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不對稱的平衡性:聯(lián)姻宗族之間的階序性關系*
——以華北鄉(xiāng)村為例

2010-10-18 12:22:56刁統(tǒng)菊
山東社會科學 2010年5期
關鍵詞:姻親性關系聯(lián)姻

刁統(tǒng)菊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100)

不對稱的平衡性:聯(lián)姻宗族之間的階序性關系*
——以華北鄉(xiāng)村為例

刁統(tǒng)菊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100)

聯(lián)姻家族之間由于女人的流動存在著一種階序性關系,這種關系劃定了不同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確保了姻親關系對生活的支持功能。階序是一種秩序原則,為關系雙方在交往時所遵從。這種階序性關系與輩分、年齡無關,通過一系列生命儀式建構起來,同樣也體現在這些生命儀式之中。兩個聯(lián)姻家族之間的階序性關系只是局部的和暫時的,其邏輯不是不平衡的,相反它的存在正是為了平衡,只是這種平衡是不對稱的、是動態(tài)的而已。兩個聯(lián)姻家族之間的平衡性是一種“不對稱的平衡性”,但這種不對稱的平衡性恰恰是姻親關系難以與血緣關系相比肩的根本原因。由于父系社會的宗族始終以男性的血緣傳承為線索,而姻親關系自身卻具有多向性以及代際相延的短暫性,這決定了它始終無法與宗族在觀念上相提并論。

不對稱的平衡性;姻親關系;階序性;華北鄉(xiāng)村

一、前言

目前學界對姻親關系的研究,和宗族研究相比,仍然處于有待著力的狀態(tài)。首先,部分研究側重于姻親之間的社會交往方面,而忽略了對空間層面——通婚圈的研究。①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年版,第227頁。莊英章指出,在探討有關婚姻的問題時,了解選擇配偶的范圍和結婚年齡的大小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由此可以看出婚姻的地域基礎及婚姻關系網絡的發(fā)展。岡田謙也看到了所謂“婚域”的研究給予社會結構的意義。這一部分主要是國外人類學學者和漢學家的成果,他們幾乎都會考察到姻親交往的儀式層面,對于日常生活中的互動所談甚少,當然葛伯納 (Bernard Gallin)是一個例外。此外,還有國內社會學界對改革開放以來姻親在農村經濟生活中的地位的考察,這些成果恰恰側重于日常生活中姻親之間的各種經濟往來。但是,如果要全面研究姻親之間的社會性往來,通婚圈必然是一個具有限定意義的前提,它的大小可能會決定姻親關系的松散或者密切。②試想,如果它的范圍不相對固定或者地理空間過于廣闊,姻親關系許多的“約定俗成”何以形成?實際上,當地理空間被村落劃分開時,自然就具有了社會、人文空間的意義。通婚圈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社會文化網絡的粘合方式,其間必然涉及到人文性的實際交往和各種規(guī)范。其次就是對姻親關系的空間層面的研究。這方面的成果則偏重于通婚圈的地理范圍和所受到的生態(tài)、交通、市場和宗教的影響,以及近些年發(fā)生的變化,基本上限定在地理范圍上。這些對通婚圈的研究,由于側重于地理范圍,因而對內部家庭之間、家族甚至村落之間的互動涉足較少,我們只能看到一個靜態(tài)的地理圈子,而看不到人們在其中的主動建構與文化選擇。實際上,姻親關系的具體交往對空間或群體觀念也會產生弱化或加強的影響,例如當涉及到相互通婚的家庭與家庭、宗族與宗族甚至村落與村落之間的關系時,本來與通婚無關的人可能會由此而增加對對方群體的認同和親密度。在某種現實條件的刺激下也有可能會利用擬姻親的稱謂來加入原有的姻親群體,甚至會夸大姻親關系的重要性,更增加了在兩個群體之間建立新的姻親關系的可能性。①刁統(tǒng)菊:《親屬制度研究的另一路徑——姻親關系研究述評》,《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總之,對于姻親關系的某一方面的偏重,為學界再研究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和機會。本文將對姻親關系的雙方——給妻家族和受妻家族——之間的秩序進行分析。由于姻親關系主要表現在操作層面,因此不能完全從理念出發(fā),需要兼顧到姻親關系的實際表現,包括業(yè)已習俗化的行為和日常生活中的互動。

首先要對姻親關系的概念進行界說。從法律上來說,親屬關系的具體發(fā)生途徑有三種:婚姻、血緣和法律擬制。這三種途徑分別形成了配偶、血親與姻親。顧名思義,“姻親”是以婚姻為中介而產生的親屬關系,具體來說又分為三種情形:配偶的血親;血親的配偶;配偶的血親的配偶。從這三種情形來看,不僅公婆與兒媳互為姻親,叔嫂之間、妯娌之間也是如此。但是根據法律來劃分人們的親屬關系,可能會和人們的地方觀念、習俗發(fā)生嚴重的沖突。一些研究者對姻親關系的界定和法律類似。華若璧 (Rubie S.Watson)和詹娜②詹 娜:《遼東民間社會的姻親關系——以沙河溝村為例》,遼寧大學 2003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頁。詹娜認為“姻親系指以婚姻關系為中介所產生的親屬稱謂,而姻親關系即以配偶為中介,本人與配偶的直系或旁系血親之間的親屬關系”,比如公婆與兒媳之間的關系就是姻親關系。則認為一個女人和她的妯娌彼此就互為姻親,看來她們均未考慮到女人的最終歸宿的意義,實際上是忽略了社會文化對親屬含義的框定和影響。③2 001年 3月筆者與同學在泰山王母池廟會上碰到山東萊蕪的一對婆媳,在了解了兩人的關系以后,我問婆婆姓什么,她回答說:“姓宣”,我再問兒媳同樣的問題,她則奇怪地望著我說:“俺是一家子,當然也姓宣!”如此看來,她們彼此之間認同為一家人,同是丈夫家族的人。不過弗里德曼和葛伯納)二人相對來說考慮到了社會文化基礎,只是他們把母系姻親和妻系姻親區(qū)分開來,而妻系姻親被他們稱為“姻親”。④[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劉曉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Bernard Gallin and Rita S.Gallin.Matrilateral and Ritual Relationships in Change Chinese Society.Hsieh Jih-chang and Chuang ing-chang.editor.The Chinese Family and Its RitualBehavior.臺北南港:Institute of Ethnology,Academia Sinica.1992:101—106。母系姻親和妻系姻親實際上只是代際不同而已,通過父親的婚姻和兒子的婚姻聯(lián)系起來的姻親實際上都是姻親。

從比較寬泛的意義上來說,華北鄉(xiāng)村的親屬關系有三類。第一就是血親,是由血緣的自然聯(lián)系而形成的宗族關系,可以稱之為血緣親屬。第二是通過與不同家族聯(lián)姻,即結成姻親關系,可以稱之為姻緣親屬。此外還有一類親屬關系,需要通過儀式來確定的,就是干親關系和結拜關系。不管是拜干親還是結拜兄弟或結拜姊妹,都是需要用一定的儀式 (包含觀念上的認同)確認的,參加了這個儀式,就有成為干親或結拜兄弟 /姊妹的資格,否則就是被排除在外的。干親關系和結拜關系雖然不在一般我們所說的親屬關系之內,但是考慮到它們和朋友等關系的區(qū)別,有時我們也會把它放在親屬關系之內,即儀式親屬⑤D avid K.Jordan.Sworn Brothers:A Study in Chinese Ritual Kinship.in Hsieh Jih-chang and Chuang ying-chang.The Chinese Family and Its RitualBehavior.臺北南港:Institute of Ethnology,Academia Sinica.1985:234-264.大衛(wèi)·K·喬丹 (David K.Jordan)把盟兄弟 (sworn brothers)叫作儀式親屬。受到他的啟發(fā),本文把干親和結拜兄弟/姊妹都稱為儀式親屬。。這種儀式親屬不同于血緣親屬和姻緣親屬,具有自己的特點。通過在華北鄉(xiāng)村的調查,“干親不是親戚”被眾多訪談對象所認可,主要是因為干親沒有像通過聯(lián)姻結成的親戚那樣具有穩(wěn)固的基礎以及明顯的延續(xù)性,后者正是親戚的特性之一。

親屬關系內部兩個最基本的分類是血親和姻親,姻親實際上是和血親相對的。不過人們日常并不使用“姻親”這個詞匯,逢年過節(jié)人們會說“走親戚”,要么就細分為“走姑家”、“走舅家”、“走閨女家”?!坝H戚”作為一個與宗族成員相區(qū)別的工具,與血親相區(qū)別。嫁女的歸屬問題特別值得一提。嫁女究竟是娘家人還是婆家人?這個問題本身就值得琢磨⑥本文作者 2009年 10月 4日在天津某村的調查表明,嫁女即使在死后也與娘家保持重要聯(lián)系,這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題。。在華北鄉(xiāng)村社會,婚姻對女性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是婚姻為女性設定了一個最終的社會位置⑦李亦園(1994)認為冥婚的存在主要是對未婚早逝的女孩的社會地位給予一種補救的方式,彌補了家人對于早逝女兒不幸遭遇的缺憾。。嫁女出嫁以后,出生家庭的父母、兄弟及其配偶、姐妹及其配偶成為自己的親戚,其丈夫的所有親戚在村民的觀念中由于婚姻而自動成為她的親戚。只要明曉了這一點,那么姻親關系的范圍就不言自明了。

由于干親的聯(lián)系松散而缺乏習俗化,“親戚”排除了“干親”。血親因為與宗族相關,因而就排除了出嫁的女性雖然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的時候,招待比較隨便,和自家人一樣,與其他親戚明顯不同,并且娘家仍然會維護她在婆家的權益,但是這并不能說人們把嫁出去的閨女看作是一家人。恰恰相反,閨女一旦出嫁,馬上就成了外人,娘家的事務她無權干涉,而且娘家人對她總是抱有許多不同于兒子的期待。女人由于婚姻會重新獲得姓氏,那就是丈夫的姓氏。這樣看來,當兩個不同姓氏的女人嫁給兄弟兩個,她們應該是一家人,這和法律意義上的妯娌關系是完全不同的。

本文所說的“姻親”完全是指親戚,之所以在題目中不用“親戚關系”而采用“姻親關系”,是想要突出這種關系的媒介——聯(lián)“姻”。此外,親戚關系容易被指稱某兩個家庭的關系,而姻親關系所指范圍較寬,既可以指代兩個聯(lián)姻家庭的關系,也可以指代兩個聯(lián)姻家族的關系。如下,本文將詳細鋪陳聯(lián)姻家庭以至聯(lián)姻家族之間的關系,展示其中的秩序——階序性——以及這種秩序的特征。

二、階序性:姻親關系的秩序

馬丁(EmilyM.Ahern)對聯(lián)姻雙方的地位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她把臺灣北部的溪南村作為中國社會的縮影,發(fā)現姻親關系不但不平等,而且創(chuàng)造了一個等級秩序:給妻家族明顯優(yōu)越于受妻家族。從訂婚那時起,新娘家庭被認為在儀式上優(yōu)越于新郎家庭,而不管之前雙方家庭的經濟和社會地位。馬丁認為給妻家族的儀式優(yōu)越性反映了他們的社會優(yōu)越性,她同時還指出了給妻家族具有優(yōu)越性的原因:嫁出去的女兒給別人家生育、撫養(yǎng)后代、延續(xù)血脈,因此受妻家族欠下永遠無法償清的債務。姻親具有的延續(xù)一個宗族的力量使得它有權力來創(chuàng)造在其他場合中的變化。但是婆家負債和娘家被希望提供服務相互矛盾,當然婆家也會在某些場合送禮給娘家。娘家被希望提供服務的合理解釋在于:娘家必須以經濟和社會地位上優(yōu)越的方式行動,使得他們的優(yōu)越地位有效。所以,為了保持娘家的優(yōu)越性,舅舅家很少要外甥的禮物,而是通過慷慨地贈送禮物來表明他們的富有。①EmilyM.Ahern.Affines and the Rituals of Kinship.InArthur P.Wolf.Editor.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270-367。

克欽人在社會結構上關鍵性的特征是木育 -達瑪婚姻制度。其中木育世系群,乃己身的世系群中有男性曾于近年從之娶得新娘者,也就是給妻家族。達瑪世系群,乃己身的世系群中有女性近年嫁入者,等于是受妻家族。木育 -達瑪關系是存在于各世系群之間,而非個人之間。在地域性社區(qū)中,低階的世系群傾向于與高階的世系群建立姻親關系,由高階的世系群當木育。若木育與達瑪分屬不同的社會階級,則在同一村寨中的木育其等級通常必定高于達瑪。因此在任何寨子中,支配世系群所屬的木育 -達瑪關系必然反映出此支配世系群的優(yōu)越地位。從經濟觀點來看,有實際價值之物都是從達瑪流向木育,毫無例外。這套制度的主要特征在于普瑙、木育、達瑪世系群這三范疇是互斥的。因此男子不可與其達瑪通婚,而女子不可與其木育通婚,這樣可避免木育兼為達瑪所造成的義務之沖突。②[英]利奇 (李區(qū))(E.R.Leach).上緬甸諸政治體制:克欽社會結構研究.張恭啟、黃道琳譯.臺北:唐山出版社.2003年版。在木育 -達瑪婚姻制度中,有四個群體的分別:(1)普瑙世系群,與己身的世系群源自同一氏族,血緣很近所以不同通婚,類似于中國的家族。在所有的社會活動中,克欽人都密切地認同于自己的亭高,“亭高”一詞可界定為“近幾代的外婚父系世系群”,類似于類似于中國家族中的“五服”。(2)木育世系群,乃己身的世系群中有男性曾于近年從之娶得新娘者,也就是給予妻子集團。(3)達瑪世系群,乃己身的世系群中有女性近年嫁入者,等于是接受妻子集團。(4)拉烏拉他世系群,乃是認定為親戚者,所以是友而非敵,但彼此的關系甚遠而不明。己身的世系群之人可與其成員通婚,但該世系群從而就不再是拉烏拉他,而是木育或達瑪,隨情況而定。之所以說這套制度在克欽社會中是關鍵的,可以一個例子證明:典型的夙仇是在世系群之間,而典型的糾紛是因一個女人而起——這是有可能建立木育 -達瑪關系的群體之間的夙仇。

從我們在華北鄉(xiāng)村的田野調查來看,人們從提親開始,一直到回門,整個婚姻締結的過程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但是如何操作并非隨意而為,它有一系列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經過許多次的操演,不斷地得以復制,在人們的心目中刻下深深的印記,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這些規(guī)定聯(lián)合起來,在兩個家族之間建立了姻親關系這樣一種比較重要的社會關系,從此雙方建構了一種姻親關系的秩序。因此我們可以說,婚姻締結的各種規(guī)定本身是一種機制。這啟發(fā)我們從社會結構的基礎上來理解中國傳統(tǒng)婚禮的特殊性。

嫁出去的女兒生育了男性后代,給妻家族對受妻家族的義務才算是完成了。這是決定姻親關系能否延續(xù)下去的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因。聯(lián)姻家族雙方出于不同的理念、依據不同的立場進行交往,從姻親關系的建立之初就已初露端倪。2009年 4月在河北故城村的調查從細節(jié)處凸顯了給妻家族的優(yōu)越性?;槎Y當天,新娘娘家人的宴席是成席,而新郎親戚的宴席是大鍋飯。在山東,送新娘出嫁的男性長輩,被尊稱為“大客”,不僅在堂屋里用宴,而且男方要請來重要人物如村委領導、學校校長此類人物相陪??傊?處處以給妻家族為尊,是姻親關系建立之初的重要特點。

通過一系列儀式建立起來的姻親關系,以女人流動為中介,看似給妻家族給出了一個女兒,實現了對方血緣關系的延續(xù),同時若是考慮到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經濟角色,把女兒嫁出去看來是吃虧了。但是由于姻親關系的階序性原則的存在,能夠保證聯(lián)姻雙方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可以實現關系的平衡。

婚禮讓一個女人流動到了另外一個家族。對于給妻家族來說,就如同馬丁所說的那樣,把女兒嫁出去,使得另一個家族能夠延續(xù)家族血脈,因此對方欠了自己的債務,但是考慮到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所以我們不能僅僅從生育方面來看受妻家族對給妻家族的債務。馬丁認為女方給出的嫁妝高于聘禮,這是使他們認為自己更加吃虧的原因,但是實際上嫁妝高于聘禮受到了多方面原因的影響,既有調節(jié)婚姻市場的功能,又是女方為了保證女兒在婆家的幸福的工具,同時也與家族的實力與聲望有關。①有關嫁妝與聘禮的學術史討論,參見刁統(tǒng)菊《嫁妝與聘禮:一個學術史的簡單回顧》,(《山東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有關嫁妝的具體個案研究,參見刁統(tǒng)菊:《嫁妝來源及象征的多樣性分析》,《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但是無論如何,受妻家族是欠了給妻家族的債,因此前者對后者負有一定的義務,應該做出一定的補償。這補償不僅僅是在婚禮上的尊敬,而且婚禮以后有一系列的習俗規(guī)定著受妻家族在具體的日常交往中如何對待給妻家族。這些規(guī)定以及對嫁女的情感關切使給妻家族和受妻家族同樣希望把良好的姻親關系維持下去。我們能夠看到,只有給妻家族才會把粉絲這種象征著雙方關系持續(xù)不斷的物品作為給嫁女的回禮,婆婆不會讓兒媳帶粉絲去走娘家。2004年臘月十九日,魯南鄉(xiāng)村的田禮紅出嫁前一天,盡管嫁妝已經搬到了她的婆家,但是捆綁嫁妝的苘繩還是要用紅色染料染上色,而且要染兩根?;槎Y當天都帶到男方家里,最后再返回一根,這叫“有去有回”。對于給妻家族來說,希望“有去有回”是他們的一個重要目的。

為了確保聯(lián)姻關系的良好運行,給妻家族也在嫁女的第一代、第二代后代上面會花費較大的心血。孩子不僅是女兒的全部未來和依靠,更是姻親關系初步建立的結晶,和進一步鞏固姻親關系的平臺。只有有了下一代,姻親關系才能繼續(xù)下去,而不至于在短期內就會中斷。對于下一代的關切,不僅僅體現在給妻家族渴望延續(xù)姻親關系上面,更主要是延續(xù)受妻家族的家族香火上面,這是繼嗣和祭祀的雙重需要。我們在各地的喪禮中都能發(fā)現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人們無時無刻不加以小心,利用一切符號——無論會意也好,諧音也好——來保證會有下一代,而且會是健康發(fā)達的一代。人們越是重視繼嗣和祭祀,就越是注意維護受妻家族和給妻家族之間的階序性關系,特別是給妻家族所應盡的義務。

階序性關系落實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給妻家族的代表從“岳父”到“舅舅”到“表兄弟”逐漸延續(xù),往往以舅舅為中心來體現相關的地位。孝子的母親去世,一定要等舅舅來了以后才可以入殮,這幾乎在整個中國都是非常普遍的。而禮物的往來更能體現兩個聯(lián)姻家族之間的關系秩序,也就是說關系結構體現在禮物交換上。

對于禮物的作用,學者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禮物能夠創(chuàng)造和維系社會關系。禮物的一個主要特征是它應該不斷地被給予和回贈,永遠處于流動和循環(huán)之中。如果一個禮物被保持得太久,接受者會中斷與對方的聯(lián)系,失去可以依賴的社會基礎。從莫斯的“禮物之靈”和馬凌諾斯基的“互惠”,同時姻親關系交往模式在諸多方面有表現,比如禮物。莫斯極具洞見地指出,不平衡的禮物會使關系更加活躍 (Patricia Buckley Ebrey1961:113)。因此,當禮物交換的雙方存在一個債務關系時,那欠債的一方將要繼續(xù)還債,因而關系會不斷地持續(xù)下去。而當債務平衡的時候,關系就有中斷的危險。受妻家族和給妻家族的關系在最初建立的時候,是由女人的單向流動建立起來,彼此的關系就是一種不平衡的債務關系。從此,這種不平衡性就一直扭結在親戚交往的過程之中。

華北鄉(xiāng)村大多是依賴宗族和姻親關系來營造基本的社會秩序的。換言之,社會秩序的基本原則主要就是這兩項原則。但是,宗族的聯(lián)系基礎不需要禮物交流來保證,血緣就是最基本的聯(lián)系因素。姻親關系以女人作為中介,與生命儀式有著重大的關聯(lián)。幾乎所有的生命儀式都伴隨著禮物交換,人們就透過生命儀禮以及節(jié)日中的禮物交換,來發(fā)展與重新界定不同群體之間的聯(lián)系。一般而言,嬰兒出生乃至婚嫁、喪葬等儀式的禮物交換最為盛大,至于建新房、搬新居或家中有人入伍、升學、升遷,通常親戚也會帶禮物來祝賀。親戚生病時去探望也要攜帶禮物。親戚之間的交往以禮物交換為外觀,而禮物交換所遵循的是姻親關系的階序性原則。

姻親之間的階序關系結構自然而然地就決定了姻親之間的禮物交換,這種階序性關系有些地方俗稱“親戚理”,也就是親戚來往的秩序。以在華北村落的調查來看,禮物交換是受到姻親關系的階序性關系限制的。當然,這種情境就排除了工具性禮物。①工具性禮物交換是另外的一種情形,本文不予以討論。親戚之間的關系結構決定了禮物往來的方向與比例。這“親戚理”說的簡單點,就是“閨女往娘家多花錢,娘家往閨女那邊少花錢”。

兩個家族建立聯(lián)姻關系以后,維護姻親關系、使之和諧有序就成了嫁女的一項重要任務。首先是節(jié)日往來,一年里頭數過年最熱鬧,從正月初一開始走親戚串門,一般是晚輩看長輩。在這一點上,能夠看出人們在制度層面對親戚遠近的劃分以及對親戚交往秩序的遵從,如山東萊陽小姚格莊“初一看姑姑、初二看舅舅,初三初四年輕人看丈母娘,以后再看姨姨?!雹诘蠼y(tǒng)菊:《宗族村落中姻親關系的建立、維護與重組——以魯東小姚格莊為個案》,《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春節(jié)以外,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之前幾天,嫁女要給父母送節(jié)日禮物,一般是老人喜好的煙酒、點心和時令食品。在給妻家族舉辦人生儀禮或者遇有某些特殊事務時,受妻家族以嫁女及丈夫為代表,以回娘家為形式進行禮物饋贈,這是實現階序性關系中“不對稱的平衡性”之重要部分。山西陵川有“十月十瞧娘”的習俗,③過去嫁女往往是蒸 12個面饃送給娘家父母。每逢閏月嫁女還要給父母買鞋子的習俗,山東南部麥收后嫁女給娘家送面魚,父母則在“六十六吃肉”、“七十七吃雞”、“八十八吃鴨”等習俗實際上都是一種受妻家族對給妻家族的包含了象征性和實際價值在內的尊重和補償。④刁統(tǒng)菊:《華北嫁女回娘家習俗中的儒家文化探析》,韓國《民族文化論叢》第43輯,嶺南大學校民族文化研究所,2009年 12月。

此處以 2003年農歷十月二十八日周振法母親喪禮上的吊簿為準,對當時的贈禮進行全面分析,以表格的形式來展現親戚類型與上禮數目、比例的關系。

表1:周振法母親的喪禮——姻親與上禮金額

首先把上禮人與主家的關系解釋一下。朋情一般是與死者同村的其他姓氏。本家即是同一宗族成員,包括外村的同宗族人員。朋友,包括死者及其孝子、孫子、重孫子的朋友與仁兄弟關系。所謂堵哭,即是在喪葬儀式期間,在主家附近擺攤兜售兒童玩具、食品一類的人。姻親包含三類,第一是死者家族的給妻家族,包括死者及其孝子、孫子、重孫子還有叔伯侄子、堂叔侄子等人的丈人家族;受妻家族包括死者的姐妹、女兒、叔伯侄女、堂叔侄女等人的丈夫家族;兩喬指的是死者及其孝子、孫子、重孫子的兩喬。⑥妻子娘家姊妹的丈夫。

表格中的金額總數為 12085元,是所有參與喪禮的人員上禮的數目,當然除了這個上禮以外,可能還有另外的現金支出,比如有可能會把“桌子”干折成現金,因此,主家在一個喪禮上實際收入的現金,不止于12085元,周智發(fā)作為喪主,實際共收現金 13300元,另外節(jié)余小禮①小禮與其說是對死者的義務,毋寧說是對喪禮舉辦人的幫助。它的另一名稱——“喇叭錢”暗示出其實際功用是幫助孝子支付給喇叭匠子的工錢的??傊?小禮實際上和紙活一樣,都是受妻家族(主要是受妻家庭)的義務。要小禮通常由喪主家族晚輩出面,采取半真半假開玩笑的形式索要。小禮要多要少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因為并不記錄在賬簿上,不過誰都知道小禮給多了顯得自己面子上好看。而喪主所委派來起小禮的晚輩,通常都是能說會道的年輕人,采用軟磨硬泡的辦法盡可能多要。但是對哪些親戚要多少小禮,也不是漫天開價的,總是有一個大體的習慣上的約定。小禮和大禮不同,大禮由幾個與死者具有相同親屬距離的親戚共同商議以達成一個統(tǒng)一的協(xié)定,比如要顧及到貧富的差別,否則會導致個別親戚的尷尬甚至引發(fā)關系的破裂。而要小禮的時候,管誰要,要多少,事先已經過外事總理和孝子的商議,喪主希望親戚們拿出的現金數目都寫在一張紅紙上。一般情況下,親戚們都了解這些情況,既然是不拿不行,因此也就不會過分推托,要多少給多少。按照拿小禮由多到少的順序來看,依次是閨女、孫女、叔伯侄女、叔伯妹妹、外孫女、叔伯孫女、外甥、妻侄女,叔伯孫女婿和叔伯侄女婿在小禮上都沒有按照主家的要求拿,這是由親屬距離決定的,他們可以推賴掉一些,主家對此也無可非議。妻侄女婿是拿得最少的,這甚至是可以不拿的。死者嫁出去的閨女支付小禮最多是應當的。182元,共計 13482元;花圈 18個,布帳79塊。但是筆者此處對姻親上禮的分析,主要是從上禮金額上來考慮,不把桌子、火紙、帳子等計算在內,不僅因為僅少數姻親把那些實物折合成現金,更主要是由于禮金的數額基本上可以反映上禮人與主家的關系。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在所有參與喪禮的人員中,人數最多的是姻親,占總人數的 64.69%,而所上的禮竟然占到了 83.95%;而在這所有的姻親中,周智發(fā)家族的受妻家族人數僅有 34.65%,所上的禮卻超過了上禮總額的半數,達到了 65.37%,平均每人上禮 75.24元,而給妻家族所上的禮相比之下雖然也是比較高的比例——15.93%,平均每人 25.33元,這與受妻家族相比顯然還是有很大的距離。這種比例關系,明確地表明了女人的不同流向導致了禮物的流向和份量的不同。女人的流向是從給妻家族到受妻家族,但是禮物的流向與份量更偏重給妻家族。

儀式上的贈送禮物,不僅僅具有儀式的意義,更重要的是經濟互助。姻親所贈禮金數額為 10145元,占到了禮金總額的 83.95%。死者家族的受妻家族所贈禮金更是超過了禮金總額的半數,反映出女婿這種身份的姻親對死者的義務與其他人均有明顯不同之處。

在所有參加喪禮的人中,女婿的的義務應該特別指出來。當父母去世,其女兒自然處于極度的哀痛之中,但是女婿不會直接表露出這種感情,而主要是以實際的行動來幫助喪主。2004年 7月 4-8日,筆者在村民陳繼榮的喪禮上看到,他的大女婿一直在幫助喪主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事實上,這并不是主要的,對于喪主來說,死者女婿對他舉辦喪禮的幫助,更多的是在經濟上。整個喪禮的過程,具有女婿身份的人包括死者的閨女婿、姐夫妹夫、叔伯姐夫妹夫、侄女婿、孫女婿甚至外孫女婿自始至終在以提供資金的方式來參與喪禮。

喪主僅僅從死者的一個侄女婿身上就能收入 2000元左右,②在 2004年2月鞏煥彩母親的喪禮上,死者的大侄女婿段成良個人上400元的禮,加上幾個閨女以帶客的身份上禮,喪主從他一家身上就能收禮 2000元。如果死者有幾個閨女,再有幾個外孫女,除了正常的上禮以外,再加上小禮,那么喪禮的舉辦對于孝子來說就根本不存在任何經濟上的問題。③家 里有好幾個閨女的家庭,由于送面魚、送閏月衣裳等習俗的規(guī)定,當父母的不僅有吃有穿,而且當兒子的也不發(fā)愁,即使經濟條件不好,也無需擔心將來無力舉辦喪禮。村里有一戶人家,家中老人都已經 80多歲了,當兒子的因為連續(xù)幾年都在忙著蓋房子、娶兒媳,把家里弄得一點家底都沒有了,欠下了許多債務。但是兒媳婦并不害怕哪天老人突然去世了,因為她有五個小姑子,她對她們抱有很高的期望,“五個妮子,一人一千,就五千了”。我們通常認為,隆喪厚葬的習俗和觀念給人們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但是從長遠來看,孝子的姻親在舉辦喪禮所需資金方面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④刁統(tǒng)菊、馮欣:《從民間禮簿看姻親往來》,《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第6期。在刁統(tǒng)菊、馮欣對山東淄博市桓臺縣刑家鎮(zhèn)東營村的調查中發(fā)現,當地嫁女參加娘家父母喪禮時隨禮禮金數額遠遠小于魯南的紅山峪村,但這只是數額的差距,本質上并沒有區(qū)別。東營村的喪禮中,嫁女的婆家和兒媳的婆家上禮是不同的,前者 100元,后者 50元。不同親戚在上禮上的差異,我們認為這是由當地對不同姻親關系的觀念決定的,姻親關系的雙方彼此總有習俗規(guī)定的義務和權利關系,由此也決定了他們的交往規(guī)則。

姻親之間的這種互助受到了彼此之間的關系結構的影響。聯(lián)姻家族之間存在著一種階序性關系,即通常人們俗稱的“親戚理”,主家有喪事,其受妻家族理應“多上禮”,而其給妻家族上禮就少得多。因此我們從禮物的經濟價值以及各種實物就能夠看出交往對象之間的姻親關系的差異。簡言之,人群與人群之間的關系決定了禮物的流向,反過來,禮物的流向也足以區(qū)別人群之間的關系。

三、不平衡的對稱性:階序性關系的特征

正如武雅士 (Arthur P.Wolf)所說,一個家庭可能比另一個更富?;蚋袡?但在親屬國度中,他們站在同一平面上,婚姻并沒有創(chuàng)造給妻家族與受妻家族之間的等級。①A rthur P.Wolf.Chinese Kinship andMourningDress.InMaurice Freedman.Family and Kinship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189-207,pp199。弗里德曼也承認武雅士所強調的姻親關系中包含本質平等的觀點也是對的。②Maurice Freedman.Family and Kinship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導論 pp15.但對于這種“本質平等”究竟是在什么基礎上實現的,二人均未給予說明。

就兩個通婚家族的關系來說,總是有個不平衡的狀態(tài)。但一個家族只要有兒有女,就可擁有一個完整的姻親關系結構,同時具有兩種身份,既是受妻家族,又是給妻家族,既需要尊敬、報償他的給妻家族,又能夠獲得受妻家族的尊敬和報償。簡單地說,一個人比他的姑表兄弟地位高,但是卻比他的舅表兄弟地位低。所以在一個相對固定的通婚圈來看,任何一個家族在姻親關系上的地位總是能夠獲得平衡,不是哪個家庭永遠處于給妻家族或受妻家族的地位。這個相對固定的通婚圈,可能就是武雅士所說的“親屬國度”。

而即使是不考慮通婚圈內部婚姻的普遍交換關系,單是從兩個聯(lián)姻集團之間來看,在一個較長的時段內,也能夠獲得一個基本的平衡關系。雖然給妻家族給出了一個女兒,幫助男方完成延續(xù)家族的理想,但是接受這個女兒的家族在以后經過與對方的交往,不斷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尊敬、補償和相助。歷經兩三代以后,尤其是在女人的父母去世以后,這種補償已經完成了大半。

嫁女作為嫁出去的女兒,作為受妻家族的一員,她要和丈夫一起對給妻家族進行補償,比如作為女兒參加喪禮,作為姑母參加婚禮,而姻親關系不會因為嫁女的父母去世就中斷,更不會因為嫁女去世就中斷,仍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往來。

當一個男孩子長到十幾歲,給姥娘家送節(jié)禮的任務常常會落到他的身上。當一個老人去世以后,出嫁了的閨女還是應該先來看望娘家的兄弟,而她的兒子作為一個外甥更是應該先來看望舅舅,反過來說一個男孩子去看望自己的姑娘也是應該的。這里又涉及到了輩分和年齡的因素。

我家里的③對女人而言,她的丈夫是“外頭的”;對男人而言,他的妻子就是“家里的”。在娘家有兩個哥哥一個兄弟。我送節(jié)禮,是上老大老二家,老三那邊我是哥,有時去,因為我是大字,④大字和小字的區(qū)別是年齡長幼的區(qū)別。他是小字。有老的,我上老的那邊去,他們三個隨便了。要是沒老的,三家單過,我得各家去,他們也得上我這邊去。年輕的得就年長的。走親戚不能空手,一般的是兄弟哥走姐妹家,不能拿酒,要不人家生氣,顯得這邊管不起酒。娘家哥來了,就是不拿東西,都很高興,不知道拿什么招待好了,都拿最好的煙酒給哥哥用。我一般都不上俺妹妹家,免得她犯難為。俺姑姨姐姐我走的多,妹妹家小孩走。⑤訪談時間:2003年 1月 6日,訪談人:刁統(tǒng)菊,訪談對象:周來福,訪談地點:山東南部紅山峪村。

這些交往會幫助給妻家族實現姻親關系中的平衡,只是這種平衡并非當時當地就能實現,而要通過各種儀式、以至嫁女的后代都要參與進來。最初由于單向的女人流動建立起來的階序性關系的不平衡性,經過數代的各種形式的補償,包括禮物饋贈,包括以各種形式體現出的受妻家族對給妻家族的尊重,逐漸實現了看似不平衡的平衡性。因此從代際來看,現聯(lián)姻家族之間的階序性關系最終是能夠實現平衡的,只是這種平衡是不對稱的。特別要申明的是,最終實現的平衡性并不妨礙聯(lián)姻家族之間的階序性關系,不管是在理念上還是在實際生活中,受妻家族要始終依據階序性關系原則與給妻家族保持聯(lián)系。

從空間來看,在一個大體穩(wěn)定的通婚圈內部,也能夠平衡關系,只是仍然是不對稱的,因為需要經過數個甚至更多家庭來完成一個通婚圈的流動,以此實現聯(lián)姻家庭之間階序性關系的平衡??傊?儀式對姻親關系有一個統(tǒng)一的表達,那就是兩個聯(lián)姻家族之間存在著一種階序性關系,這種關系若在地域上以一個核心通婚圈為范圍,在時限上以兩三代為長度,那么兩個聯(lián)姻集團之間無論交換還是地位最終都能實現平衡,但這種平衡并非是在同時、同地實現的,因此是一種“不對稱的平衡性”。

聯(lián)姻家族之間的平衡不是在一次聯(lián)姻和一個時刻完成的,其性質是一種“不對稱的平衡”??傊?兩個聯(lián)姻家族之間的階序性關系只是局部的和暫時的,從空間上來說在通婚圈內部可以實現一種真正的平衡,任何家族都有機會作為受妻家族和給妻家族來行事。而從時間上而言,歷經兩三代以后,這種階序性關系就會逐漸被消彌。對姻親關系理念有所影響的還有情感方面與經濟方面,二者看似是對階序性關系的違背,實際上卻是對它的補充。

四、階序性關系的協(xié)調、補充和維護

兩個集團在聯(lián)姻以后,確立了彼此的階序關系。這種階序關系影響著生活中的許多方面,比如“罵人”。

舅家的表親是里表,姑家的表親是外表,里表能罵外表,罵他奶奶,外表不能罵里表,什么都不能罵,因為在“親戚理”上,地位低一輩,在姥娘家怎么能賣高?外表什么事情都得縷著里表、捧著里表。①訪談時間:2004年 1月 8日,訪談人:刁統(tǒng)菊,訪談對象:楊福清,訪談地點:魯南紅山峪村。

外甥走姥娘家是鍋門口的客,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沒座位。走姥娘家上不了桌子,在席口,等著接菜。舅家的表弟來了,年紀再輕,得正兒八經地對待,待承不好,人家回去一說,大人都得生氣。②訪談時間:2004年 1月 12日,訪談人:刁統(tǒng)菊,訪談對象:田厚云,訪談地點:魯南紅山峪村。

對待姑表兄弟和舅表兄弟的不同態(tài)度,是姻親之間的階序性關系的一個典型反映。不管是舅舅還是舅表兄弟,他們都具有無上的權威。這種權威不是像馬丁說的那樣——是因為不斷地贈送禮物來表明自己的富裕獲得的,而是因為他們是給妻家族的代表,因而處在受尊敬的位置。

雖然姻親之間的階序性關系結構即“親戚理”能夠決定一些類型的禮物交換模式,從而維持著姻親之間的基本往來。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形下,“親戚理”可能不能發(fā)揮主導作用,感情因素和家庭經濟條件也會對親戚之間的往來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1.經濟、社會地位

在臺灣溪南村民眼里,理想的姻親關系是給妻家族的社會地位尤其是經濟地位高于受妻家族,這可以帶給丈夫更多嫁妝,③EmilyM.Ahern.Affines and the Rituals of Kinship.InArthur P.Wolf.Editor.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270-367,pp281.這和山東東部的臺頭村恰好相反。臺頭村的人們熟知“門當戶對”的觀念,即以兩家社會地位相同或相當為婚配條件的觀念,但在當地農村并不普遍。女孩家的社會、經濟地位一般比男孩家低,否則兒媳將會抱怨她的損失,并認為自己優(yōu)越于其他媳婦。④[美]楊懋春:《一個中國村莊——山東臺頭》,張雄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106頁。

對于華北鄉(xiāng)村的大多數男人來說,在族人和岳父同樣面臨困難的時刻,他有義務先去幫助的是他的丈人家。也正因為此,在尋找配偶時人們期待著把女兒嫁給經濟條件好也就是社會地位更優(yōu)越的人家。這里的“經濟條件好”,嚴格說來并不是家庭的經濟條件,而是該家庭所在村落的整體條件。從通婚村落的選擇上就可以看出來,人們喜歡把女兒嫁到那些比自己的村子具有更好的水利、土地、交通等各種條件的地區(qū),當然這樣做更主要是因為他們希望女兒能夠過上好日子。

受妻家庭在其所在村落的社會位置和給妻家庭在所處村落中的社會位置是類似的,魯南俗語“板門對板門,秫秸門對秫秸門”指的就是這一點。一個村子在整個通婚圈的社會評價之一是“山里的”,如果完全是為了獲得未來女婿的幫助,人們完全可以把女兒嫁給“山外”甚至城里,但是這樣的通婚很容易破壞姻親之間的階序性關系。因為經濟、政治方面的距離以及社會文化的因素也是調節(jié)姻親關系的重要因素。如果受妻家族的經濟條件、政治地位高于給妻家族,那么這些附加的條件可能會影響到彼此之間的交往態(tài)度,雙方之間的階序關系也很容易受到影響,彼此的義務和權利關系難以正常維持下去。

娘家不行⑤“不行”意味著無錢無勢。的,就是來了,婆家也看不起,喝口水也得看人家臉色。⑥訪談時間:2003年 1月 5日,訪談人:刁統(tǒng)菊,訪談對象:段修起,訪談地點:魯南紅山峪村。

生活上的互助機構不是一個固定的團體,而是一個范圍,范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有勢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窮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鄰的兩三家,這和我們的親屬圈子是一樣的。親屬范圍的伸縮性被單純的經濟因素所控制,親戚的范圍會擴大,但它也有可能會縮小甚至中斷正常的姻親往來。俗話說“窮在大街沒人問,富在深溝有遠親”。

人能行了,什么親戚都齊全的。人要窮了,沒有姑舅,沒有姨娘,你求個人,可難了。門口拄著要飯棍,姑舅兩姨不登門,門口拴著高頭馬,沒有親戚將認親。⑦訪談時間:2004年 1月 5日,訪談人:刁統(tǒng)菊,訪談對象:段修啟,訪談地點:魯南紅山峪村。

金錢能夠堆砌完整的親屬網絡,反之則即使是至親也不聞不問。如此看來,現實似乎是非常之殘酷,人情厚薄全和經濟掛起鉤來。

今年我 78了,一過了年沒走過娘家,都不在家,只有三兄弟在家,其他兄弟都在棗莊窯上,人家孩子都管①“管”在這里的意思是能干,有錢有勢。,都蓋樓了,好幾位房子。我從彎腰②“彎腰”就是“駝背”。就不再走娘家了,有事情都是孩子去,去他三妗子家。年節(jié)的時候俺的孩子也去看俺三兄弟,三兄弟過年過節(jié)也來。那兩個哥哥的孩子從來不來。俺的孩子都很忙,也不去。有困難從來不找他們,有困難也不找人幫忙,都是自己想法解決。俺再急,幾百年俺也不借錢。③訪談時間:2003年 8月 7,訪談人:刁統(tǒng)菊,訪談對象:王氏,訪談地點:魯南紅山峪村。

自從兩個哥哥都搬遷到棗莊城里“蓋上樓了”,成了“城里人”以后,王某與他們的聯(lián)系越來越少,甚至最基本的逢年過節(jié)的相互拜訪都停止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就是雙方經濟地位的巨大差異,距離因素是非常次要的,因為乘坐公共汽車僅需 30分鐘就可到達棗莊城里。相比之下,王某與她娘家兄弟的聯(lián)系僅止于她的三弟,兩家之間還保持原有的地位的差別,并且他們之間的來往是雙向的。貧富和地位的差別逐漸拉大的同時也拉遠了姑舅關系,侄子不來看姑娘,外甥也不來看舅舅。作為貧窮的一方,王某的兒子即使遇到了經濟困難也從不去城里的兩個舅舅那里求助。王某的娘家哥哥富裕了,卻和她失去了兄妹聯(lián)系。

2.“生得近不如處得近”

古德指出親戚間的交往是否頻繁有兩種主要的變量,第一要看是否是近親,人們往往與近親交往更多。第二是由一系列因素構成,例如地理位置、交通和通訊費用等等。古德強調的是文化因素與自然因素,但是親戚之間的往來的頻繁或稀疏與彼此的感情因素也有關系,這也是對文化所規(guī)定的親屬距離的一個補充。

親戚之間,固然有姻緣獨立或與血緣的交互作用而在一些親戚之間產生了天然的親近,比如姑舅老表,女婿與岳父,外甥與舅舅,不同的關系決定了禮物交換的性質與雙方相互的地位,但是仍然有相處的技巧。人們常說“生得近不如處得近”,強調的就是相處的重要性。

“處”主要指的是經常往來,經常往來意味著經常見面和互相的禮物交換,這是彼此和睦相處的基礎。經常往來的親戚,被人們視為“好親戚”,經常不走動的親戚,時間長了就會“生分”。但是經常往來也要看感情的好壞,雙方感情不好的也只是在儀式上進行交流;而雙方感情好的,其密切程度甚至會超越親屬距離的范圍。

文化上規(guī)定了嫁出去的女兒和娘家父母、兄弟、姐妹有正常的往來,與其他的親戚基本上就等于自然的斷裂,沒有誰會對此感到不適,但是感情的因素常常會打破這種規(guī)定。與姨娘的聯(lián)系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一般來說都是比較弱的,但是日漸培養(yǎng)出的深厚感情可能會讓嫁出去的女兒和娘家的姨娘保持親密的往來。

俺姐家的閨女,和俺關系一直不孬,結了婚還是一樣。俺娘倆處得好,感情可深了,現在她年年來看我,一年沒斷過,給我買衣裳穿。④訪談時間:2004年 1月 25日,訪談人:刁統(tǒng)菊,訪談對象:侯志鳳,訪談地點:魯南紅山峪村。

既然經常見面有助于增強姻親關系的親密度,那么居處的物理距離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了。許多親戚按照正常的親屬距離來計算,即使白事也沒有什么來往的可能了,但是就是因為同住一個村子或者相鄰的村子,信息的易傳播性和共享性讓誰都不能假裝不知道對方的紅白喜事。因此,即使彼此還有一點點姻緣的聯(lián)系,也要從姻親關系的角度出發(fā)進行交往。而其他村民也把他們歸為親戚看待,一句話——“人家是親戚”,就讓大家都明白為什么在一個村子里即使是同為一個家族的成員也有可能上禮不同。曾經在本村聯(lián)姻的兩個家族,三五代以后其后輩在參加彼此的喪禮的時候,上禮也會稍稍高于一般鄉(xiāng)親,以表明他們之間曾經有過姻親關系。

人們都說出嫁的閨女對娘家人“沒二味”,娘家人永遠是她的親人。但是居處相離遙遠,同樣難以經常往來。所以人們在為女兒挑選婆家的時候,總是會考慮到居住村落。否則親戚長期不通音訊,必要儀式上的往來也很難持續(xù)下去。

親戚之間的相處的確是非常重要,有時候可以超越血緣關系。雖說是“親的打不掉,易的安不牢”,但是即使是住在一個村子里的至親,由于相處不當,也很容易導致關系的疏遠甚至斷絕。

3.維護

受妻家族畢竟還是要依靠給妻家族來維持家族秩序,而后者也需要在急需幫助時能夠得到前者的鼎立相助。因此,和克欽人一樣,人們也要努力維護姻親之間的階序性關系,但是并不是通過把女兒嫁給社會地位也低于自己家族的家族,而是在締結婚姻之初就竭力避免一切能夠破壞姻親關系秩序的因素,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防止岔輩。所謂岔輩就是男女當事人輩分不平衡。提親時,雙方家族都會考慮兩家是否在同一輩上,假如不在同一輩上,高一輩或低一輩的女子嫁給低一輩或高一輩的男子,叫“免輩”或“爬輩”,反過來男方則是爬輩或者免輩。免輩或爬輩是否成婚,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偲饋砜?村民普遍認為對女方來說爬輩比免輩好。免輩意味著輩分高的給妻家族和輩分低的受妻家族通婚,這是前者所不希望的。因為通婚之后,兩個集團的輩分就應該平等,給妻家族本來在“親戚理”上就比對方的地位要高,若要把自己的輩分再降一輩,這在人們心目中是很不情愿的。但是對男方來說就是另外一種想法了,男子與比自己輩分低的女子通婚,是免輩,對女子來說是爬輩。男方并不在乎以后要降低自己的輩分來稱呼對方,因為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娶到了媳婦。但無論如何免輩和爬輩都是人們盡量避免的,畢竟岔輩打亂了原有的親屬秩序,整個結構都將受到破壞。由于給妻家族的優(yōu)越感很可能因為原有姻親關系的階序性結構被消除,那么人們就不會歡迎這種聯(lián)姻。

再有一個很重要的通婚禁忌,那就是不娶姑媽的女兒為妻 (查看田野調查),不管是平輩還是爬輩,一個男子都不能和姑娘的女性后代通婚,人們認為這是“骨血倒流”。這種通婚更嚴重地破壞了姻親關系的階序性關系,兩個集團的關系發(fā)生倒轉,原有的秩序也失去了平衡,義務和權利關系就很難維持下去??傊?不同輩分之間的婚姻將導致姻親關系的混亂,而婚姻與生育、血脈的聯(lián)系之緊密,又讓這種混亂關系繼續(xù)延續(xù)下去。當然有些地方是喜歡“骨血倒流”的,那樣可以加強和鞏固原有的姻親關系。但當通婚網絡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擴展的時候,人們寧愿選擇增加新的聯(lián)姻對象以擴展原有姻親網絡而非加強原有親戚關系。

五、總結

階序是一種秩序原則。階序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地位上的上下之別,而是關系雙方在交往時所遵從的一種秩序原則。階序的邏輯不是不平衡的,相反它的存在正是為了平衡,只是這種平衡是不對稱的、是動態(tài)的而已。血緣關系源自父系繼嗣原則,強調的是與生俱來的身分,身處其中的成員根據輩分和年齡進行交往。聯(lián)姻家族之間的姻緣關系具有階序性關系的特征,與輩分、年齡無關,通過一系列生命儀式建構起來,同樣也體現在這些生命儀式之中。聯(lián)姻家族之間的往來如禮物交換模式也與這種階序性關系原則有關。不過,兩個聯(lián)姻家族之間的階序性關系只是局部的和暫時的,從空間上來說在通婚圈內部可以實現一種真正的平衡,任何家族都有機會作為受妻家族和給妻家族來行事。而從時間上而言,歷經兩三代以后,這種階序性關系就會逐漸被消彌。因此筆者認為兩個聯(lián)姻家族之間的平衡性是一種“不對稱的平衡性”。但這種不對稱的平衡性恰恰是姻親關系難以與血緣關系相比肩的根本原因。由于父系社會的宗族始終以男性的血緣傳承為線索,而姻親關系自身卻具有多向性以及代際相延的短暫性,這決定了它始終無法與宗族在觀念上相提并論。

盡管女人的流向決定的姻親往來有一定的秩序,但居住距離的遠近、感情的和諧與否、相互之間矛盾的處理方式以及家庭經濟狀況都能夠對姻親關系產生很大的影響。它們看似違背了“親戚理”,實際上卻是對“親戚理”的補充,并未影響到儀式中人們對姻親交往規(guī)范的遵守。

(責任編輯:紅星)

C912

A

1003—4145[2010]05—0028—10

2010-03-30

刁統(tǒng)菊,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民俗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為作者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華北鄉(xiāng)村社會姻親關系研究”(07CSH017)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姻親性關系聯(lián)姻
一次函數聯(lián)姻幾何圖形
非遺,與互聯(lián)網“聯(lián)姻”
金橋(2018年1期)2018-09-28 02:24:42
鄉(xiāng)情戚誼:從《吉安清水劉氏八修族譜》中的商人傳記談起
珍菌堂聯(lián)姻富迪
一個滿族家庭的生存理性
祖國(2017年10期)2017-06-19 19:48:50
數軸與有理數、相反數、絕對值聯(lián)姻
撿尸體
東西南北(2016年20期)2016-11-10 19:51:33
親屬關系、平等與階序
民族學刊(2016年3期)2016-07-04 00:32:58
不與男友發(fā)生關系他就要分手怎么辦
婦女生活(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美國校園內師生性關系研究綜述
泾源县| 禹城市| 水富县| 丰都县| 万安县| 大田县| 龙南县| 黄骅市| 阳山县| 五河县| 弥渡县| 大理市| 房产| 梁山县| 文山县| 临潭县| 朝阳县| 东宁县| 抚宁县| 拉萨市| 文昌市| 美姑县| 阿坝县| 嘉定区| 逊克县| 墨脱县| 定南县| 怀安县| 普宁市| 顺义区| 丹棱县| 海林市| 双峰县| 宁强县| 棋牌| 辉县市| 江孜县| 房产| 定边县| 清水县|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