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曙
宋朝秦少游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是作者傳世的代表作品之一,九百余年來,后人一直傳誦不衰。詞云: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字少游,舉進(jìn)士后,曾任國史院編修官,但因為黨人關(guān)系,累遭貶謫,后徙至郴州等地。這首《郴州旅舍》就是他觸情傷懷,表現(xiàn)其橫遭貶黜后失落和無奈的心情。故王國維《人間詞話》說“少游詞境最為凄婉”。
這首《踏莎行》詞,后經(jīng)蘇軾寫跋,大書法家米芾把詞和跋書寫下來后,世稱“三絕”。“三絕碑”立于郴州市東郊著名風(fēng)景區(qū)蘇仙嶺之白鹿洞石壁上。碑高52厘米,文字用行書寫就,共分十一行,每行八字。
1965年春,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的陶鑄同志來郴州檢查工作,讀到秦觀《踏莎行》后,感慨良多,遂爰筆和詞一首:
翠滴田疇,綠漫溪渡,桃源今在尋常處。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樹。 橋躍飛虹,渠飄束素,山川新意無重數(shù)。郴江北上莫辭勞,風(fēng)光載得京華去!
在這首詞的原稿上,作者還在詞前寫了一段小序,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他和詞的動機(jī)。序云:
一九六五年三月檢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作至郴州,游蘇仙嶺新栽果樹林,只見千枝吐艷,景象欣欣,然于“三絕碑”上,覽秦少游詞,感其遭遇之不幸,因益知生于社會主義時之有幸,乃反其意而作一闋,以資讀該詞者作今昔之對比,而更努力于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shè)。
陶鑄(1908—1969),湖南祁陽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建國后曾歷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國務(wù)院副總理、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要職。詩文一道,陶鑄也是高手,曾發(fā)表過《松樹的風(fēng)格》等備受讀者贊譽(yù)的作品。他這首和詞寫得文采斐然,立意高遠(yuǎn),描繪景物清新鮮活,通篇洋溢著催人奮發(fā)的激情。在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唱和前人的詩詞中,算得上是佼佼之作了。
蘇仙嶺是湘南一處名聞遐邇的旅游勝景,自古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譽(yù)。游客到此,因“三絕碑”而得知陶鑄這首《踏莎行》者,無不爭相抄錄,是以這首和詞雖未正式裒集成書,仍然得到了廣泛的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