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友 魯阿妮 閆 斌
摘要在陜西戶縣進行小麥品系(種)預備試驗,結(jié)果表明:參試39個品種生育期在234~239 d之間,均染赤霉病,其他病害有白粉病、銹病;39個品種均較耐寒,除y6、y20、y27、y31有不同程度倒伏外,其他無倒伏;y32產(chǎn)量7 797 kg/hm2,居第1位;y17、y28、y26、y14、y21、y18、y24、y25、y16、y03、y06、y02建議再繼續(xù)試驗。
關鍵詞小麥;品種預備試驗;產(chǎn)量;陜西戶縣;2009—2101年度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0)18-0074-02
通過試驗篩選可以鑒定小麥參試新品系的抗倒性、抗病蟲性、豐產(chǎn)性、穩(wěn)產(chǎn)性以及生育期等,為品種審定、布局和推廣提供科學依據(jù)[1-2]。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戶縣三旗國家試驗站,戶縣三旗國家試驗站位于戶縣縣城以西5 km處,生態(tài)條件代表性強,試驗地肥力中上等,土質(zhì)為黑婁土,前茬作物為玉米。
1.2試驗材料
參試品系(品種)共39個,為確保試驗的公平、公正性,全部采用代碼編號,分別用y01~y39表示,對照品種承試單位未知,由陜西省種子管理站統(tǒng)一安排提供[3-4]。
1.3試驗設計
每一參試品系(種)作為一個處理,小區(qū)面積為3.34 m2,行長為3.37 m,行距0.25 m,種4行,全收計產(chǎn)。播種時按品種代號,從小到大依次排列播種,不調(diào)整順序號。
1.4試驗過程
2009年10月17日用大型拖拉機深翻,后用旋耕機旋2遍,施陜復二銨375 kg/hm2、尿素150 kg/hm2。2009年10月21日播種,采用人工點播。2010年4月2日、5月3日、5月4日人工除草2次。2009年11月3日噴灌1次。2010年2月11日人工撒施尿素300 kg/hm2,2010年5月10日用三氟氯氰菊酯和吡蟲啉噴霧防蟲。6月14日收獲[5-6]。
2結(jié)果與分析
各參試品種物候期及主要農(nóng)藝性況見表1。
2.1生育期
參試的39個品種生育期在234~239 d之間,各品種生育期最多相差5 d(表1)。
2.2抗病性
該組試驗中發(fā)生的病害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銹病[4]。參試各品種均感赤霉病(表2)。
2.3抗逆性
2009年10月中旬持續(xù)少雨,影響出苗;2009年11月又遇降溫和大雪,致使冬前分蘗偏少;2010年3、4月的2次寒流和降雪,5月溫度明顯低于往年,6月初又遇連陰雨等天氣,造成小麥成熟期推遲。經(jīng)田間調(diào)查,參試的39個品系(品種)均較耐寒,除y6、y20、y27、y31有不同程度的倒伏外,其余未有倒伏發(fā)生[7-8]。
2.4產(chǎn)量比較
各參試品種產(chǎn)量結(jié)果見表3。y32、y38、y20、y01、y11、y35、y17、y39、y30、y33、y10、y08、y27、y28、y37產(chǎn)量分別為7 797、7 737、7 566、7 445、7 376、7 356、7 284、7 277、7 236、7 025、7 016、6 980、6 975、6 960、6 915 kg/hm2,分別位居試驗第1~15名,y13、y26、y19、y36、y12、y31、y14、y21、y18、y15、y04、y24、y29、y34、y25、y07、y05、y22、y09、y23產(chǎn)量分別排第16~35位。
3結(jié)論與討論
(1)y32、y38、y20、y01、y11、y35、y17、y39、y30、y33、y10、y08、y27、y28、y37產(chǎn)量分別為7 797、7 737、7 566、7 445、7 376、7 356、7 284、7 277、7 236、7 025、7 016、6 980、6 975、6 960、6 915 kg/hm2,分別位居試驗第1~15名,株高分別為:69、73、81、77、75、78、79、65、77、70、76、79、80、105、78 cm。綜合性狀好,抗病性較強,豐產(chǎn)性較好,但y17雜株較多,y28株高偏高,建議除y17、y28,其他品種繼續(xù)試驗。
(2)y13、y26、y19、y36、y12、y31、y14、y21、y18、y15、y04、y24、y29、y34、y25、y07、y05、y22、y09、y23產(chǎn)量分別排第16~35位,株高分別為:69、88、81、80、84、70、73、77、74、78、79、74、82、77、76、84、78、77 cm,y09分離嚴重無法測量株高,綜合性狀、抗病性較強且具有一定的豐產(chǎn)潛力。但其中y26、y14、y21、y18、y24、y25整齊度差,雜株多,y09分離嚴重,建議不再試驗,其余繼續(xù)進行試驗[6]。
(3)y16、y03、y06、y02株高分別為76、76、82、77 cm,綜合性狀一般,豐產(chǎn)潛力一般,y06株高偏高,倒伏嚴重,建議不再試驗。
4參考文獻
[1] 馬寶俊,孫瑞建.小麥品比試驗主要農(nóng)藝性狀分析[J].種子世界,2003(10):23.
[2] 楊榮福.小麥品比試驗簡報[J].耕作與栽培,1998(3):45-47.
[3] 劉少華.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小麥栽培技術(shù)要點[J].河南農(nóng)業(yè),2010(4):48-49.
[4] 高素貞,李梅花,田繼鋒,等.小麥病害發(fā)生特點與防治建議[J].鄉(xiāng)村科技,2010(2):17.
[5] 謝光蘭,徐家芝.氣象災害與小麥抗逆性健身栽培技術(shù)[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08(2):66-68.
[6] 張桂蘭.基因工程與小麥良種選育[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2,18(2):70-71.
[7] 周慶珍,胡廣彪,王偉平.抗穗發(fā)芽小麥品系的初步鑒定[J].種子世界,2008(11):29-30.
[8] 李志遠.小麥春季田間管理重點[J].現(xiàn)代農(nóng)村科技,2010(11):8.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0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