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涯社區(qū)啟動了年度漢字評選活動。從網(wǎng)友們討論的情況來看,“漲”暫時取得領先。
平心而論,縱觀今年的年度表情,比漲更暴烈的漢字,多得不勝枚舉,比如拆、比如撞,比如狂,但為何漲字能夠異軍突起,遙遙領先于這些更血腥更有沖擊力的漢字?說白了,漲字更有“殺傷力”:一輪又一輪的物價漲勢,絕對稱得上“來勢洶洶”,讓人猝不及防;另外漲字波及每一個人,因此帶給人們的沖擊具有相當廣闊的普遍性。
在物價上漲的壓力之下,民眾的情緒表達,有揶揄,比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一軍”“蘋什么”;有嘆息,“去年2元吃四個蘋果,今年4元吃兩個蘋果”;更多的是被逼迫出來的生存智慧,比如,近日一份“菜奴省錢攻略”在網(wǎng)上廣為流傳,城市菜農(nóng)也應運而生,有市民在街道的花帶上種菜,更有白領“在花盆里種點蔥蒜,省錢又省事”。此外,出現(xiàn)了“漲價不止,摳摳不止”的摳摳族,囤積生活用品的“海豚”……
當然,要跑贏物價漲幅,光節(jié)流還不夠,還得開源。問題是,怎么開?到哪里開?筆者認為,還富于民,讓利于民,應是當下最需要考慮的公共政策。本月11日,財政部發(fā)布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10月實現(xiàn)財政收入7860.31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015.38億元,增長14.8%。累計來看,前10月全國財政收入70899.8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2536.02億元,增長21.5%。前不久,十七屆五中全會已經(jīng)傳遞出推動民富的信號,有了決策的信號,又有了財政基礎,還富于民,當是執(zhí)行力的問題。
美國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認為,社會沖突有兩大原因:一是不平等的社會系統(tǒng);二是下層被剝奪狀態(tài)。很顯然,物價的持續(xù)走高,如果不能以收入的增長來抵消,這種斷裂必然導致和加重民眾的被剝奪感。有媒體評價,CPI突破警戒線,將帶來險峻的形勢,這絕非危言聳聽。
漲!漲!漲!漲字領先年度漢字評選的背后,聚焦了民眾焦慮而不安的心情,同時也清晰地勾勒出了這個年度的表情。為何這平實的漢字,一下子風生水起,讓民眾競相傳播、備有痛感?其實,漲字的背后,還洶涌著強烈的民意訴求,簡言之就是希望物價降一點,腰包鼓一點。那么,相關部門能讀懂漲字,讀懂文字背后的民意訴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