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擺手舞與巴渝舞淵源和差異

2011-03-20 01:24劉玉堂劉曉慧
關(guān)鍵詞:巴人土家族

劉玉堂 劉曉慧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楚文化所,湖北武漢430077)

巴渝舞是聚居在巴郡境內(nèi)渝水兩岸的少數(shù)民族經(jīng)過長期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舞蹈藝術(shù)。擺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如今仍流行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及沅水流域,特別是湖北省的來鳳和湖南省的龍山、永順、保靖等縣尤為盛行。關(guān)于二者的關(guān)系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擺手舞來源于巴渝舞[1-4],土家族先民的主體是巴人,巴人的巴渝舞在演化過程中分為兩支,一支成為宮廷樂舞,到宋時消亡,一支是民間的巴渝舞蹈,后來經(jīng)過演化發(fā)展而成為土家族擺手舞;二是認為巴渝舞與擺手舞之間沒有傳承關(guān)系[5-6],二者在產(chǎn)生年代、主要內(nèi)容和產(chǎn)生地域上有很大的區(qū)別。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厘清二者淵源,探討二者差異。

一、擺手舞與巴渝舞的淵源

巴渝舞這一名稱在漢高祖定三秦后始見于史籍。巴渝又作“巴俞”,“巴俞”兩字最早見于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巴俞宋蔡,淮南于遮,文成顛歌,族舉遞奏,金鼓迭起。”集解引晉人郭璞注釋“巴俞”:“巴西閬中有俞水,獠人居其上,皆剛勇好舞,漢高募取以平三秦。后使樂府習之,因名巴俞舞也?!盵7]《華陽國志》卷一《巴志》記載更為詳盡:“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肆顦啡肆晫W之,今所謂‘巴渝舞’也?!盵8]37

由“剛勇”、“勁勇”可以看出,巴渝舞是一種戰(zhàn)前舞,其名稱的由來與漢高祖的推廣有莫大關(guān)系,正是漢高祖“使樂府習之”,巴渝舞才能登上“大雅之堂”,為上流社會所熟知。據(jù)《晉書·樂志》記載,巴渝舞在魏以前并無多大變化,魏黃初三年(222年)改為“昭武舞”,西晉時改“昭武舞”為“宣武舞”,南朝恢復了“巴渝舞”的原稱。隋開皇年間,“牛弘請存鞞、鐸、巾、拂等四舞,與新伎并陳”,并稱“鞞舞,漢巴渝舞也”[9]。到了唐代,巴渝舞仍存在,“隋亡,清樂散缺,存者才六十三曲。其后傳者:《平調(diào)》、《清調(diào)》,周房中樂遺聲也;《白雪》,楚曲也;《公莫舞》,漢舞也;《巴渝》,漢高帝命工人作也”[10]474;“清商伎者,隋清樂也。有編鍾、編磬、獨弦琴、擊琴、瑟、秦琵琶、臥箜篌、筑、箏、節(jié)鼓 ,皆一;笙、笛、簫、篪、方響、跋膝 ,皆二。歌二人 ,吹葉一人,舞者四人,并習巴渝舞”[10]469。至宋代,巴渝舞被統(tǒng)治者廢除。

巴渝舞作為宮廷雅舞在歷史的舞臺上已散如煙云,但作為民間的“俗舞”在變動中仍流傳不息。有學者認為其逐漸演變的結(jié)果是:渝東巴人后裔將原有巴渝舞演變?yōu)椤爸裰Ω琛焙汀疤ぬ阄琛?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區(qū)的土家族則將其發(fā)展成為“擺手歌”和“擺手舞”[11]。

擺手舞是否從巴渝舞發(fā)展而來,需從土家族形成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來作考察。三千多年前,我國西南地區(qū)出現(xiàn)了以巴人為主體的“巴子國”。公元前316年,張儀滅巴國,秦置“巴郡”和“黔中郡”,漢改“黔中郡”為“武陵郡”。據(jù)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其秦黔中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黔中故郡城是,漢改黔中為武陵郡……今辰、錦、敘、獎、溪、澧、朗、施等州,實秦、漢黔中郡之地。”[12]上述地域正好包括今天湖北的來鳳、宣恩、鶴峰和湖南的沅陵、麻陽、黔陽、芷江、龍山、澧縣、常德及重慶的酉陽、黔江一帶,屬于土家族聚居的酉水、沅水、澧水流域,正是居住于這一地區(qū)未被漢化的巴人后裔,演變成為今天的土家族。

關(guān)于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這一觀點得到了民族學家潘光旦先生的調(diào)查印證,其在《湘西北的“土家”與古代的巴人》[13]一文中,以大量的文獻資料論證了“土家”不是瑤,也不是苗和獠,應是古代巴人,并從自稱、信仰、語言、姓氏等方面論證了巴人與土家的連續(xù)性。顯然,巴文化對土家族文化的形成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巴人與其他各部族人民友好相鄰而居,各民族文化相互滲透逐步形成了土家族文化,土家族保存了古代巴人大量習俗是十分自然的。

土家語中稱擺手舞為“舍巴”、“舍巴日”、“舍巴格癡”或“舍巴巴”,漢語稱其為“跳擺手”,其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跳擺手舞是土家人在“神堂”(擺手堂)舉行祭祀活動的內(nèi)容之一,也是土家族重要的文化源存。擺手舞按規(guī)模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其中的大擺手隱現(xiàn)著巴渝舞的影子,吸收和繼承了巴渝舞的風韻。

巴渝舞最突出的特點是戰(zhàn)舞,在變化發(fā)展過程中,始終保留著戰(zhàn)舞的特征。大擺手和巴渝舞在舞蹈特征上有一致性,都是表現(xiàn)威武雄壯武功的舞蹈。大擺手舞所演繹的聲勢浩大的戰(zhàn)斗場景、金鼓齊鳴的熱烈場面正是巴渝舞的歷史重演。大擺手開始之前,各村寨往往把參與表演的人按軍事組織編為“排”,每排又分為旗隊、祭隊、樂隊、擺手隊、披甲隊和炮仗隊。披甲隊隊員身披西蘭卡普,炮仗隊隊員手持鳥銃和三眼鉸等武器,沿途槍炮齊鳴、威風凜凜。表演大擺手時,必有模擬作戰(zhàn)場面的比武情節(jié),既有耍刀弄棍的武術(shù)表演,也有持桿長途奔跑、越溝翻坎的競技活動。大擺手的戰(zhàn)舞特征也因此而被烘托得更加鮮明[2]。

大擺手在征戰(zhàn)、歌號、鼓樂和引牽連手等方面也保留著巴渝舞的特色。據(jù)《龍山縣志》記載:“土民賽故土司神,舊有堂曰擺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陳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畢,披五花被錦帕首,擊鼓鳴鉦,跳舞唱歌,竟數(shù)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時男女相攜,翩躚進退,故謂之擺手。”[14]429比較簡略的記載見《桑植縣志》卷二《風土志》風俗條:“元日……土民賽神,擺手鞦韆之游,至十六止?!盵15]

“披五花被錦帕首”實為巴渝舞中披甲戴盔的一種演變形式,“擊鼓鳴鉦”與巴渝舞伐鼓擊金如出一轍;“男女相攜,翩躚進退”與巴渝舞中相引牽連手的形式也十分相似,且歌且舞與巴渝舞中的叫嘯歌號也完全相同[16]。

巴渝舞用于戰(zhàn)爭的最早記錄是武王伐紂時的前歌后舞,擺手舞也曾用于戰(zhàn)爭,《龍山縣志》載:“相傳某土司于前明時,調(diào)征廣西某縣,城守堅,屢攻不下。時某軍營南門外,乃令其士卒半女妝,連臂喧唱,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競集觀之,并動于歌,流蕩無堅志。某則以精兵潛逼他門,躍而入,遂克城,歸后演為舞節(jié),蓋亦蹈詠武功之意?!盵14]429其實此種以女子歌唱舞蹈而分散敵軍注意力的計謀早已有之,《舊唐書》卷五八《柴紹傳》:“吐谷渾與黨項俱來寇邊,命紹討之。虜據(jù)高臨下,射紹軍中,矢下如雨。紹乃遣人彈胡琵琶,二女子對舞,虜異之,駐弓矢而相與聚觀。紹見虜陣不整,密使精騎自后擊之,虜大潰,斬首五百余級。”[17]雖然前者是用士兵假扮女子,但二者目的大同小異,都是用以迷惑敵軍和分散敵軍的注意力。

擺手舞和巴渝舞同屬于集體舞,常用以表現(xiàn)耕耘、播種、收獲、狩獵、征戰(zhàn)等人數(shù)眾多的盛大場面。根據(jù)《漢書》卷二二《禮樂志》引丞相孔光、司空何武奏疏:“巴俞鼓員三十六人。”[18]1073“鼓員”三十六人是否包括舞者,不得而知,但足可說明此舞是一種集體舞。作為一種戰(zhàn)舞,表演的人數(shù)如果太少,則難以展示出磅礴的氣勢,必然也起不到威嚇敵人或宣揚武功之意。

大擺手規(guī)模較大,活動時間較長,參加人數(shù)較多,活動內(nèi)容豐富,多在野外進行,其組織形式是以一村寨為一排,一般為八排,每排人數(shù)也因各村寨人戶不等而不同,但常為百人左右,至少也要五十人才能組成一排隊伍。小擺手規(guī)模較小,時間短,人數(shù)較少,僅以一村一寨或者一族一姓為限,人數(shù)幾十或上百,多在擺手堂的坪壩里舉行。無論人數(shù)多少,擺手舞是一種集體舞是毫無疑問的。

綜上所述,擺手舞與巴渝舞并非毫無關(guān)聯(lián),擺手舞尤其是大擺手吸收和繼承了巴渝舞,是巴渝舞的一種衍化形式。然而,這并非意味著擺手舞起源于巴渝舞,巴渝舞只是擺手舞的旁源,而非主源,擺手舞起源于勞動和社會實踐[19]。

二、擺手舞與巴渝舞的差異

擺手舞與巴渝舞關(guān)系密切,特別是“大擺手”是對巴渝舞中軍前舞的繼承與發(fā)展,但擺手舞卻不是巴渝舞,其內(nèi)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規(guī)模更宏大,是伴隨土家族共同體形成過程中的文化大融匯,融和了土家族先民各個歷史時期的優(yōu)秀文化及舞蹈片段,并隨著土家族先民的發(fā)展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其與巴渝舞不同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內(nèi)容不同

巴渝舞是武舞。古代的舞蹈大體分為“文舞”和“武舞”,文舞又稱“夏籥”,器用羽籥。“武舞”即“象舞”,因其以干戚作道具,又稱“干戚舞”或“大武之樂”。《華陽國志》卷一《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8]21。巴人臨陣歌舞,此舞表演的隊列和誓師、布陣等與戰(zhàn)爭場面有關(guān)。

《晉書》卷二二《樂志》記載:巴渝歌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臺本歌曲》和《行辭本歌曲》四章[20]。曲名有“矛”、“弩”等詞 ,與兵器有關(guān)?!端鍟ひ魳分尽吩?“今文舞執(zhí)羽籥,武舞執(zhí)干戚,其矛渝、弩渝等,蓋漢高祖自漢中歸,巴、俞之兵,執(zhí)仗而舞也?!盵9]359手執(zhí)武器而舞,是巴渝舞的基本形式。

巴渝舞曾被改為“昭武舞”和“宣武舞”,從其名稱變化中也不難看出其武舞特征。西晉時,傅玄曾作四篇《宣武舞歌》,今摘取《惟圣皇篇》,以窺巴渝舞的性質(zhì)。

惟圣皇,德巍巍,光四海。禮樂猶形影,文武為表里。乃作巴俞,肆舞士。劍弩齊列,戈矛為之始。進退疾鷹鷂,龍戰(zhàn)而豹起。如亂不可亂,動作順其理,離合有統(tǒng)紀。[21]

巴渝舞自漢代榮登“大雅之堂”,主要是在接待四夷使者時演奏,無非以耀武觀兵?!稘h書》卷九六《西域傳》載:“天子負黼依,襲翠被,馮(憑)玉幾,而處其中。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盵18]3928巴渝舞和“角抵”之戲并舉,說明它們之間性質(zhì)有相近之處。

擺手舞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大擺手接近武舞,隊列、披甲、賽跑、拉弓、射箭、騎馬、揮刀各種動作一應俱全,這主要反映了土家族祖先為頑強抵抗外族入侵、誓死保衛(wèi)家園而進行的英勇無畏的斗爭。大擺手的內(nèi)容與巴渝舞有相似之處。

小擺手的內(nèi)容,與巴渝舞有天壤之別。小擺手舞的內(nèi)容與動作結(jié)合緊密,主要表現(xiàn)為“漁獵舞”、“農(nóng)事舞”、“軍事舞”、“生活舞”以及純娛樂性動作等?!皾O獵舞”的產(chǎn)生是以漁獵生活為基礎(chǔ),土家族先民們在漁獵勞動中,熟悉了各種動物的習性,掌握了漁獵勞動技能,許多模仿動物姿態(tài)的動作就保留在“漁獵舞”中。為了捕捉蛤蟆而模仿蛤蟆的動作,于是舞蹈中產(chǎn)生了“跳蛤蟆”的動作;因為捕捉野雞,就產(chǎn)生了“拖野雞尾巴”的動作。

土家族地區(qū)進入農(nóng)業(yè)社會后,土家族人民為了慶祝豐收和掌握各種勞動技能,便在擺手舞中滲透模仿農(nóng)業(yè)勞動的各種動作,從而形成了擺手舞中的農(nóng)事舞。土家族村民曾形象描述到:“擺手舞的動作跟我們做的活路、想的事有關(guān)。比方講撒種、雄鷹展翅兩個動作就好像我們在坡上種苞谷、撒豆子的樣子。撒了種,怕雀子吃,當然要趕雀,雀子怕老鷹,我們就在土里插上筍殼葉的棍子。山上風多,筍殼葉被吹得飄來飄去的,好像老鷹飛來飛去的,就可以嚇跑雀子。這樣一來祖先們就跳出了雄鷹展翅的動作?!盵22]這類農(nóng)事舞主要有“挖土”、“砍火畬”、“種包谷”、“踩田”、“撒種”、“插秧”、“割谷”、“打谷子”、“挽麻團”、“紡棉花”和“織布”等。擺手舞除了大量反映全年生產(chǎn)過程和農(nóng)事外,還有大量反映日常生活的舞蹈,如打蚊子、抖狗蚤、梳頭發(fā)、喝豆?jié){、趕水牛、打架和團雞等。這些舞蹈動作都包含著濃郁的鄉(xiāng)土生活氣息,展現(xiàn)了土家族人開朗、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可見擺手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土家族歷史生活的縮影,是一幅表現(xiàn)土家族歷史的絢麗畫卷,生動地再現(xiàn)了土家族先民歷史生活的真實圖景。

(二)功能不同

巴渝舞與戰(zhàn)爭緊密聯(lián)系,主要作用是鼓舞士氣、增長斗志、提高戰(zhàn)斗力和威懾敵人。也有學者認為巴渝舞是一種祭祀性舞蹈[11]11。從目前有關(guān)巴渝舞的材料來看,巴渝舞的祭祀功能并不明顯,它主要是激勵士氣、恐嚇敵人和宣揚武功。

擺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緬懷祖先恩澤的延綿。大擺手以祭“八部大神”為主,表演人類起源、民族遷徙和抵御外患等內(nèi)容。小擺手以祭祀土司王為主,如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和各地土王等,這都是五代至宋朝時期土家族歷史上的真實人物。

祭祀主要在擺手堂舉行,各村寨都設有擺手堂。據(jù)《鄂西少數(shù)民族史料輯錄》一書記載:在來風縣河東地區(qū),就有擺手堂六個(即土地廟),其中舍米湖擺手堂較大,堂前有兩塊石碑,一塊建于道光二年,另一塊建于同治三年,上面記錄了當?shù)財[手的實況:每年新春佳節(jié),土家山寨熱鬧非凡,人們披紅戴綠,男女老少匯聚擺手堂,場內(nèi)松樹上張燈結(jié)彩,群眾圍繞松樹跳舞,鳴鑼擊鼓通宵達旦[23]。祭祀時,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nèi)有豬頭、豬尾等豐盛的祭品,由身穿法衣、頭戴法冠、手持法器的“梯瑪”主持擺手儀式。眾人在梯瑪?shù)膸ьI(lǐng)下,依序跪下,或念誦“經(jīng)文”,敘述土家族的歷史,祈求祖先的保佑;或齊唱神歌,歌詞委婉深沉,氣氛肅穆莊重。誦經(jīng)畢或歌畢,各排將各自的供品呈于神案,其上有“福祿壽喜”、“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等字樣。祭祀完畢后,禮炮三響,撼天動地,全場沸騰,人們開始跳起擺手舞。這種祭祀主要是表達對祖先的崇拜。擺手舞名“舍巴”,意為“敬神跳”,充分說明擺手舞與祭祀祖先有關(guān)。

擺手舞除了祭祀功能外,隨著它的演變與發(fā)展,還有娛樂和交際等功能。土家族長期生息在重巒疊障、溝壑縱橫的武陵山區(qū),居住極其分散,平時極少能見面,更無法交流思想,因此擺手舞成為土家人增進團結(jié)、維系感情的一條紐帶。人們在節(jié)日期間,穿戴上最美麗的服飾來到擺手堂前,當鑼鼓敲起之時,無論熟識與否,皆牽引而舞,一曲舞跳下來,勝過萬語千言。尤其是年輕男女,跳得更為歡快,每當擺手舞結(jié)束后,已婚男女和小孩都退出場外,未婚男女青年則且歌且舞尋找自己的意中人,互相傾吐愛情,人們在擺手坪上經(jīng)??梢月牭健霸碌绞逭龍F圓,甘草蜜糖一樣甜,稱心兄妹共枕眠,恩愛夫妻到百年”這樣情意綿綿的擺手歌[24]。這種因舞而成的盛會,也成了土家族人進行物產(chǎn)交流、獲得生活必需品的一種方式。擺手節(jié)期間,土家族人通過買賣或交換的方式來獲取鹽、鐵之類自己不能生產(chǎn)的日常生活用品,這既保障了土家族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有利于土家族與外界的交流。

(三)藝術(shù)特色不同

巴渝舞的主要功能是激勵士氣,舞蹈場面莊嚴肅穆,節(jié)奏高亢激越。出征時或戰(zhàn)場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出征戰(zhàn)斗,就有多少人歌舞。在陣前拼殺者,執(zhí)盾挺戈,大聲呼喝;后面伴奏者,則擊鼓頓足,以增威勢。它是巴人最原始野性的展現(xiàn),戰(zhàn)鼓雷鳴,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河流為之蕩波,這種磅礴的氣勢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文選》卷四載左思《蜀都賦》形容巴渝舞的風格:“若乃剛悍生其方,風謠尚其武。奮之則賨旅,翫之則渝舞。銳氣剽于中葉,蹻容世于樂府?!盵25]這正是巴渝舞演出時,其舞姿矯健剽悍的生動寫照。

與巴渝舞相比,擺手舞雖然舞姿粗獷豪放,但更為樸實健美,其基本特點是順拐、屈膝、顫動和下沉。順拐是擺手舞最主要的特征,即甩同邊手,要求手腳配合默契,動作一致,以身體的律動帶動手的甩動,手的擺動幅度一般不超過雙肩,擺動線條流暢、自然、大方;屈膝要求膝蓋向下稍稍彎曲,上身擺正,腳掌用力,顯得敦實、穩(wěn)鍵;顫動即腳部與雙臂略帶小幅度抖動,給人一種富有彈性和韌勁的感覺;下沉是指在伴奏重拍時身體有一種下挫的感覺,動作沉穩(wěn)而堅實。這些動作特點直接來源于土家族人背馱重物上高山下陡坡的勞動生活。在擺手舞動作中,膝蓋必須保持屈膝,顯得穩(wěn)重粗獷、健美有力。土家族人勞動生活的湘鄂渝黔山區(qū)溝壑縱橫、荊棘叢生、山道崎嶇、環(huán)境惡劣,行走時必須側(cè)身、順拐、下沉、顫動前進,這樣才能保持步子穩(wěn),既安全又能背很重的東西??梢?土家族人正是在勞動和行走的過程中,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而自然形成了順拐、顫動、下沉、屈膝等擺手舞的特點,無論是從動作的風格或是動作特點來看都十分古樸,真實地再現(xiàn)了土家族以農(nóng)耕為本的文化特征。

擺手舞節(jié)奏平穩(wěn),強弱分明,深沉雄渾,通過節(jié)奏的變化可以表現(xiàn)不同的舞蹈內(nèi)容。表現(xiàn)祭祀祖先的動作時,節(jié)奏疏緩而莊重,表達土家人對祖先無比敬仰的虔誠之情;表現(xiàn)農(nóng)事舞和漁獵舞時,節(jié)奏快慢有致;表現(xiàn)生活舞時,節(jié)奏輕松活潑。

擺手舞與巴渝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擺手舞尤其是大擺手舞正是在吸收巴渝舞的基礎(chǔ)上不斷向前發(fā)展的,但是巴渝舞并非擺手舞的源頭,擺手舞尤其是小擺手舞來源于勞動和社會實踐。二者在內(nèi)容和功能及藝術(shù)特色上存在眾多差異,就其關(guān)聯(lián)和差異而言,后者更為顯著。

[1] 段緒光.巴渝舞的源和流[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4).

[2] 彭武一.擺手舞與巴渝舞[J].民族論壇,1990(1).

[3] 李良品.論巴渝舞的起源與嬗變[J].江西社會科學,2003(9).

[4] 袁革.土家族擺手舞源考[J].社會科學家,2004(3).

[5] 陳廷亮,黃建新.擺手舞非巴渝舞論——土家族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系列研究之五[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

[6] 丁世忠.舞蹈中的祭禮——論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內(nèi)涵[J].宜賓學院學報,2006(4).

[7]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3 038-3 039.

[8] 常璩.華陽國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37.

[9] 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377.

[10] 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 李良品.巴渝歌舞的起源、發(fā)展與動因[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2(4).

[12]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735.

[13] 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與古代的巴人[M]∥潘光旦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411-598.

[14] 符為霜,劉沛.龍山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429.

[15] 周來賀.桑植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185.

[16] 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25.

[17]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2 314.

[18]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9] 周志家.土家族擺手舞的歷史及現(xiàn)狀調(diào)查[J].巴文化,2008(1).

[20] 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693.

[21] 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7:572.

[22] 彭振坤.來鳳縣舍米湖文化資源的調(diào)查報告[J].土家族研究,2004(4).

[23]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務委員會.鄂西少數(shù)民族史料輯錄[G].恩施: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務委員會,1986.

[24] 黃兆雪.擺手舞的社會功能及發(fā)展趨勢[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6).

[25] 蕭統(tǒng).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77.

猜你喜歡
巴人土家族
英勇善戰(zhàn)的巴人
土家族情歌
三峽地區(qū)土家族擺手舞藝術(shù)特征分析
———評《土家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
英勇善戰(zhàn)的巴人
土家族
巴人:一個不能忘卻的文化戰(zhàn)士
1950年代典型論的述學路徑研究
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
巴人及其文學論著對我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教材建設的影響
土家族“七”類藥物考辯
兴宁市| 那曲县| 东宁县| 彰武县| 大港区| 河北省| 夏邑县| 彩票| 白朗县| 桐庐县| 宾川县| 德惠市| 夏邑县| 淅川县| 巴塘县| 永嘉县| 治县。| 施甸县| 巴中市| 双桥区| 宜良县| 新营市| 西乡县| 怀来县| 西贡区| 元谋县| 兖州市| 钟祥市| 阿鲁科尔沁旗| 兰西县| 景宁| 泸水县| 方城县| 马边| 岑溪市| 南通市| 昭觉县| 开远市| 陕西省| 永靖县| 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