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發(fā)芾 散 木
古代官員普遍好讀書,這是一個悠久的好傳統(tǒng)。古代官員,大多自幼讀經、史、子、集,經過若干年的訓練,入仕時方能知曉為人處世之理和感悟治亂興衰之道。
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國外漢學家稱中國古代是“專家治國”。此說大致不錯,因為古代官員大多數(shù)出身知識分子,即使在科舉取士之前,擔任政府各級官員的人也大多來自讀書人,即“士”這個階層??婆e制度實行以后,走向官場的進士舉人都是十年寒窗熬出來的讀書人。
雖然古代官員多來自知識分子,不過,光從“四書五經”中學來的東西,在實際工作中是遠遠不夠用的。要當好官,還必須時刻學習與實際需要有關的很多專門性技術性知識,比如法律規(guī)定和刑名錢糧之類。
要掌握這些實用知識,需要不斷地進行學習充實。事實上,古代對于官員有不斷學習業(yè)務知識的要求,有嚴格的制度,有考核要求,有獎懲辦法。
秦始皇時期李斯曾提出“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讓官員向衙門的吏學習法律專業(yè)知識。在古代的官場上,很多細小瑣碎的事務性技術性工作,一般是由吏去完成的,官員主要是做決策,掌大局。這樣形成的格局是,官員往往只知大概,不懂專業(yè)。至少從秦代開始,官員必須學習法令律例,就是一項制度。在唐朝,專門把律令格式書寫在衙署的墻壁上讓官員時時學習。宋太宗在給官員的詔書中也要求:“須習讀法,庶資從政之方,以副恤刑之意”。
因為官員學習法律是如此重要,明曉律令就被列為考核項目,對于成績不好的還要予以處罰,而且設為任職期滿后聽詮候選、升降調職的一道門檻。明代吏律則規(guī)定,“凡國家律令……百司官吏務要熟讀。若有不能講解,不曉律意者,初犯罰俸錢一月,再犯笞四十附過,三犯于本衙門遞降敘用?!辈缓弦蟮牟坏涣P一月工資,嚴重的還要打板子,甚至還要被降級使用??梢娍己说膰绤柍潭?。這樣的嚴格規(guī)定,對于督促官員學習業(yè)務一定是有益處的。
當然,官員學習內容較為廣泛,并不僅僅是對法律條例的學習。針對不同級別的官員,學習內容也相應有所不同。從東漢開始的高級官員月令學習活動,通稱“讀時令”或“讀五時令”。這些高級官員從宏觀角度把握天人關系,更應該做到“敬天”,而府州縣的中低級官員則更應該在具體的微觀的層次做好“愛民”。
古代官員不但要學習如何做官,有些官員也將自己做官的心得,寫成書,公開出版,作為后來做官者的學習參考書。在出版印刷業(yè)興盛的明清時期,這類出版物非常暢銷。清朝封疆大吏剛毅任云南按察使時,命人編纂了一部《官場必讀》,將各項公文,分類編纂,遍贈僚屬,以資輔佐;汪龍莊曾經當過14個官員的幕友,自己也當過知縣,官場經驗極為豐富,寫了一本《學治臆說》,被稱為是知縣教科書。
這些書是投身官場的人們的最好教科書,地方官員為了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也非常歡迎專業(yè)性書籍,如宋朝的《洗冤錄》,清朝的《寶鑒洗冤錄》,《刑錢指掌》,《?;萑珪返?都是有關刑偵,法醫(yī),聽訟之類的名篇,都流傳甚廣。像《錢谷大要》這類有關征稅的書籍,也深受追捧。
在古代,官員的讀書是持續(xù)性的現(xiàn)象,大凡為官一生,“致仕”(退休)時一般也要“刻部稿”,企盼給后世留下一點雪泥鴻爪。概因古時考量官員的標準,不僅要看其政績,也要看其文化修養(yǎng)的高下。
當然,好讀書與好官并非能夠成為正比,如大貪官和珅就是一個飽讀詩書的文人。不過,雖說好讀書不盡然是好官,但不好讀書者必多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