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兒子興高采烈地拿回一篇作文,說這篇文章被老師評為“佳作”,理由和證據(jù),就是老師在許多語句下面畫的紅圈圈。在作文后面寫的贊揚的評語,以及很高的分數(shù)。孩子還興奮地說他的作文被老師當成“范文”在班上評講并張貼在教室后面的學習園地上。
兒子回到房間,找出一張玻璃紙覆蓋在上面。然后把它裝進鏡框。擺在桌子顯眼的位置上,逢人就說:“這是我寫的佳作。”
我仔細讀了他的這篇作文,越看越覺得其中有許多不足,越看越覺得寫得不好,別說是佳作,可能是“劣作”。
我開始給兒子一一指出這些問題,兒子不聽,執(zhí)意捍衛(wèi)他的佳作。后來,我一再堅持對他作文的批評,兒子也逐漸對自己的佳作產生了懷疑。再后來,我拿出我發(fā)表在各種報刊上的文章讓他看,以此來證明我的水平,并作為批評他的依據(jù)。我說:“不信,你可以問問你的語文老師,她發(fā)表過幾篇文章?”
我常常愛挑老師的刺。找老師的毛病,喜歡和老師比個高低。經常不自覺地在老師的背后,當著孩子數(shù)落他的老師,某某學歷不高,某某經驗不足,某某修養(yǎng)太差、責任心不強……
我一句無心的話語,沒想到孩子竟然真的轉彎抹角地問了他的語文老師有沒有發(fā)表過文章。他的語文老師是一位年輕女教師。當時被問得一愣,脫口而出“我沒有發(fā)表過什么文章”。
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在當時看來我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樹立起了我的權威,壓倒了老師的權威,但是事后證明,這是極大的失敗。我的做法讓孩子從此對所有老師的教學水平都產生了懷疑,在學習上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即使在家里。孩子也逐漸表現(xiàn)出這樣極端的傾向。假期學校布置作業(yè),要求寫篇新聞評論。孩子不會寫,正巧他叔叔這天在我家,準備好好指導他一番。孩子說要先看報紙學習一下,好好構思構思,在房間里磨蹭了兩個多小時才出來。他叔叔問:“你構思好了嗎?”孩子說已經想好了,然后拿出報紙,告訴他叔叔,老師讓寫1000字的新聞報道,報紙上這篇報道他數(shù)過了,整整8D0字,只要在后面添上幾句話,議論議論就行了。他叔叔問他:“你就準備這么寫新聞報道?這不是糊弄老師嗎?”兒子卻反問他叔叔:“你發(fā)表過文章嗎?你連文章都發(fā)表不了,能教得了我嗎?”
本來孩子寫出了佳作,家長應該積極鼓勵引導,配合老師挖掘這個潛質,或者培養(yǎng)成特長。但是,我卻“反其道而行之”,使得孩子變得越來越固執(zhí)。越來越自負。根本原因就是我在思想里對老師的要求過高,認為“老師不如我”。我和愛人都是大學畢業(yè)。雙方的父母也都是很有文化的人,我們又身處比較發(fā)達的大城市,所以我根深蒂固有一種遺傳和環(huán)境決定論的觀點,覺得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強,即使孩子的老師也不例外。在有較高文化水平、較高學歷或有某些教育優(yōu)勢的家長中,或許一樣存在這種思想。對老師的懷疑,很可能導致家長采取錯誤的教育方法,導致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失敗,導致孩子的失敗。
通過這件事,我終于改變了一直以來的做法。我開始有意識地樹立和維系老師的尊嚴,鞏固老師的地位和權威,尊重老師的教育教學的方法。這個舉措非常有效,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取W習成績也提升了。尊重老師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協(xié)調的首要條件,不可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