和國,“我們不采取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會制度,而采取無產階級共和國的蘇維埃制度。代表會議就是蘇維埃?!盵11](P265)以人民蘇維埃來體現民主精神。到了抗戰(zhàn)時期,毛澤東提出“爭取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則為保證抗戰(zhàn)勝利的中心一環(huán)??箲?zhàn)需要全國的和平與團結,沒有民主自由,便不能鞏固已經取得的和平,不能增強國內的團結?!彼謴娬{“中國真正堅實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及其任務的完成,沒有民主是不行的?!盵2](P256)因此,毛澤東把抗日戰(zhàn)爭與民主制度結合起來,在抗日根據地實行“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和參議會制度建設,設計出采用民主集中制政體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這些都是毛澤東對民主建國路徑探索的偉大嘗試。
抗戰(zhàn)勝利后,毛澤東站在人民利益的高度,提出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要求建設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tǒng)一的、富強的新中國,為了和平、團結建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極促進重慶談判和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舉行。然而,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最終遭到了蔣介石拒絕,他公然撕毀了政協(xié)協(xié)議,發(fā)動了全面內戰(zhàn),國共兩黨最后兵戎相見。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下,在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下,終于推翻了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曾說過,“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 (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4](P1480)。人民民主專政的提出,將對人民實行民主與對人民的敵人實行專政巧妙地結合起來,是毛澤東在民主建國訴求歷程最具創(chuàng)見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重大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在毛澤東親自領導下制定了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將人民民主專政以憲法形式確定下來,昭示著毛澤東民主建國構想的最終完成。
毛澤東建國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國化的成果,是關于中國社會與革命深入思考的結論,是中國共產黨建國理論的核心部分,它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獨特的民族性,堅定的科學性,崇高的人民性,強烈的民主性等主要特色。毋庸置疑,毛澤東建國思想是一個巨大的理論寶庫,它在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其一,毛澤東建國思想中體現出來的實事求是、緊隨時代前進的理論品質是顛撲不破的實踐真理。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專政、列寧關于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深刻地分析中國特殊國情,解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國家進行革命和重建國家的歷史性課題。創(chuàng)建國家歷程中,毛澤東不是盲目地照搬馬克思主義本本和照搬前蘇聯經驗,而是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與方法,立足中國實際情況和圍繞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時代主題和主要任務,與時俱進地建構國家,使國家構建不斷適應中國實際的變化,不斷解決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毛澤東建國思想體現出來的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是顛撲不破的實踐真理,是黨和國家在應對新形勢解決新問題的指導性思想與原則性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其二,毛澤東建國思想中濃厚的人民性特色成為當今執(zhí)政黨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精神典范。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這是馬克思主義一個基本點,也是毛澤東在構思建國理想過程中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則。毛澤東曾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3](P1031)。一方面,毛澤東高度重視人民在革命事業(yè)中的作用。他制定出黨的群眾路線,并依靠人民群眾,發(fā)動人民戰(zhàn)爭,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另一方面,毛澤東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無論哪一歷史時期,毛澤東的建國主張都體現出鮮明的人民性色彩。社會發(fā)展問題,歸根到底是人的發(fā)展問題。黨和國家的新一代領導人在新的形勢下,提出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這與毛澤東建國思想中一貫體現的人民性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因此,新時期應該從毛澤東建國思想中吸取有關人民性的論述,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推動人民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
其三,毛澤東建國思想所堅持的民主訴求對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意義深遠。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一種國家形態(tài)”。[12](P257)毛澤東建國歷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民主訴求,不斷提出以民主建國為號召。毛澤東在構建國家理論的同時,還進行了一系列民主實踐,如其主張的人民蘇維埃、“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邊區(qū)政府的參政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xié)商會議等,都曾取得了重大成果,為日后中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有的制度設計至今還在運行當中。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構建出民主與專政的統(tǒng)一的人民民主專政,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主理論。同時,毛澤東建國思想和民主實踐體現出來的民主訴求與民主原則,成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理論基礎與思想先導。
[1]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第4冊) [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1992.
[2]毛澤東選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選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選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列寧全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澤東選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毛澤東早期文稿 [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
[9]毛澤東選集 (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0]共和國走過的路——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1949—1952)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11]毛澤東文集 (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列寧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Mao Zedong's Idea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 ational and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MO Zhi-bin, CUI Y ing-zh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A84
A
1671-9743(2010)07-0027-04
2010-06-18
莫志斌 (1951),男,湖南益陽人,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方面的研究。
崔應忠 (1986-),男,湖南常寧人,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yè)碩士生,從事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