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人,鄭恩秀,郭興蓬,石興陽,李文維
(1湖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武漢430062; 2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武漢430074)
微機監(jiān)控系統在不銹鋼化學著色中的應用研究
王海人1,鄭恩秀1,郭興蓬2,石興陽1,李文維1
(1湖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武漢430062; 2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武漢430074)
根據控制電位差的原理和實際經驗開發(fā)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不銹鋼表面著色微機監(jiān)控系統。詳細介紹該系統控制原理、傳感器的確定,以及其軟件設計特點與創(chuàng)新。結果表明:本系統可以有效地控制彩色不銹鋼的顏色,克服不銹鋼著色重現性差的問題,同時為研究溫度,添加劑和不銹鋼預處理等因素對不銹鋼化學著色的影響提供了更加方便和可靠的研究手段。
不銹鋼;化學著色;微機監(jiān)控系統
彩色不銹鋼具有不銹鋼的各種良好性能,且其耐蝕性能、耐風化性能、耐紫外線照射性能和外觀裝飾效果優(yōu)于普通不銹鋼,具有很大的市場前景,是未來不銹鋼行業(yè)發(fā)展的一個方向。
目前不銹鋼的化學著色主要采用酸性氧化法——INCO法(International Nickel Corporation Meth2 od)[1-3]。不銹鋼顏色的變化與浸漬時間,著色溶液溫度和著色溶液中各離子的濃度等有關。因此,要想得到重現性好的顏色,即使是同一牌號不銹鋼,其浸漬時間,著色溫度和溶液中各種離子濃度也都應嚴格控制。而對這些因素進行嚴格控制具有一定難度。為了解決這一困難,INCO[4,5]公司和T.E.Evans[4-6]等人利用控制電位差的方法,研究著色過程中的不銹鋼板電位變化規(guī)律。陳元鼎[7]等人確定了電位差所對應的顏色。目前通過微機控制不銹鋼顏色已經成為不銹鋼化學著色的關鍵[8]。
本工作根據控制電位差的原理和實際經驗開發(fā)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不銹鋼表面著色微機監(jiān)控系統,并利用此系統研究了不銹鋼化學著色的顏色控制工藝。結果表明,該系統不僅很好地實現了不銹鋼著色的顏色控制,而且對不銹鋼著色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更加方便、可靠和具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手段,同時為國內彩色不銹鋼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生產得以實現提供技術支持。
采用H2SO4490g/L,CrO3250g/L和8%(質量分數)HR28添加劑作為著色溶液[9](W HR配方),著色材料為430不銹鋼板,尺寸規(guī)格為150mm×50mm× 0.5mm。把430不銹鋼板浸漬于WHR配方著色液中進行不銹鋼著色,并用微機監(jiān)控系統監(jiān)控不銹鋼板的電位2時間曲線。
不銹鋼板→清洗→除油→清洗→活化→清洗→化學著色→清洗→干燥→檢驗。
依據電位差控制理論和實際經驗,開發(fā)不銹鋼表面著色微機監(jiān)控系統,裝置圖如圖1所示。不銹鋼表面著色微機監(jiān)控系統包括工控機、模數轉換器、信號放大器、抗干擾設備、參比電極、可控硅穩(wěn)壓電源和不銹鋼著色監(jiān)控軟件等。其工作原理:把不銹鋼板(工作電極)、鉑電極(參比電極)放入一定溫度的著色液中,測量不銹鋼板的電極電位變化情況,經過模數轉換器和信號放大器,將電位信號放大20倍后轉化為數字信號,最后在不銹鋼表面著色微機監(jiān)控系統軟件上進行一系列的計算操作,同時以電位2時間曲線來表示,不銹鋼表面著色微機監(jiān)控系統軟件界面如圖2所示。
該系統的設計原理是基于不銹鋼在著色液中同著色液發(fā)生化學反應所產生的電極電位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通過找出其與彩色不銹鋼色彩變化之間的關系,然后進行系統分析,最后確定控制方法。
本系統參考INCO[4,5]公司和T.E.Evans[4-6]提出的著色控制原理:一定的著色電位差(起色電位與實時電位之差)對應一定厚度的氧化膜,而一定厚度的氧化膜則對應一定的顏色(光干涉色)[10]。
多數學者在實驗室測量不銹鋼著色電極電位時習慣采用甘汞電極(SCE)作為參比電極[6,11],也有人采用Pt電極作為參比電極[7],但沒有學者說明其理由,甚至有人反對用Pt作為參比電極。
然而本工作經過長期實驗發(fā)現甘汞電極(SCE)鹽橋中的Cl-離子容易遷移出來污染著色液,不利于測量,同時高氧化性的著色液容易把上述電極的鹽橋瓊脂或隔膜氧化,里面的鹽甚至漏出;另外,即使不被氧化(如微孔玻璃),但高濃度著色液離子也容易遷移進鹽橋,污染鹽橋電解質,而使電極電位穩(wěn)定的參比電極實際變的很不穩(wěn)定。
由于甘汞電極的各種缺點,本工作特別設計了以下實驗:以鉑金電極作為工作電極,甘汞電極(SCE)作為參比電極,在著色液中,測試了鉑金電極相對于甘汞電極的電極電位穩(wěn)定性,如圖3所示。發(fā)現鉑金電極在前300s內電位出現較大變化,400s后其電位趨于穩(wěn)定(偏差基本小于3m V),幾小時后仍是如此。經過多次測試,其電極電位變化值都相當小(偏差基本小于3m V)。這相對于不銹鋼著色的電極電位(100~250mV)來說,可以忽略不計。一般情況下鉑金電極由于濃差極化,電化學極化等因素,其電極電位是不太穩(wěn)定的,但通過上述實驗證明,在這種高濃度的著色液中鉑金電極電位相對穩(wěn)定,因此最終本工作采用其作為所有不銹鋼著色實驗的參比電極,也把它作為實際生產中微機監(jiān)控系統的有效傳感器。優(yōu)點如下:電極電位相對穩(wěn)定,完全能滿足測量要求;由于是惰性金屬電極,既不污染著色液,著色液離子也不污染它,可以長期使用;使用方便,不易破碎。
圖3 Pt電極電位穩(wěn)定性測試Fig.3 Pt electrode potential stability test
本軟件設計思路:①對實測電位數據動態(tài)回歸,并對曲線進行一次微分,二次微分;②對電位2時間曲線進行數學建模;③畫出實測曲線,一次微分曲線;④能自動指示出著色起始點(極值點或拐點,如圖2中A點),指示出反應終點(如圖2中B點);⑤必要時手控經驗選擇5~10個起色電位值,軟件對比相同材料曾記錄數值,對其學習,最后確定準確值;⑥自動運算,確定著色電位差達到預設值時進入報警或PLC(Pro2 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控制系統。
(1)圖4(a)是實驗室開發(fā)出來的控制系統在生產車間用于實際控制時采集到的電位2時間曲線。這些曲線雜亂無章,無法判斷反應的起始值和終點值,無法進行計算,很難在實際生產上得到應用。本系統通過軟件的特殊設計和硬件上抗干擾能力設計,使雜亂無章的數據生成了可建模的有用數據,圖4(b)是本監(jiān)控系統采集和處理的數據繪成的電位2時間曲線。
圖4 不銹鋼著色監(jiān)控系統電位2時間曲線(a)原監(jiān)控系統;(b)目前監(jiān)控系統Fig.4 Monitoring system of stainless steel coloration electric potential2time curves (a)p rimary monitoring system;(b)p resently monitoring system
(2)本控制系統在計算機無法判斷著色起始電位時,可根據技術員手控經驗選擇5~10個起色電位值,軟件對比相同材料的曾經記錄數值和本次采集到的數據,對其學習,最后快速確定其準確值。這一特點解決了一系列的因突發(fā)干擾或材質異動出現的誤差。
本系統控制界面如圖2所示,當不銹鋼板放入著色液,運行按鈕顯示“運行中(Running)”,相應時間框也開始顯示。選擇相應的通道(圖2中有4個“通道(Channel)”)選項,可以同時監(jiān)控四組不銹鋼著色),電位監(jiān)測開始,同時軟件中記錄下相應的電位2時間曲線。根據電位2時間曲線軟件會自動按照作者提供的算法對所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多次計算,判斷不銹鋼著色的起色電位(見圖2中A點),并在起色電位文本框中顯示起色電位值。對于某些材料,如果實時電位曲線中起色電位點不明顯,軟件自動判斷并確定的起色電位點可能有誤差,這時技術人員可以根據生產實際經驗通過“精確查值(Exact search)”選項確定幾個具體電位值,計算機同時通過學習人工判斷,最后確定起色電位值,糾正軟件的錯誤,確保起色電位的正確。起色電位之后,起色電位與著色曲線上每一點的電位差值會實時顯示在“著色電位差(Coloring potential difference)”的文本框中。當曲線再次出現“拐點”(見圖2中的B點)時,達到著色終點,對應的電位為終點電位,時間為著色終點時間。著色終點時間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判斷著色速度的快慢。在軟件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經驗,把各種顏色對應的著色電位差值輸入并保存,確定定色電位差。
著色開始時,選擇某預定顏色,并在“定色電位差(Fixed color potential difference)”文本框中輸入該顏色對應的定色電位差值。開始著色后,軟件首先根據電位變化的微分曲線判斷出起色電位,并在“起色電位(Start coloring potential)”文本框中顯示起色電位值,然后自動計算著色(實時)電位差,同時把“著色電位差”和“定色電位差”進行比較,當著色電位差等于“定色電位差”時,儀器就開始報警提示(或對PLC控制系統發(fā)出指令,啟動不銹鋼板吊掛驅動系統)把不銹鋼板取出著色槽,清洗,烘干。
圖5是兩張相同材質的430不銹鋼板在80℃W HR著色液中由不銹鋼表面著色微機監(jiān)控系統測得的電位2時間曲線。由圖5可知,曲線a和曲線b的起色電位,起色的時間和終點電位完全相同,即相應的終點著色電位差相同。兩張不銹鋼板取出清洗干燥后,顏色一致,色澤均勻,鮮艷,光亮平整。這說明該系統的運用確實可以得到重現性良好的彩色不銹鋼。從圖5還可以看到,從700s后曲線a,b并不完全重合,而且終點時間分別為894s和928s,它們的時間差為34s。這說明:即使是相同溫度和濃度下得到相同顏色,也并不需要相同的著色時間。這證明在恒定溫度和濃度下,單純用時間來控制顏色是非常有局限性的。主要原因是:不銹鋼著色的顏色不僅與著色液的溫度,濃度和反應時間有關,而且還與不銹鋼材質和表面前處理狀況有很大關系。通過本系統監(jiān)測不銹鋼著色反應的電極電位變化規(guī)律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很好地實現彩色不銹鋼顏色的控制。
圖5 80℃時430不銹鋼板在W HR法著色的電位2時間曲線Fig.5 Electric potential2time curves of 430 stainless steel p late colored w ith the W HR method at 80℃
經過實驗和實際生產應用證明,此系統可實現對茶色、藍色、金黃色、紫金色、紫色和綠色等彩色不銹鋼的顏色控制,并且各種顏色的重現性良好,具有可控性。各種顏色對應的電位差值如表1所示。不銹鋼表面著色微機監(jiān)控系統的開發(fā)應用,使彩色不銹鋼制備的操作工藝簡單、方便,實現了微機控制顏色。
表1 各種顏色對應的電位差值Table 1 Various colors co rresponding to the electric pote ntial_difference
圖6為430不銹鋼在浸漬于W HR配方不同溫度(80,92,120℃)下的電位2時間曲線。達到起色電位時間順序為tS120℃ 圖6 430不銹鋼板浸漬于WHR配方不同溫度下的電位2時間曲線Fig.6 Electric potential2time curves of 430 stainless steel plates at different coloring temperatures with the WHR method 圖7為經過活化和未經過活化的430不銹鋼浸漬于80℃的WHR配方下得到的電位2時間曲線,其中活化是在60m L/L硫酸、35℃溶液中活化4m in??梢钥闯?經過活化,樣品的起色時間和著色終點時間分別為98s和402s,未活化樣品的起色時間和著色終點時間分別為115s和514s,可知經過活化的樣品著色速度明顯大于未活化的樣品。另外,起色電位和終點電位的差值分別為1.1482V(活化)和1.0599V(未活化),差值大則各種顏色的變化較容易控制,各種顏色也容易分開。這與程作慧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這說明此監(jiān)控系統可以用來研究不銹鋼預處理對不銹鋼著色速度的影響。 圖7 活化和未經過活化的430不銹鋼板在80℃WHR配方著色的電位2時間曲線Fig.7 Electric potential2time curves of with and without activation of 430 stainless steel plates colored w ith the WHR method at 80℃ 圖8是80℃時430不銹鋼板分別浸漬于INCO法和WHR法著色液中得到的電位2時間曲線。圖8中INCO法的起色電位為4.0487V,起色時間為205s,終點電位為3.1639V,終點時間為699s。其著色起始點與終點的時間和電位差值分別為:ΔtI= 494s,ΔEI=0.8848V。W HR法的起色電位為310997V,起色時間為299s,終點電位為2.2052V,終點時間為930s。其著色起始點與終點的差值分別為: ΔtW=631s,ΔEW=0.8945V。可以看出,W HR法擴大了著色過程的時間和電位差,因此各種顏色對應的電位差范圍擴大了,各種顏色也容易分開。WHR法相對于INCO法來說,使不銹鋼著色過程更加容易控制。 圖8 80℃時430不銹鋼板分別在INCO法和W HR法著色得到的電位2時間曲線Fig.8 Electric potential2time curves of 430 stainless steel plate respectively colored with the INCO and WHR method at 80℃ (1)運用不銹鋼表面著色微機監(jiān)控系統控制手段得到的彩色不銹鋼顏色重現性良好,實現了不銹鋼化學著色反應進程的跟蹤與顏色控制。 (2)不銹鋼表面著色微機監(jiān)控系統使溫度,添加劑和不銹鋼預處理等因數對不銹鋼化學著色影響的研究更加方便、可靠。它提供了對不銹鋼化學著色技術具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手段。 (3)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不銹鋼表面著色微機監(jiān)控系統的成功開發(fā)為國內彩色不銹鋼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生產得以實現提供技術支持。 [1] 王鵬程,韓文生.添加劑在不銹鋼著色中的應用[J].電鍍與涂飾, 2008,27(10):26-28. [2] 劉忠寶,梁燕萍.不銹鋼化學著色的低溫工藝研究[J].表面技術, 2008,37(5):58-60. [3] CHENG Zuo2hui,XUE Yong2qiang,TANG Zhi2ping,et al.A one2step process for chemical coloring on stainless steel[J].Surf Caot Technol,2008,202:4102-4106. [4] TA KESN I T,H ISAO T,KIYOSH IJ,et al.Colouring stainless steel[P].U K Patent:2046791A,1980205220. [5] 過敬之助,中川洋—.???し?鋼を素材とすゐ表面處理技術現狀[J].鐵と鋼,1980,66(7):1017-1027. [6] EVANS T E,HART A C,TAMES H,et al.A new p rocess for colouring stainless steel[J].Trans Inst Metal Finishing,1972, 50:77-99. [7] 陳元鼎,李嘉第,彭濱,等.化學著色過程中彩色不銹鋼電位的測定[J].五邑大學學報,1996,10(1):13-15. [8] 孫大宇,羅永贊.不銹鋼化學著色的研究進展及發(fā)展前景[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7(1):9-17. [9] 郭稚弧,王海人,賈法龍.不銹鋼著色新技術的研究[J].材料保護,2000,33(5):32-34. [10] 曹國慶.不銹鋼著色的光干涉效應[J].表面技術,1994,23(2): 77-78. [11] 李廣武,張忠誠,鄭淑娟.不銹鋼表面著色工藝研究[J].表面技術,2004,33(5):57-59. [12] 程作慧,薛永強,段燕芳,等.活化對不銹鋼著色的影響[J].材料保護,2008,41(3):28-30. Research on Computer Monitoring System App lying to Stainless Steel Chemical Colo ring WANG Hai2ren1,ZHENG En2xiu1,GUO Xing2peng2, SH IXing2yang1,L IWen2w ei1 Based on the potential control theory and the p ractical experience stainless steel surface colo2 ring computer monito ring system w as developed.The control theo ry,the determining of the senso r, its software design features and the innovations of the system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coloring of stainless steel.Not only does it overcome the p roblem sof poor rep roducibility,but also itmakes the research of coloring influences such as tem2 perature,additives and the p retreatment mo re convenient and reliable. stainless steel;chemical coloring;computer monitored control system TG142.71 A 100124381(2010)1220077205 2010201214; 2010208229 王海人(1966—),男,副研究員,從事彩色不銹鋼方面的研究和生產工作,聯系地址:武漢市武昌區(qū)學院路11號湖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430062),E2mail:w hr9999w hr@163.com3.3 活化對著色的影響
3.4 添加劑對著色的影響
4 結論
(1 Faculty of M 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ubei U niversity,W uhan 430062,China;2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 uhan 43007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