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授/王金安 整理/史 明
關(guān)公青龍偃月刀
傳授/王金安 整理/史 明
眾所周知,青龍偃月刀是關(guān)公的標志性兵器。據(jù)明嘉慶、萬歷年間的王析、王思義父子所輯類書《三才圖繪》所記載:關(guān)王偃月刀,刀勢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杖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此為第一。又據(jù)陳壽的《三國志》中記載:關(guān)王刀,重八十二斤,長一丈二尺。古人的度制較今人為短,按今天的度制大約為八尺有余?,F(xiàn)在武術(shù)界流傳的大刀技法,大多是在此刀的基礎(chǔ)上演化而來,故其刀法流傳甚廣,幾乎各個武術(shù)門派均有此刀法的傳衍。
那么,青龍偃月刀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兵器呢?
青龍偃月刀是三國時期蜀漢五虎上將關(guān)云長根據(jù)自身的特有條件,量身定做的一種特殊兵器。它的外形與普通流傳的大刀類似,但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青龍偃月刀,刀身狹長,猶如彎月,故得其名。此刀的刀頭有回鉤,鉤尖似槍,銳利無比;刀背突出,有鋸齒狀的刺刃,故又名冷艷鋸;其柄長則依人而定,其標準為使用者立正,右手持刀的護手之下,將刀自然右伸,柄端直立落地,右臂伸直與地面平行,如此即為使用者的柄高;其刀刃的長短定制,則應(yīng)為刀桿的2/5為宜,不可過長,過長則失衡,難以施展其技法;其刀盤之上,有明顯的青龍盤旋裝飾,大刀從龍口伸出,此即為青龍偃月刀;如果沒有青龍盤旋裝飾,那么只能稱其為春秋大刀。春秋大刀的技法雖然與青龍偃月刀基本相同,但終非真正的關(guān)王刀法。
青龍偃月刀的刃上有紅纓,即球形的紅纓飄絲,此又名為吹風(fēng);刀桿的末端是刀座,又名刀鉆,刀座三棱齊備,亦為殺人之利器,使用方法如槍。刀之各部位名稱,本《春秋》之精義,有天地君親師之稱謂,即刀背為天,刀刃為地,刀尖為君,刀盤為親,刀桿為師。
青龍偃月刀的技法共有36種變化,雖然豐富,但主要的技法仍以12字訣為要,即劈、砍、撩、挑、拍、掛、削、抹、拘、豁、截、刺,其精華技法則是豁、砍、撩、刺,常能出其不意制敵取勝。加之此刀法奇詭怪異,兵仗遇之無不屈者,故其傳授甚秘,得其精髓者更是寥寥。
青龍偃月刀構(gòu)造奇特,巧奪天工,其刀身之上無處不利,均為致敵于死地之鋒銳。故其臨陣對敵時其刀法不但能劈砍掃擋,尚能提拿攪刺,更能反鋸、回刺。故古人曰:刀為百兵之師。
近日,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文武二圣人”之一的“武圣人”關(guān)公的故里——山西運城鹽湖區(qū)武術(shù)協(xié)會“關(guān)公武術(shù)挖整組”喜獲重大成果,挖整組整理的“關(guān)公青龍偃月刀”就是在古河?xùn)|的地方拳種“心意拳”(1996年《武林》第9期“心意門又一枝”曾作過介紹)第5代傳人王金安老師傅所傳承的“青龍偃月刀”技法基礎(chǔ)上,結(jié)合關(guān)公故里其他名師的部分大刀技法整理出來的,這套刀法共有18個大式,而每個大式又含3種不同的刀法變化,共計54個式子。18大式招法雖然精簡,但其實用價值頗高,意取“臨陣實戰(zhàn)中千招萬法不如一招精熟”之意,每一大式內(nèi)3個變化小式則取意為天、地、人三才,極盡變化繁衍之妙。
以其中一招“關(guān)公磨刀”為例。其技法就是雙手提刀,左手為前鋒手,緊握在護手后,右手為后手,緊握刀鉆之后;雙手提刀,迅速將刀鋒向前平直伸出,就在手臂將直未直之時,兩手手腕翻轉(zhuǎn),迅速向后一抽一縮,刀鋒回卷;動作更不停留,腰身往前一挺,迅速用刀背往下沉壓。整個動作疾如閃電,技法巧妙、一氣呵成,招式雖然看起來平淡無奇,但卻內(nèi)藏玄奧、暗隱殺機。因此刀渾身皆鋒利無比,一伸一縮之間對方輕則被削去手指,失去抵抗力,重則會失去性命魂歸黃泉。若遇武藝高強之人,則刀背沉壓后并不停留,后手往前下一壓,腰身一挺,前手順勢往前抖彈,可戳刺對方的胸腹部;無論成功與否,手腕一翻,冷艷鋸隨之翻轉(zhuǎn),立即回身施展“拖刀式”。此術(shù)之妙在于:若刺中,則冷艷鋸翻轉(zhuǎn),對方必肚腸破裂而亡;若沒有刺中,則既可格擋對方的來械,又可閃避對方的鋒銳?;厣碛猛系妒綍r,腳下步法用挖行步,可帶起泥沙后撩,以迷住對方的雙目,擾亂對方的視線,則拖刀之計可成。讀過《三國志》的朋友都知道,關(guān)公臨陣對敵時善使拖刀計,往往能出其不意,斬敵首如探囊取物一般。
最后,筆者謹以“關(guān)公青龍偃月刀譜總訣”結(jié)束此短文。
青龍偃月世無雙,上下滾走把人傷;
老爺勒馬望寶山,白馬坡前斬顏良;
定軍刀劈夏侯淵,古城壕邊斬蔡陽;
酒尚未涼華雄喪,兼斬文丑內(nèi)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