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裝直升機飛行員救生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
本文分析了武裝直升機乘員防護救生的特點,介紹了棄機救生的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趨勢。同時,對我國武裝直升機飛行員防護救生裝備的發(fā)展提出了設想。
武裝直升機;飛行員; 救生技術
在擁有全世界50%的軍用直升機中,占相當比例的武裝直升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武裝直升機,具有較高的機動性,并逐步增大了有效載荷、速度和航程。在惡劣氣象和低能見度下的優(yōu)良性能,以及有效的先進武器系統(tǒng),加重了武裝直升機的軍事使命。由于直升機飛行速度慢、防護裝甲薄等先天的缺陷,尤其是起降過程中,機動力幾乎喪失殆盡。為其安裝主動防護系統(tǒng)(如紅外誘餌彈、主動電子干擾等)顯然并不能有效地保證不被擊落。因而,直升機乘員救生的問題越來越不容忽視。
牽引火箭通過牽引繩(約3米長)與飛行員背帶系統(tǒng)相連,在火箭發(fā)射后2秒內(nèi),由火藥機構打開安全帶,使人與座椅組件分離,再打開救生傘降落著陸。在空中如能利用火箭牽引救生,比起跳傘來可為飛行員爭取較充裕的時間和較寬的限制條件。這種離機的特點是:體積小,出口面積小,過載小。因為牽引繩吸收火箭沖擊力,并把它通過背帶系統(tǒng)分散在飛行員身上,使飛行員脊椎不易受傷,救生成功率高。但是移植到直升機上,最大的難題就是向上彈射后會與直升機的旋翼碰撞。因此,解決與旋翼相碰撞的問題是直升機實現(xiàn)彈射救生的前提。
火箭牽引離機的主要關鍵部件是牽引火箭。如一種牽引火箭的重量為9.5kg,燃燒時間為0.57s,總沖為4.45kN·s,最大牽引過載為12g。這種方案的主要特點是:結構簡單、重量輕、占空間小、穩(wěn)定性好,具有零高度、零速度的應急救生能力,最大適用速度為650km/h。
牽引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向上牽引,一種是側向牽引。向上牽引主要是要清理出艙通道,出艙牽引出口并不難開,由于要切除或炸掉旋翼槳葉,這個直升機的命根子,所以,人們多持保守的態(tài)度。側向牽引是人們力圖避開旋轉(zhuǎn)的槳葉,從直升機側艙門(不另辟牽引出口)將乘員從機內(nèi)拉出,但所顧慮的是應急時直升機的飛升高度和飛升姿態(tài)不如人意。
(1)整體回收 即在應急時,先用炸藥炸掉旋翼、發(fā)動機、油箱等部分,以減輕回收重量。接著,利用降落傘或降落錐回收載人部分,機上乘員乘坐回收艙安全降落。為減輕著陸沖擊,回收艙底部裝有緩沖裝置。
這種救生方法,適用于乘員人數(shù)比較多的運輸型直升機或行政專機。
(2)降落傘吊艙 又叫救生艙,早已用于宇宙飛船回收等方面,是一項成熟的應急救生技術。武裝直升機救生艙,是利用乘員艙,在應急時炸掉或切除旋翼槳葉和不必要的部分,減輕作為救生艙部分的重量,依靠打開的降落傘,把艙體和乘員安全送到地面。
為了減少降落傘系統(tǒng)的重量,并兼顧乘員生的安全高度和減少著陸時的沖擊力,救生艙方案可以配套使用反推力火箭。救生艙著地前,反推力火箭點火,產(chǎn)生相反方向的推力,達到安全著陸的目的。
該方案同樣存在人們對解除旋翼槳葉和多余重量部分的顧慮。但這些問題并未影響對于該方案的研究工作。救生艙方案自6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但未正式交付使用。它可能會成為未來直升機的救生方案。美國有關專家預言:救生艙技術將在2l世紀得到廣泛應用。
彈射離機乘員救生方案在固定翼作戰(zhàn)飛機方面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jīng)驗。自德國人在1941年首次使用駕駛艙彈射座椅以來的60年間,已經(jīng)發(fā)展了4代彈射座椅,是目前正在使用的一項成熟技術。在探索武裝直升機離機乘員救生途徑的研究中,彈射離機乘員救生技術的成熟技術,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
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敢于打破思維牢籠的俄羅斯卡莫夫設計局的專家們已在卡-50雙旋翼武裝直升機上采用了空中向上火箭牽引(彈射)開傘救生方案。這套系統(tǒng)包括座艙里的K-37-800型火箭牽引裝置和安放在槳葉與槳轂連接部位上的爆炸螺栓。當遇到緊急情況時,飛行員拉動座椅下部的兩個手柄,先引爆槳葉根部的爆炸螺栓,使頂部的六片槳葉分離機體,同時將飛行員四肢收攏并拋掉座艙頂蓋。然后座椅上方的火箭彈射器點火,在火箭下部有一根與飛行員相連的繩索,借助火箭向上彈射的拉力將飛行員連同直升機椅背拉出座艙,同時人椅分離(座椅留在座艙內(nèi))在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救生傘自動張開,飛行員安全落地。這是一種主動式的救生方式,它運用了火箭牽引技術,同時又具備彈射座椅的性質(zhì)。據(jù)稱,這套裝置從飛行員啟動彈射手柄開始到救生傘張開,總共費時約2.5秒。
由于棄機后的飛行員要面臨降落地點的不同等一些情況。因此,他們還要經(jīng)歷考驗,等待營救。主要可以分為高原寒區(qū)救生、水上救生、沙漠救生和森林救生。這些都是我們要進行的也必須進行的,為了更好的救生各國都為飛行員配備最好的防護裝備。
1、俄羅斯武裝直升機乘員防護救生裝備
俄羅斯雙座武裝直升機乘員防護救生主要裝備有:帶瞄準具的保護頭盔、救生防彈背心、座椅、應急物品箱(含充氣救生船)、滅火器及氧氣系統(tǒng)等??ā?0直升機的主要裝備與上類同,但應急離機采用火箭牽引方式。
2、美國陸軍航空兵乘員防護救生裝備
美國陸軍乘員防護救生裝備的發(fā)展規(guī)劃由陸軍的產(chǎn)品管理辦公室負責。主要裝備有如下幾種:
(1) M43乘員防化面罩 該面罩是應陸軍要求專門設計的,最初用于AH—64直升機飛行員,能同頭盔顯示器配套,后擴大到所有陸軍飛行員使用,并在不斷改進。
(2) 輕型鼓風機 它與M43/M43A防化面罩配套,能固定在飛行員身上,靠自帶電池工作,保證8小時防護要求,并有助于消除鏡片上的霧氣。
(3) 綜合頭盔 該頭盔定型后將取代目前使用的SPH—4/4B頭盔。它有防彈、頭部通風、激光及核閃光防護能力,能與夜視鏡、瞄準具、MBU—12/P氧氣面罩相配。
(4) 人體約束氣囊 氣囊采用被動約束原理,使用前折于肩帶上的口袋內(nèi),由全方位的過載傳感器啟動后,45毫秒內(nèi)充氣,將飛行員背部緊貼座椅,使其不至于碰撞座艙內(nèi)有危險的凸出物。
(5) 冷卻設備 試驗表明,座艙內(nèi)溫度一旦超過29.5攝氏度,熱負荷迅速增加,致使飛行員工作效能明顯下降。為此,正在研制冷卻裝備為穿在防化服里面的背心提供過濾的冷卻空氣。
(6) 氧氣系統(tǒng) 由于高空探索、營救及執(zhí)行特殊任務要求,諸如UH—1、UH—60及CH—47等陸軍直升機均配備了便攜式氧氣設備。
(7) 充氣救生船 SRU —37/P救生船由乘員隨身攜帶,應急離機著水后,由二氧化碳氣瓶部分充氣,待船穩(wěn)定后,用嘴吹氣至足夠壓力。
(8) 組合救生包 老式救生包已使用20余年,新救生包主要增加了一套反滲海水淡化裝置及新型遮篷。
展望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設計技術的提高,特別是大量輕質(zhì)、優(yōu)質(zhì)復合材料的出現(xiàn)和新型固定系統(tǒng)的研制與應用,綜合優(yōu)化直升機救生方案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發(fā)動機發(fā)展到了可以任意帶動起飛重量時,救生技術就不會像現(xiàn)在這個樣子受制于重量的限制了,那時就可以使用兩種甚至幾種救生技術。
[1]郭小朝,劉寶善,范軍. 彈射座椅肩部慣性拉緊裝置自動拉力適宜值的研究.中華航天醫(yī)學雜志. 2001(12)
[2]楊國甫.美國陸軍新一代頭盔.國際航空. 1992(12)
[3]陳德璞.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的直升機.國際航空. 1993(3)
[4]陸理.談談直升機救生技術.世界直升機信息雜志.2002(1)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1.114
毋偉剛 陸軍航空兵學院機械系,機械專業(yè)。
李云崗 中國人民解放軍65529部隊裝備處,機械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