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時候爸爸五十歲,早在“家庭主夫”這個詞出現(xiàn)之前,他就已經(jīng)擔起這個角色了。
我當時并不知道爸爸為什么要代替媽媽在家里忙來忙去。但我卻是朋友當中唯一一個被爸爸圍著轉(zhuǎn)的人。我自認為很幸運。
爸爸在我小學階段對我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他說服校車司機在我家門口接我,而不是在六個街區(qū)以外的公共汽車站;他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為我做不同形狀的果凍、三明治。我最喜歡的是圣誕節(jié)的,那天三明治會被撒上綠色的糖,更妙的是會被切成樹的形狀。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爭取獨立生活的愿望越來越強,我越來越想遠離爸爸那有些“孩子氣”的愛。但他似乎并不打算放棄。高中后我開始從家里帶午餐。爸爸為我準備的午飯“外包裝”總是別出心裁:他在餐包外面畫上山景圖《這已成了他的商標)或者是一顆心,正中寫著“爸爸與安吉耶”。餐包里會放一摞餐巾紙。紙上畫著和外包裝相同的心形或者寫著“我愛你”的字樣。好多次他還寫個笑話或者謎語。來讓我開心。
我通常—人躲在一個地方吃午餐,以免同學看到我餐包或是餐巾紙上的文字。但一天我的一個朋友看到了我的餐巾紙,他抓過去就在食堂里傳開了。我羞得滿臉通紅。但沒想到。第二天我所有的朋友都在等著看我的餐巾紙。我想他們也希望能得到爸爸這樣的愛吧。那一刻。我感到很自豪。
當我要離開家去上大學時。我想爸爸這下可以不用為我操那么多心了。可很快我就發(fā)現(xiàn),我想錯了,不但爸爸愛我如故。我對爸爸的思念更是與日俱增。
每天課后我都特別想念爸爸。有時會煲一通電話粥,以致我的電話費總是居高不下。其實和爸爸聊什么并不重要,我只想聽聽他的聲音。大一期間我們之間形成了一種慣例:每次我對爸爸說“再見”,準備掛電話時。他總是說:
“安吉耶?”
“什么事。爸爸?”我答道。
“我愛你?!?br/> “我也愛你,爸爸。”
幾乎每個星期五我都會收到他的信。久而久之。連宿舍的服務臺都知道寫信人是誰了——寄信人地址總是寫著“大本營”。很多次,信封和信紙上畫滿了我的小貓、小狗與爸爸的素描。如果我哪個周末回過家。下個周末他就會畫上山景和被一顆心包裹著的“爸爸和安吉耶”字樣。
我總是在午飯前收到家信,在去餐廳的路上看信。我的一位室友是我高中同學,他知道那些餐巾紙的“典故”。因此沒過多久。我和室友之間就形成了一個慣例:每周五下午。我看信,他們傳閱我的信封和圖畫。
就在這時。爸爸因為癌癥病倒了。每當星期五沒有收到信時,我就知道他因為病痛不能動筆了。
以往他總是凌晨四點起床,為了可以安靜地寫信。如果他不能在星期五把信寄出去,通常會遲一兩天我才能收到。但無論如何信是一定會寄來的。
我的朋友們習慣于稱他為“世上最酷的老爸”。一次他們集體簽名給爸爸寄卡片時,用的就是這個稱呼。是爸爸用行動告訴了我們什么是父愛。
爸爸去世的前一天。我一個人在醫(yī)院里陪著他。我們互相握著手,一起看電視。正當我準備出去一會時,爸爸喊我:
“安吉耶?”
“什么事。爸爸?”
“我愛你?!?br/> “我也愛你。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