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孝感高級中學 湖北 孝感 432100 )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把“過程與方法”作為物理課程標準的三維度之一.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和了解研究物理學的科學方法,能夠應用物理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一些生活及生產中的物理問題,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那么什么是科學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采用的主要科學方法有哪些?物理教學中又怎樣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下面是筆者的一些認識.
科學方法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為了解決某一具體問題,從實踐和理論上總結出來的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認知心理學把科學方法分為弱認知方法和強認知方法.弱認知方法指人們認識事物的邏輯思維方法,是普遍適用于各個領域的一般的認知方法,它包括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類比、判斷、演繹推理等方法.強認知方法指特定專業(yè)領域的獨特的認知方法,是包括弱認知方法在內的科學方法.比如物理學中的實驗歸納法、控制變量法、理想模型法、等效替代法、類比法、比值定義法、數學方法等.
趙凱華先生指出:“物理學是唯一的一門理論和實驗高度結合的精密科學,物理學中有一套獲得知識、組織知識和應用知識的最有效的科學方法,通過物理課程學習和掌握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對于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有好處 .”我們知道,物理學是包括物理方法論的科學體系,物理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科學方法的指導.從物理教材中我們不難看出,每一個物理概念的建立,每一個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無不滲透著科學家研究和探索物理世界的科學方法,它縱橫交錯、貫穿于整個物理學之中,把不同的知識點連接起來構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科學事實證明,正確的方法是科學之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物理學中每一次重大問題的突破,必然伴隨著新的科學方法的產生和應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因此,在物理教學中使學生知道和掌握研究物理學的科學方法,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物理學家在研究和描述物理現象、實施物理實驗、建立物理概念、尋找物理規(guī)律、構建物理理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手段,形成了一系列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通常稱為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科學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推動了物理學自身的發(fā)展,還促進了其他科學領域的進步,具有一般科學方法的價值.中學物理中的科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指認知者在對某類客觀事物現象或實驗事實充分感知、形成清晰表象的基礎上,運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方法,把事物現象共同的本質屬性特征加以概括而形成概念或規(guī)律的思維方法,如力的概念的形成,楞次定律得出的方法.
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在一定條件下,忽略研究對象的次要因素,突出和再現其主要因素,把研究對象進行高度的簡化和純化,建立反映研究對象主要特征模型的方法.如質點、理想氣體、點電荷、光線、勻速直線運動等都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理想模型的建立,為研究實際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奠定了基礎,是一次科學思想的飛躍,是研究實際客體結構及運動規(guī)律的橋梁和紐帶.
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綜合、總結歸納出物理規(guī)律的認識方法.它主要體現在實驗數據的獲得,運用分析概括、數學方法進行加工整理,歸納出各物理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再經實驗檢驗得出物理規(guī)律.用實驗歸納法得出的規(guī)律一般叫物理定律,如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守恒定律、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等.
從已知的一般性物理規(guī)律出發(fā),通過分析和限制條件,運用數學推導、演繹推理出新的結論,再經實驗檢驗上升為新的物理規(guī)律的方法.用演繹推理法得到的規(guī)律一般叫做定理.
演繹推理是由一般到個別的推理,要求以可靠的一般原理或規(guī)律為大前提,才能推出新的命題結論.
在用實驗探究物理規(guī)律過程中,當某個物理量受幾個物理變量因素的影響或制約時,先將其他的變量因素加以控制,保持不變,而讓其中一個因素發(fā)生改變,進而研究這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由此總結出物理規(guī)律的方法.
如在研究物體的加速度a與受到的合外力F、物體質量m的關系中,先保持物體的質量m不變,發(fā)現物體的加速度與合外力F成正比;再保持合外力F不變,發(fā)現加速度a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綜合得出牛頓第二定律.再如向心力的大小F=mrω2,安培力的大小F=BIL所滿足的規(guī)律都是采用了控制變量法得到的.
是在保證某一方面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種理想的、熟悉的、簡單的物理現象(或物理對象、物理過程)替代實際的、陌生的、復雜的物理現象(或物理對象、物理過程)的思維方法.運用等效替代法可使問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具體操作的關鍵,是要明確不同事物在什么條件,什么范圍,什么方面上是等效的.常見的等效替代關系有:
(1)物理量的等效替代,如在研究共點力的合成實驗中,保證橡皮條伸長量相同的前提下,找到了兩個互成角度的共點力的合成規(guī)律——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2)研究對象的等效替代,如電磁感應中感應電動勢的等效電源,帶電粒子在電場、重力場的運動等效為復合場的運動,串并聯電路中的等效電路、等效電阻.
(3)物理過程或物理模型的等效替代,如電場的類平拋運動與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等效,動量守恒問題中等效的“人船模型”.
為了表示物質的本質屬性特征和物體的運動特征,采取比值的形式定義一個物理量的方法.物理學中用比值定義的物理量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如用比值法表示物質本質屬性特征的物理量有:
它們的共同特征是:物質的屬性是由物質本身決定的,是一個不變的量,需要選取兩個或多個能反映物質屬性特征的可測物理量,它們的比值是一個與可測量無關的定值.
用比值法表示物體運動特征的物理量有:
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在相同時間內某物理量的變化量相等,用變化量和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表示物體的運動特征.
物理學中的科學方法很多,除了上述幾種方法外,還有圖像法、乘積定義法、轉換法、整體法、隔離法等等.
巴甫洛夫認為,重要的是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的總結,認識一個科學家的方法遠比認識他的成果價值要大.在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學中,應該結合教學內容適時、適度地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將科學方法的教育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將科學方法教育滲透到物理知識的認知活動中,使學生領悟科學方法,掌握科學方法,學會用科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能力.
然而,科學方法并沒有在物理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明確表述出來,而是以“隱形方式”隱含在物理知識體系之中,往往不易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容易被淡化或忽視,長期以來使得科學方法的教育表現為隱性的教育方式.為了全面落實《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有效實施“過程與方法”的教育,需要教師變科學方法的“隱性教育”為“顯性教育”,在引導學生形成物理概念、發(fā)現物理規(guī)律過程中,在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應該明確地指出科學方法的名稱、內容和操作過程,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地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寓科學方法的教育于物理概念的形成之中,寓科學方法的教育于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之中,寓科學方法的教育于物理訓練之中.
物理概念是對物理事物、物理現象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構建物理理論最基本的元素.物理概念分為定性概念和定量概念.定量的物理概念又稱為物理量,不同物理量的定義所用到的方法一般是不同的,定量確定物理量單位大小的科學方法也不同.
比如,物理學中七個基本物理量(質量m、長度L、時間t、熱力學溫度T、電流強度I、摩爾量M、發(fā)光強度I)單位的定義,必須采用國際上規(guī)定的實驗標準和具體的實驗操作程序來確定.由此可見,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必定有科學方法的參與.
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認識每一個物理概念是怎樣形成的,運用了哪些科學方法.同時應向學生指出, 用科學方法建立起來的物理量,為定量認識物質結構和物體運動物理規(guī)律奠定了數學計算、演繹推理的基礎;人們在此基礎上采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和實驗手段,在確定的條件下,建立起物理概念、物理量之間所滿足的關系,發(fā)現了物體運動的規(guī)律.物理學規(guī)律及科學方法的應用又推動了物理學的進步與發(fā)展.因此,結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規(guī)律的形成過程,及時介紹所用到的科學方法,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徑.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趙凱華. 對中學物理課程若干問題之我見. 物理教學 ,2009,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