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助昌
我的朋友老康在美國讀博,他有一個八歲的兒子,本來在國內讀二年級,因好動淘氣,常常被老師訓斥,學習成績總是墊底。因此,老康就把他帶到了美國。
沒有想到第一次考試,他兒子的成績就是全校第一,并且數學還得了滿分,這讓老康感慨萬分:祖國的基礎教育多么扎實!連墊底的學生都能在美國考第一!
同時他又自問:中國有如此好的基礎教育,中國人應該拿諾貝爾獎拿得都手酸了,但事實上卻根本沒有中國人什么事兒,年年都看著別人拿,這是怎么回事?
不久,老康就看到了美國佬的厲害。小康放學回家,問老康:“How is the united states writing Diabetes?(在美國,你們是怎么認識糖尿病的?)”
老康讀的專業(yè)是英國文學,也不知“Diabetes”是什么意思。老康搬來詞典,才弄清了它的意思:糖尿病。
老康問:“你問這個問題干什么?” 小康說:“赫本小姐布置我們寫作文,題目就是這個?!?/p>
什么?這是什么老師!才三年級的學生,讓他寫這種純學術性質的文章!老康馬上打電話給赫本老師抗議,連發(fā)炮彈:作文應該貼近生活,不能脫離實際,比如寫一寫“上學路上”,或者“記一次有意義的活動”,你怎么能出這么一個題目?你自己完全知道糖尿病是怎樣產生的嗎?……
赫本回答:糖尿病發(fā)病率越來越高,這不是生活中的事情嗎?弄清病理,這不是很有意義的活動嗎?我不知道的,學生就不能知道嗎?……
老康被說得左支右絀,此時此刻,老康對這種美國式的教育露出不屑之色:好高騖遠,空中樓閣,沒有翅膀就想上天攬月,哼!
老康不久就把這件事漸漸淡忘了。直到有一天赫本打來電話,只聽赫本那邊情緒激昂,興奮異常。原來她從批閱小康的作文之中獲得了有關糖尿病的知識,于是疑心自己五歲的女兒患有糖尿病,到醫(yī)院體檢,果然是。因為是早期發(fā)現,能得到有效的治療,不久即可康復。她已經感謝過小康了,現在還得感謝小康的爸爸……
老康一時不知所措,只是一味應和:是嗎?……是嗎?……
老康緩過神來,還是不敢相信。老康趕緊找來小康的作文本。好家伙,足足寫了十六頁!他才多大喲———八歲,小學三年級!
天哪,綱舉目張,邏輯嚴密,引文扼要,還在文末列出寫作本文時用的七本參考書目。
老康跌跌撞撞好半天才把這16頁作文讀完,只得了個囫圇之意。心想:這小子,到美國什么都沒有學會,倒把國內抄襲論文的功夫無師自通了?
老康決定先禮后兵———先不恥下問,后興師問罪。小康一回家,就很高興地向老康宣告:“我現在是醫(yī)學家!將來一定能得諾貝爾醫(yī)學獎!”
老康見他得意忘形,馬上沉下臉:“誰說的?”
“赫本小姐!”
老康裝作不知內情:“她說你是醫(yī)學家,你就是了?她說你能得諾貝爾醫(yī)學獎,你就能得了?”
“你還不知道哇?告訴你,我的作文引起了赫本的高度重視!她根據我對糖尿病的研究心得,發(fā)現了她女兒的糖尿病。她說我非常偉大,長大一定能夠得到諾貝爾醫(yī)學獎!我也覺得能得這個偉大的獎!”
老康在心里苦笑:美國式的教育總是讓學生這么張揚,這么不知天高地厚。
現在,他要檢驗一下小康作文的貨色!老康本想戳穿小康的西洋鏡,沒有想到小康對答如流,左右逢源。這么說,美國佬在教育方面還真有一套。
仔細一打聽,老康才知道小康為了寫這篇文章,泡了圖書館,請教了主治醫(yī)生,詢問糖尿病患者……這類事情包含著多少綜合素質!這就是美國的教育———讓學生自己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小康學到了這種方法,于是才能將眾多的信息進行過濾,梳理之后形成了自己的認識———這恐怕是中國寫作教學從來也沒有涉及的領域。
老康頓時對赫本老師肅然起敬。赫本說小康一定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是的,小康會得到的,因為種子已經播下。
(圖/周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