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平 趙語華 李文靜 唐秀麗 李建紅
(河北省遷安市沙河驛中心醫(yī)院消化內科,河北 遷安 064401)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在農村發(fā)病率高,嚴重影響著廣大農民的健康和勞動生產(chǎn)力。2008-03—2010-08,我們采用疏肝健胃方治療肝胃不和型CAG 48例,并與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療48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96例均為河北省遷安市中醫(yī)醫(yī)院脾胃病科患者,門診56例,住院40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36.6~71.3歲,平均(48.3±3.2)歲;病程 2 ~16 年,平均(11.7 ±1.7)年;伴胃黏膜腸上皮化生(IM)38例,異型增生(Dys)6例;幽門螺桿菌(Hp)陽性46例;腺體萎縮分度[1]:輕度16例,中度24例,重度8例。對照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齡35.1~69.8歲,平均(47.9±3.2)歲;病程 2~14 年,平均(10.2±2.9)年;伴 IM 36例,Dys 6例;Hp陽性 24 例;腺體萎縮分度:輕度19例,中度23例,重度6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依據(jù)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及中醫(yī)辨證分型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確診。辨證為肝胃不和型,證見胃脘脹滿或脹痛,脅肋脹痛,噯氣,泛酸,胸悶,食少,大便不暢,舌質淡,苔薄白,脈弦。
1.2.2 排除標準 合并消化性潰瘍、重度Dys或病理診斷疑有惡變者;合并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準備妊娠婦女,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和對多種藥物過敏者[1]。
1.3 治療方法 2組均予西醫(yī)三聯(lián)療法[阿莫西林膠囊(悅康藥業(yè)集團北京凱悅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396)0.25 g,替硝唑片(安徽永生堂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43898)0.5 g,均每日2次;枸櫞酸鉍鉀膠囊(麗珠得樂,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20098)0.3 g,每日3次,口服 1周]根除 Hp,并進行補液、調節(jié)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基礎治療。
1.3.1 治療組 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疏肝健胃方。藥物組成:香櫞12 g,佛手12 g,紫蘇梗、百合、烏藥、半夏、茯苓、白術、當歸各10 g,桂枝6 g,高良姜6 g,白芍藥30 g,黨參15 g,甘草 6 g。水煎取汁 300 mL,分早、中、晚 3次服。
1.3.2 對照組 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多潘立酮片(馬丁啉,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33213)10 mg,每日3次口服。
1.3.3 療程 2組均4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分會“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2]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擬定。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內鏡下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或病變范圍明顯縮小,病理證實腺體萎縮、IM、Dys消失或減輕2級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減輕,內鏡下病變有所減輕,病理證實炎癥減輕,腺體萎縮、IM、Dys減輕1級以上;無效:癥狀無改善,達不到有效標準或惡化。
治療組48例,顯效24例,有效2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1.7%。治療組48例,顯效10例,有效26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5.0%。2組總有效率經(jīng)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CAG是一種局限性或廣泛性的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數(shù)量減少,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分泌功能低下的疾病,其病理變化過程為炎性細胞浸潤從胃黏膜表層向深層累及腺區(qū),進而腺體被破壞而萎縮消失,繼而胃腺細胞發(fā)生IM或Dys?,F(xiàn)代醫(yī)學認為,CAG發(fā)病與生物因素、免疫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及其他因素如胃黏膜營養(yǎng)因子缺乏等有關,其中Hp感染是主要病因[3]。目前西醫(yī)常采用三聯(lián)療法,根除Hp以改變內環(huán)境,減少CAG的發(fā)生幾率,但根治和逆轉Hp仍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
CAG屬中醫(yī)學胃脘痛、胃痞等范疇,病位在胃,與肝、脾密切相關。思慮焦灼,情志不舒,郁而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肝胃不和,陽虛氣滯為其基本病因病機。治宜疏肝理氣,溫陽健胃。疏肝健胃方方中香櫞疏肝解郁,理氣寬中,佛手理氣消脹,疏肝健脾,紫蘇梗理氣寬中止痛,三藥合用增強行氣消脹、寬中解郁、理氣和胃止痛之功;百合清心除煩解郁;烏藥行氣散寒止痛;黨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和胃;桂枝、高良姜溫健中陽,補中益氣;半夏化痰散結,降逆和胃;白芍藥、甘草養(yǎng)陰柔肝,緩急止痛;當歸養(yǎng)血活血,合白芍藥和胃柔肝止痛。諸藥合用,氣血雙調,補滲相輔,寒溫同用,共奏疏肝理氣、溫運脾陽、健胃和中、行氣止痛之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高良姜、百合和烏藥可通過提高胃黏膜表皮生長因子(EGF)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水平,對抗胃潰瘍[4]。半夏對應激性潰瘍有抑制作用[5]。白芍藥具有抗炎、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能[5]。當歸水煎液能顯著抑制多種致炎劑引起的急、慢性炎癥和疼痛,當歸多糖能明顯促進機體免疫功能[5]。甘草可抑制胃酸分泌,促進潰瘍愈合[5]。
本研究通過在三聯(lián)療法根除Hp的基礎予疏肝健胃方,可有效改善CAG的臨床癥狀,防止其惡變,療效確切,價格低廉,值得臨床推廣。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5-129.
[2]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04,16(4):245-247.
[3]許忠康,梁顯鋒,農勝利.六君子湯配合西醫(yī)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66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0,32(6):859-860.
[4]單海麗,傅旭春,白海波,等.姜百片對大鼠醋酸損傷胃潰瘍模型的干預作用[J].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2010,27(6):479-482.
[5]馬清鈞,王淑玲.常用中藥現(xiàn)代研究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5:433,637,625,57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