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江,楊勝元,王瑞
(貴州省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院,貴州貴陽 550004)
貴州關嶺“6·28”特大地質災害的啟示
張建江,楊勝元,王瑞
(貴州省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院,貴州貴陽 550004)
根據對2010年6月28日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zhèn)發(fā)生的特大地質災害事件的實地調查,分析了災害形成的原因,通過此次災害的啟示,除按部門責任制抓好地質災害巡查、排查、檢查,及值班、報告等經常性工作制度外,提出了一些應對災害的建議,對地方政府部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貴州;關嶺;崗烏;特大滑坡;碎屑流復合型災害
2010年6月28日14 時30分,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zhèn)大寨村發(fā)生一起淹埋37戶,造成42人死亡、57人失蹤的特大地質災害事件。經國土資源部和貴州省應急專家組聯合對現場調查和遙感航測圖像數據分析,確認此次特大地質災害屬一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碎屑流復合型災害。
1.1 基本災情
關嶺縣崗烏鎮(zhèn)大寨村6·28特大地質災害,淹沒大寨村永窩組和大寨組兩個寨子的37戶,造成42人死亡、57人失蹤(照片1)。形成沿溝谷長約1.5km的滑坡松散堆積區(qū),溝谷上部堆積體厚約50m,下部厚10~20m,根據國土資源部航遙中心運12(DMC分辨率0.1m)和貴州省第三測繪院無人機(分辨率0.2m)航測影像圖成果,滑坡堆積體總體積為174× 104m3。目前該滑坡體后緣斜坡上還存在裂縫,還有10×104m3多的不穩(wěn)定體,隨時有下滑的可能,對下方大寨村永窩組和大寨組兩個寨子的剩余農戶112 戶359人(永窩組84戶253人、大寨組28戶106人)構成嚴重威脅(照片2)。
1.2 災害成因分析
1.2.1 特殊的地形地貌
發(fā)生滑坡的山體地形較陡,斜坡自然坡度45°~50°,兩側為相對深切的沖溝,滑坡后緣高程約1200m,沖溝底部寬緩約15°~20°,山體呈上陡下緩的“靴狀地形”,沖溝中滑坡堆積體前緣原始地形高程約750m,相對高差達450m左右。它們?yōu)楦咚龠h程滑坡——碎屑流的發(fā)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圖1、圖2)。
照片16·28特大地質災害遠景
照片2滑坡堆積體仍威脅下方村民
1.2.2 “上硬下軟”的地質結構
滑坡區(qū)山體斜坡雖然為單斜構造且為反向坡,但其頂部為三迭系下統(tǒng)永寧鎮(zhèn)組(T1yn)硬質灰?guī)r、白云巖,節(jié)理裂隙極其發(fā)育,透水性和儲水性好;滑坡發(fā)生于斜坡中上部三迭系下統(tǒng)夜郎組(T1y)粉砂巖及泥頁巖,下部為三迭系上統(tǒng)龍?zhí)督M雜色砂頁巖,且?guī)r體易于風化、軟化與侵蝕。破碎疏松的粉砂巖、泥頁巖是發(fā)生滑坡—碎屑流必要的物質基礎。
圖1 關嶺縣6·28特大地質災害運12飛機航測影像圖
圖2 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zhèn)6·28特大地質災害永窩-大寨段剖面圖
1.2.3 “前旱后雨”的極端氣候
2009年入秋以來,貴州遭遇歷史上罕見的夏秋冬春四季連旱,使巖土體龜裂。這次災害發(fā)生前,當地經受了持續(xù)一周的降雨,僅6月27日和28日兩天,降雨量就達310mm,其中27日8時至28日11時,降雨量就達到237mm,超過此前當地的所有氣象記錄。強降雨不僅使上部灰?guī)r、白云巖儲存了豐富的水源,更容易快速滲入山體下部破碎的砂頁巖之中。強降雨是此次滑坡發(fā)生的主要誘發(fā)因素。
綜上所述,在地形地貌、地質結構和極端強降雨等不利因素的共同綜合作用下,孕育了此次高速遠程滑坡——碎屑流復合型災害的形成。
此次特大地質災害事件也為我們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敲響了警鐘。面對地質災害,如何較為準確地做好預警預報和科學預防,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和財產帶來的損失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常抓不懈的經常性工作。在地質災害發(fā)生前,是主動應對,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還是發(fā)生地質災害后才去組織營救,抗災搶險的被動應對,這是一個工作方法問題,更是“心系群眾”的政治問題。因此,除按部門責任制抓好地質災害巡查、排查、檢查,及值班、報告等經常性工作制度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2.1 進一步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工作
近年來,突發(fā)性地質災害所造成群死群傷的事件,多為新發(fā)生的地質災害所造成,而對已知的隱患點,監(jiān)測、巡查、預警、避讓等工作均比較到位,能及時發(fā)現險情,受威脅人員能得以及時撤離,使損失降到最低。因此,必需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力度,特別是組織技術人員參與,重點對地形地貌、地質結構較差的區(qū)域,開展對人員居住地、重要工程設施、主要河流等重點區(qū)域的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十分必要。
2.2 進一步加強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工作,
提高村民地質災害的識災、防災、避災意識
實踐證明,像地質災害這一類突發(fā)事件的前期預兆和苗頭性信息,第一時間發(fā)現的往往是普通群眾。因此,經常性的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教活動,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張貼宣傳畫等方式,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防災減災的相關知識,組織地質災害緊急避災演練,給村民發(fā)放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做到應急避險常識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努力提高廣大干部群眾主動防災、主動避災意識和搶險救災能力,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可為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順利進行打下堅實基礎。
2.3 建立氣象、水文、地質等要素的監(jiān)測網絡系統(tǒng)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不僅需要災情資料,更重要的是對災害發(fā)生前的地質環(huán)境和誘發(fā)因素的監(jiān)測。建立包括氣象、水文、地質等要素的綜合監(jiān)測網絡是提高預警預報能力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2.4 加強降雨范圍、地點、強度監(jiān)測手段和預警預報方法的研制
目前對山區(qū)極地強降雨的分布和演變規(guī)律認識還有不足,極地強降雨范圍、地點和強度的預報,仍不能滿足防御和減輕強降雨引發(fā)地質災害的需求;也就說明防御強降雨引發(fā)的地質災害,減少其人員傷亡工作還存在問題或薄弱環(huán)節(jié)。須加強極地強降雨范圍、地點、強度監(jiān)測手段和預報方法的研制,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監(jiān)測、預警預報和防災減災等防治工作。2.5建立多部門數據共享平臺。
此次的特大地質災害事件說明僅僅依靠一兩個部門進行研究和預警預報工作是不夠的。建立與地質災害有關部門的數據共享平臺,是研究災害的形成機理、建立預警平臺的基礎。如氣象部門預警系統(tǒng)向公眾免費發(fā)送暴雨預警短信,水文部門發(fā)布水情預警信息,國土資源部門播放地質災害預警信息,使廣大干部群眾及時了解雨情水情,在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減少人員傷亡方面將會發(fā)揮關鍵的作用。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公益性事業(yè),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的任務,是維護社會安定的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發(fā)展綠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執(zhí)政為民的具體體現。因此,面對防治任務重、難度大、要求高等現狀,各地有關部門要從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和執(zhí)政為民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切實把這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面對性質各異、危害程度不等的各類突發(fā)性地質災害,必須制定出多套應急防治措施,全方位、多舉措的應對地質災害,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有力保障各項建設的順利進行,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1]貴州省國土資源廳.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zhèn)“6·28”特大地質災害及周邊地區(qū)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報告[R]. 2010.
1003-8035(2010)03-0137-03
P642
B
2010-08-04;
2010-08-17
張建江(1962—),男,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工作。
E-mail:zjjjc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