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侯向陽,秦 艷,那日蘇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阿拉善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qū)之一,更是我國沙塵暴多發(fā)中心之一[1]。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和超載過牧的影響,阿拉善荒漠和草原化荒漠區(qū)草地發(fā)生不同程度的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植被分布面積及蓋度變小,生產力降低2/3~1/2,草地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惡化[2],人民生產生活需求與生態(tài)資源保護的矛盾凸顯。隨著草原區(qū)“雙權一制”( 即草地所有權、使用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逐步貫徹落實,牧戶成為草原區(qū)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草原資源經營管理的直接決策者[3]。在以全球變暖為主要氣候特征的大背景下[4-5],草原牧戶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及生產經營決策,不僅影響牧民的收入水平,而且能有效減緩草原退化速度[6]。不同區(qū)域人群對氣候變化的感知結果也存在不確定性及片面性,采取的應對行為也不盡相同,難于把握[7-8]。因此,開展荒漠區(qū)牧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及應對措施研究,對提高牧戶氣候變化適應能力,推進我國西部草原生態(tài)保護和草地畜牧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1.1研究區(qū)自然與社會經濟概況 阿拉善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西北部,地形呈南高北低狀,平均海拔900~1 400 m。地理位置97°10′~106°52′ E,37°24′~42°47′ N,總面積26.99萬km2。氣候特點是干旱少雨、夏熱冬寒、晝暖夜涼、風大、蒸發(fā)量大、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在8 ℃以上,≥10 ℃的積溫在3 000~3 400 ℃·d,年平均降水量33.2~209.0 mm,蒸發(fā)量2 328~3 934 mm,連續(xù)無降水日數年最長可達253 d,最短63 d,全年7級以上大風日數16~58 d,風期長達5個月之久[9]。光能資源極為豐富,風能資源也較好。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寒潮、大風、雪災、霜凍、暴雨山洪、冰雹、干熱風等。其中,干旱災害發(fā)生頻率最高[10]。
阿拉善盟植被主要以草原化荒漠、荒漠化草原以及典型荒漠為主。植物以灌木和小灌木為主,主要包括,霸王(Zygophyllumxanthoxylon)、珍珠(Salsolapasserina)、紅砂(Reaumuriasoongorica)、泡泡刺(Nitrariasphaerocarpa)、短角錦雞兒(Caraganabrachypoda)、駱駝蓬(Peganumharmala)、小果白刺(N.sibirica)、貓頭刺(Oxytropisaciphylla)等。物種豐富度最高的4個科是豆科、蓼科、禾本科和菊科[11]。
調查區(qū)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以下簡稱阿左旗和阿右旗)。阿左旗土地面積8.04萬km2,可利用草地面積4.3萬km2。2008年阿左旗轄13蘇木鎮(zhèn),139嘎查(村),人口14.3萬,是1978年的1.36倍,人口密度1.78人/km2。2008年年末家畜為114.7萬頭,是1978年的1.11倍。畜牧業(yè)總產值由1978年的913.8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22 815萬元,增長24.97倍。農牧民純收入與過去相比也有較大幅度增長,由1984年的283.6元增加到2008年的5 364.1元,增長8.3倍。阿右旗地理特征以沙漠戈壁,丘陵山區(qū)為主,土地面積7.52萬km2,可利用草原面積4.6萬km2。2008年阿右旗轄5蘇木鎮(zhèn),39嘎查(村),總人口2.5萬,是1985年的1.17倍,人口密度為0.33人/km2。2008年年末家畜為18.0萬頭,農牧民純收入達到6 631元/人。
1.2調查內容、方法與數據獲取
1.2.1調查內容與方法 調查內容分為兩大部分:1)調查區(qū)氣象資料收集;2)牧戶調查。
氣象資料由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授權使用。氣象資料主要選取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牧戶調查問卷對象主要選擇純牧戶戶主。調查內容包括:家庭社會經濟特征,包括戶主性別、民族、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勞動力人口、家庭人口年齡結構和文化程度、家畜情況、草地情況及家庭收支概況;牧戶家庭對氣候變化趨勢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的感知;牧戶家庭對極端氣候災害事件發(fā)生與影響的感知;牧戶家庭應對氣候變化對策。調查方法參考趙雪雁[3]采用的參與性農戶評估方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同時對訪談內容進行開放式提問。
1.2.2數據獲取情況 阿左旗和阿右旗社會經濟統(tǒng)計數據主要來自1985-2009年《阿拉善盟統(tǒng)計年鑒》。牧戶調查問卷數據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組織專門調研人員,于2010年4月至2010年5月到阿左旗和阿右旗牧戶家直接進行面對面訪談。阿左旗選擇了5個蘇木,23嘎查,60戶,所調查區(qū)域占左旗蘇木鎮(zhèn)總數的38.5%,嘎查村總數的16.5%。阿右旗選擇了3個蘇木,9嘎查,60戶,所調查區(qū)域占右旗蘇木鎮(zhèn)總數的60%,嘎查村總數的23.1%,兩個旗合計調查120戶,剔除無效樣本8戶,收集有效問卷共112份(表1)。對2009年初家畜情況按照“天然草地合理載畜量的計算(NY/T-2002)”采用現存家畜折算為標準家畜統(tǒng)計。
表1 調查區(qū)獲取有效問卷統(tǒng)計
2.1調查地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2.1.1氣溫 阿左旗近50年年均氣溫為8.2 ℃,總體呈上升趨勢(圖1),而且線性模型在0.000 1水平上顯著,氣候傾向率為每10年0.45 ℃,相關系數0.763 5。近50年,1998年是阿左旗最暖的一年,年均溫距平為1.8 ℃;1967年最冷,年均溫距平為-2.0℃;最暖年和最冷年年平均氣溫之差達3.8 ℃。
圖1 阿左旗和阿右旗1960-2009年年平均溫度與距平值曲線及線性趨勢
阿右旗近50年年均氣溫為8.8 ℃,比阿左旗高0.6 ℃。氣溫總體也呈上升趨勢,而且線性模型在0.000 1水平也是顯著的,氣候傾向率為每10年0.34 ℃,相關系數0.706 4。近50年中,阿右旗最暖和最冷年與阿左旗年份一致。最暖年均溫距平為1.6 ℃,比最冷年高3.3 ℃。
2.1.2降水量 近50年阿左旗和阿右旗的年降水量總體趨勢都是在波動中微弱增加(圖2),氣候傾向率分別為每10年2.56和2.47 mm。近50年年均降水量阿左旗為209.9 mm,阿右旗為116.5 mm,阿左旗是阿右旗年均降水量的1.8倍。
圖2 阿左旗和阿右旗1960-2009年年降水變化曲線與線性趨勢
2.2牧戶家庭基本狀況與經營現狀分析
2.2.1牧戶家庭基本狀況 阿左旗訪談戶組戶主年齡最大為87歲,最小29歲,平均49歲;阿右旗訪談戶組戶主年齡最大為73歲,最小33歲,平均47歲;阿左旗和阿右旗訪談戶組年齡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上,分別占各旗訪談戶組的77.2%和74.5%。兩旗訪談戶組戶主文化程度相比有一定差異,阿左旗高中及以上學歷者較多,占17.5%,但兩旗訪談牧戶組總體文化水平偏低,以小學為主(表2)。阿左旗和阿右旗訪談戶組家庭人口和勞動力較為接近,家庭人口主要以2~4人為主;勞動力主要以2人為主,這主要是因家庭子女到旗里學校接受教育,同時部分老人陪同照料所致。
2.2.2牧戶家庭經營現狀分析 將阿左旗和阿右旗調查牧戶分別按草地面積由大到小排列,并將面積最大牧戶編號為1,以此類推。阿左旗調查戶草地面積低于阿右旗,平均面積分別為875和1 397 km2。2009年阿左旗和阿右旗牧戶現存載畜量基本一致,分別為512和513羊單位(圖3)。得出,阿右旗牧戶單位面積載畜量普遍低于阿左旗。
2009年阿左旗和阿右旗調查戶總收入超過40 000元所占比例分別為70.1%和72.7%,總支出在40 000~60 000元的占40%以上(表3)。
表2 調查牧戶家庭基本情況
2.3牧戶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感知與應對
2.3.1牧戶對氣候變化趨勢的感知分析 阿左旗和阿右旗牧戶對氣候變化趨勢的感知基本一致(圖4)。約95%的戶主普遍認為年降水量和春季降水量減少,大風和沙塵暴的天數及強度增多。約50%戶主普遍認為年降雪量減少,夏季和冬季氣溫升高。
圖3 阿左旗和阿右旗牧戶草地面積及2009年現存載畜量變化曲線
表3 2009年阿左旗和阿右旗經濟收支分析
2.3.2牧戶家庭對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及環(huán)境變化的感知分析 調查顯示(表4),阿左旗和阿右旗牧戶對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及環(huán)境變化的感知比較相似。普遍認為草地生產力和草地植物種類減少;土壤沙化、草地鼠蟲害和地表水減少程度增加;但土壤鹽堿化無變化,僅個別區(qū)域牧戶反映有所增加。
2.3.3牧戶家庭對極端氣候災害事件發(fā)生與影響的感知分析 阿左旗和阿右旗兩組牧戶對極端氣候災害事件發(fā)生年份及對生產生活影響的感知基本一致。對極端干旱氣候災害事件發(fā)生年份記憶最深的主要集中為近10年;大風和沙塵暴災害事件最嚴重的為2010年;牧戶對2007-2009年大雪的影響記憶較為深刻(表5)。干旱、大風和沙塵暴對生產生活的不利影響主要為不利家畜健康、羊毛品質下降和不利牧草生長,而大雪主要對家畜健康不利。
2.3.4牧戶家庭應對氣候變化對策分析 在干旱、大風、沙塵暴、大雪等災害性氣候發(fā)生時,牧戶采取的主要應對措施:購買草料滿足家畜的營養(yǎng)需要,圈養(yǎng)飼喂。特別是干旱年份還要通過處理部分家畜以適應草地牧草供給不足及購買草料的投入。
以2009年為例(表6),為了畜牧業(yè)生產的維持及增收,避免冬季大雪及春季干旱影響,牧民加大冬季及翌年春季草料投入,從而減少家畜因營養(yǎng)不良引起掉羔及死亡。阿左旗和阿右旗草料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20%~40%。阿左旗牧戶草料支出集中于10 000~20 000元,明顯大于阿右旗支出(0~10 000元),這主要因為兩旗人均草地面積存在差異,阿右旗牧戶草地面積大,冬春季可以維持一定的枯草供應,草料支出以購置家畜顆粒飼料為主。與此同時,一部分牧戶通過多種渠道就業(yè)。一方面可以解決家庭剩余勞動力問題,且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畜牧業(yè)生產風險。調查得出,阿左旗牧戶出去打工的戶數較多,占調查戶的37%,是阿右旗(22%)的1.8倍。阿左旗打工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20%~40%,最高能達到50%。阿右旗打工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10%~30%,低于阿左旗打工收入所占比例(表3、表6)。
圖4 受訪戶對近30年氣候變化感知頻數百分比
表4 受訪戶對近10年草地及環(huán)境變化感知頻數 %
表5 受訪戶對極端氣候災害頻數大于10%的年份回憶
表6 2009年阿左旗和阿右旗草料支出及打工收入分析
近50年阿左旗和阿右旗年均氣溫呈極顯著上升趨勢,但年降水量總體趨勢僅在波動中微弱增加。牧戶對溫度升高的感知與事實基本相符。牧戶感知草地生態(tài)環(huán)境認為近10年草地生產力和草地植物種類已經減少;土壤沙化、草地鼠蟲害和地表水減少程度增加。極端氣候事件在近10年中頻發(fā),并對家畜健康和生產、草地牧草生長產生極大影響。受氣候變化影響,在畜牧業(yè)生產中牧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秋季儲備充足草料備用,同時結合圈養(yǎng)方式維持生產。遇到極端干旱年份,還要大批處理家畜,嚴重影響草地畜牧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未來氣候變化還將持續(xù)影響牧區(qū)人民的生產生活?;哪畢^(qū)作為敏感區(qū)和脆弱區(qū),更值得密切關注。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才能有效地減緩和降低氣候變化對荒漠區(qū)牧民的影響。
[1]張黎,龍瑞軍,鄧波,等.內蒙古阿拉善盟3個旗牧民草地生態(tài)觀比較分析[J].草地學報,2009,17(6):740-744.
[2]劉春蓮,劉菊蓮.阿拉善植被退化成因及保護措施淺析[J].內蒙古氣象,2010(12):21-25.
[3]趙雪雁.牧民對高寒牧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知——以甘南牧區(qū)為例[J].生態(tài)學報,2009,29(5):2427-2436.
[4]徐明,馬超德.長江流域氣候變化脆弱性與適應性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5]丁一匯.中國氣候變化——科學、影響、適應及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環(huán)境出版社,2009.
[6]丁勇,牛建明,侯向陽,等.基于可持續(xù)發(fā)展評價的家庭牧場生產經營分異研究[J].草業(yè)科學,2010,27(11): 151-158.
[7]云雅如,方修琦,田青.鄉(xiāng)村人群氣候變化感知的初步分析——以黑龍江省漠河縣為例[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9,5(2):117-121.
[8]韓穎,侯向陽.內蒙古荒漠草原牧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和適應[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1,22(4):913-922.
[9]尤莉,王革麗,吳學宏,等.近40年來阿拉善地區(qū)的沙塵天氣[J].干旱區(qū)資源環(huán)境,2004,18(增刊):253-257.
[10]韓海濤,胡文超,司建華,等.阿拉善地區(qū)氣候時空變化規(guī)律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環(huán)境,2008,22(12):89-92.
[11]何明珠,張志山,李小軍,等.阿拉善高原荒漠植被組成分布特征及其環(huán)境解釋:Ⅰ.典型荒漠植被分布格局的環(huán)境解釋[J].中國沙漠,2010,30(1):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