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讓您認(rèn)識人體經(jīng)絡(luò)

2010-12-31 00:00:00徐大平
現(xiàn)代養(yǎng)生·上半月 2010年7期


  經(jīng)脈循行(原文)
  起于目內(nèi)眥(睛明),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luò)腦,還出別下項(xiàng),循肩膊內(nèi),挾脊,抵腰中,人循膂,絡(luò)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胭中。
  其支者:從膊內(nèi)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nèi),過髀樞,循脾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nèi),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cè)。
  譯文:起于目內(nèi)眥(睛明),上額交會于巔頂(百會屬督脈)。
  巔頂部支脈:從頭頂?shù)斤D颥部。
  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入里聯(lián)絡(luò)于腦,回出分開下行項(xiàng)后,沿肩胛部內(nèi)側(cè),抉脊柱,到達(dá)腰部,從脊旁肌肉進(jìn)入體腔,聯(lián)絡(luò)腎臟,屬于膀胱。
  腰部支脈:向下通過臀部,進(jìn)入胭窩內(nèi)。
  后項(xiàng)部支脈:通過肩胛骨內(nèi)緣直下,經(jīng)過臀部下行,沿大腿后外側(cè)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于胭窩中。從此向下,通過腓腸肌出于外踝后,沿著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側(cè)端(至陰),與足少陰經(jīng)相接。
  
  聯(lián)絡(luò)臟腑器官
  
  聯(lián)絡(luò)臟腑:膀胱、腎。
  聯(lián)系的組織器官:目、耳、腦。
  足太陽膀胱經(jīng)病候
  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癲疾,頭囟項(xiàng)痛,目黃,淚出,鼽衄,項(xiàng)、背、腰、尻、腘、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腧穴主治
  
  本經(jīng)腧穴主要治療頭、項(xiàng)、目、背、腰、下肢部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cè)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cè)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guān)的臟腑病癥和有關(guān)的組織器官病癥。
  本經(jīng)一側(cè)67穴(左右兩側(cè)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頭面部、項(xiàng)部和背腰部之督脈的兩側(cè),余18穴則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線上及足的外側(cè)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陰。主治泌尿生殖系統(tǒng)、神經(jīng)精神方面、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病癥和熱性病,以及本經(jīng)脈所經(jīng)過部位的病癥。
  本經(jīng)穴位: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luò)卻,玉枕,天柱,大杼,風(fēng)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guān)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huán)俞,上謬,次髎,中髎,下醪,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guān),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yáng),跗陽,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骨,至陰。
  (1)睛明
  定位:在面部,目內(nèi)眥角稍上0.1寸凹陷處。
  主治: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夜盲,色盲。
  配伍:配球后、光明治視目不明。
  刺灸法:囑患者閉目,醫(y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cè)固定,左手緩慢進(jìn)針,緊靠眶緣直刺0.5~1寸。不捻轉(zhuǎn),不提插(或只輕微地捻轉(zhuǎn)和提插)。出針后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附注: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交會穴(《素問·氣府論·注》)。
  (2)攢竹
  定位:在面部,當(dāng)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主治:頭痛,目眩,眉棱骨痛,口眼矚斜,眼瞼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禁灸。
  (3)眉沖
  定位:在頭部,當(dāng)攢竹直上入發(fā)際0.5寸,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
  主治:頭痛,眩暈,鼻塞,癲癇。
  刺灸法:平刺0.3~0.5寸。
  (4)曲差
  定位:在頭部,當(dāng)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nèi)1/3與中1/3交點(diǎn)。
  主治:頭痛,鼻塞,鼽衄,目視不明。
  刺灸法:平刺0.5~0.8寸。
  (5)五處
  定位:在頭部,當(dāng)前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
  主治:頭痛,目眩,癲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
  (6)承光
  定位:在頭部,當(dāng)前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
  主治:頭痛,目眩,鼻塞,熱病。
  刺灸法:平刺0.3~0.5寸。
  (7)通天
  定位:在頭部,當(dāng)前發(fā)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
  主治:頭痛,眩暈,鼻塞,鼻衄,鼻淵。
  刺灸法:平刺0.3~0.5寸。
  (8)絡(luò)卻
  定位:在頭部,當(dāng)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主治:頭暈,目視不明,耳鳴。
  刺灸法:平刺0.3~0.5寸。
  (9)玉枕
  定位:在后頭部,當(dāng)后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
  主治:頭項(xiàng)痛,目痛,鼻塞。
  刺灸法:平刺0.3~0.5寸??删?。
  (10)天柱
  定位:在項(xiàng)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后發(fā)際凹陷中,約當(dāng)后發(fā)際正中旁開1.3寸。
  主治:頭痛,項(xiàng)強(qiáng),鼻塞,癲狂癇,肩背病,熱病。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nèi)上方深刺,以免傷及延髓。
  (11)大杼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咳嗽,發(fā)熱,項(xiàng)強(qiáng),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1)八會穴之一,骨會大杼;手足太陽經(jīng)交會穴。(2)本經(jīng)背部諸穴,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內(nèi)部重要臟器。
  (12)風(fēng)門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傷風(fēng),咳嗽,發(fā)熱頭痛,項(xiàng)強(qiáng),胸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足太陽經(jīng)與督脈交會穴。
  (13)肺俞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咳嗽,氣喘,吐血,骨蒸,潮熱,盜汗,鼻塞。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肺的背俞穴。
  (14)厥陰俞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咳嗽,心痛,胸悶,嘔吐。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心包背俞穴。
  (15)心俞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心痛,驚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盜汗,夢遺,癲癇。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心的背俞穴。
  (16)督俞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心痛,胸悶,腹痛,寒熱、氣喘。
  刺灸法:斜刺0.5~0.8寸。
  (17)膈俞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嘔吐,呃逆,氣喘,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1)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2)參考資料:據(jù)報(bào)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兔的貧血狀態(tài),針刺“膈俞”、“膏盲”,結(jié)果與對照組相比,大大提前糾正了貧血狀態(tài),迅速恢復(fù)正常。
  (18)肝俞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黃疸,脅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癲狂癇,脊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肝的背俞穴。
  (19)膽命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黃疸,口苦,肋痛,肺癆,潮熱。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膽的背俞穴。
  (20)脾俞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脾的背俞穴。
  (21)胃俞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胸脅痛,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胃的背俞穴。
  (22)三焦俞
  定位:在腰部,當(dāng)?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腸鳴,腹脹,嘔吐,泄瀉,痢疾,水腫,腰背強(qiáng)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附注:三焦背俞穴。
  (23)腎俞
  定位:在腰部,當(dāng)?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遺尿,遺精,陽萎,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水腫,耳鳴,耳聾,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附注:腎背俞穴。
  (24)氣海俞
  定位:在腰部,當(dāng)?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腸鳴腹脹,痔漏,痛經(jīng),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25)大腸俞
  定位:在腰部,當(dāng)?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腹脹,泄瀉,便秘,腰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大腸背俞穴。
  (26)關(guān)元俞
  定位:在腰部,當(dāng)?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腹脹、泄瀉,小便頻數(shù)或不利,遺尿,腰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27)小腸俞
  定位:在骶部,當(dāng)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主治:遺精,遺尿,尿血,白帶,小腹脹痛,泄瀉,痢疾,疝氣,腰腿疼。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寸;灸3~7壯。
  附注:小腸腎俞穴。
  (28)膀胱俞
  定位:在骶部,當(dāng)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主治:小便不利,遺尿,泄瀉,便秘,腰脊強(qiáng)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
  附注:膀胱背俞穴。
  (29)中膂俞
  定位:在骶部,當(dāng)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主治:泄瀉,疝氣,腰脊強(qiáng)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30)白環(huán)俞
  定位:在骶部,當(dāng)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主治:遺尿,疝氣,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腰部疼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31)上謬
  定位:在骶部,當(dāng)髂后上棘與中線之間,適對第1骶后孔處。
  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陰挺,遺精,陽萎,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32)次謬
  定位:骶部,當(dāng)髂后上棘內(nèi)下方,適對第2骶后孔處。
  主治:疝氣,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帶下,小便不利,遺精,腰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
  (33)中謬
  定位:在骶部,當(dāng)次髎下內(nèi)方,適對第4骶后孔處。
  刺灸法:直刺1~1.5寸。
  (34)下髎
  定位:在骶部,當(dāng)中謬下內(nèi)方,適對第4骶后孔處。
  主治: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帶下,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35)會陽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
  主治:泄瀉,便血,痔疾,陽萎,帶下。
  刺灸法:直刺1~1.5寸。
  (36)承扶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橫紋的中點(diǎn)。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刺灸法:直刺1~2寸。
  (37)殷門
  定位:在大腿后面,當(dāng)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2寸。
  (38)浮郄
  定位:在胭橫紋外側(cè)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nèi)側(cè)。
  主治:便秘,股膪部疼痛,麻木。
  刺灸法:直刺1~1.5寸。
  (39)委陽
  定位:在腘橫紋外側(cè)端,當(dāng)股二頭肌腱的內(nèi)側(cè)。
  主治:腹?jié)M,小便不利,腰脊強(qiáng)痛,腿足攣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附注:三焦經(jīng)下合穴。
  (40)委中
  定位:在腘橫紋中點(diǎn),當(dāng)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針點(diǎn)刺胭靜脈出血。
  附注:足太陽經(jīng)所人為“合”。
  (41)附分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頸項(xiàng)強(qiáng)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手、足太陽經(jīng)交會穴。
  (42)魄戶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咳嗽,氣喘,肺癆,項(xiàng)強(qiáng),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3)膏肓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咳嗽,氣喘,肺癆,健忘,遺精,完谷不化。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4)神堂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咳嗽,氣喘,胸悶,脊背強(qiáng)病。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5)譩譆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咳嗽,氣喘,瘧疾,熱病,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6)膈關(guān)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7)魂門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胸脅痛,嘔吐,泄瀉,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8)陽綱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0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腸鳴,腹痛,泄瀉,黃疸,消渴。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9)意舍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腹脹、腸鳴、嘔吐、泄瀉。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0)胃倉
  定位:在背部,當(dāng)?shù)?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胃脘痛,腹脹,小兒食積,水腫,背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1)房門
  定位:在腰部,當(dāng)?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腹痛,便秘,痞塊,乳疾。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2)志室
  定位:在腰部,當(dāng)?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遺精,陽萎,小便不利,水腫,腰脊強(qiáng)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3)胞肓
  定位: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主治:腸鳴,腹脹,便秘,癃閉,腰脊強(qiáng)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54)秩邊
  定位: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主治: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5~2寸。
  (55)合陽
  定位:在小腿后面,當(dāng)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2寸。
  主治:腰脊強(qiáng)痛,下肢痿痹,疝氣,崩漏。
  刺灸法:直刺1~2寸。
  (56)承筋
  定位:在小腿后面,當(dāng)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主治: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57)承山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dāng)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xiàn)尖角凹陷處。
  主治:痔疾,腳氣,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刺灸法:直刺1~2寸。
  (58)飛揚(yá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侖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刺灸法:直刺1~1.5寸。
  附注:足太陽經(jīng)絡(luò)穴。
  (59)跗陽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侖穴直上3寸。
  主治: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陽蹺脈郄穴。
  (60)昆侖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當(dāng)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頭痛,項(xiàng)強(qiáng),目眩,癲癇,難產(chǎn),腰骶疼痛,腳跟腫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1)足太陽經(jīng)所行為“經(jīng)”。(2)《針灸大成》:“妊婦刺之落胎。”
  (61)仆參
  定位:在足外側(cè)部,外踝后下方,昆侖直下,跟骨外側(cè),赤白肉際處。
  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癲癇。
  刺灸法:直L31bllMSz6u6JKec5buZEH1n9kcWUj2jfpc8PHr0OaQ=刺0.3~0.5寸。
  (62)申脈
  定位:在足外側(cè)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癇,腰腿酸痛,目赤腫痛,失眠。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脈。
  (63)金門
  定位:在足外側(cè)部,當(dāng)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主治:頭痛,癲癇,小兒驚風(fēng),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陽經(jīng)郄穴。
  (64)京骨
  定位:在足外側(cè)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項(xiàng)強(qiáng),目翳,癲癇,腰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陽經(jīng)所過為“原”。
  (65)束骨
  定位:在足外側(cè),足小趾本節(jié)(第5跖趾關(guān)節(jié))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項(xiàng)強(qiáng),目眩,癲狂,腰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陽經(jīng)所注為“輸”。
  (66)足通谷
  定位:在足外側(cè),足小趾本節(jié)(第5跖趾關(guān)節(jié))的前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項(xiàng)強(qiáng),目眩,鼻衄,癲狂。
  刺灸法:直刺0.2~0.3寸。
  附注:足太陽經(jīng)所溜為“滎”。
  (67)至陰
  定位:在足小趾末節(jié)外側(cè),距趾甲角0.1寸。
  主治:頭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難產(chǎn)。
  刺灸法:淺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附注:足太陽經(jīng)所出為“井

浦江县| 颍上县| 芦山县| 乐山市| 吉安市| 和顺县| 驻马店市| 洞头县| 错那县| 宜昌市| 南涧| 鄂伦春自治旗| 太白县| 湖州市| 九江县| 遂平县| 凌云县| 弥渡县| 读书| 二手房| 新晃| 囊谦县| 乌什县| 博乐市| 绥宁县| 峡江县| 泰来县| 乌兰察布市| 寻甸| 浦江县| 丹凤县| 苏尼特左旗| 无极县| 宁明县| 阿瓦提县| 馆陶县| 松江区| 舒城县| 寿宁县| 安平县| 澎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