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聚乳酸(PLA)合成與改性的研究進展

2011-04-10 10:50范兆乾
河南化工 2011年15期
關鍵詞:開環(huán)聚乳酸親水性

范兆乾

(青島科技大學 化工學院 ,山東 青島 266042)

目前,全世界塑料年產量已經超過2億t,相應的,塑料廢棄物也逐年增加,嚴重污染環(huán)境,減少廢塑料污染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在自然界無論生物體內外都可以自然降解,不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就是一種可生物降解材料。PLA有三種立體化學存在形式,聚L-乳酸(PLLA)、聚D-乳酸(PDLA)和聚DL-乳酸(PDLLA)。不同于一般石化產品,生產PLA的原料主要為玉米等天然原料,這樣不僅降低了對石油資源的依賴,也間接降低了原油煉油等過程中氮氧化物及硫氧化物等污染氣體的排放。另外,PLA及其各項終端產品,可在堆肥條件下自然分解成為CO2及水,降低了CO2排放量及固體廢棄物量,所以對環(huán)境的污染很小。聚乳酸作為目前產業(yè)化最成熟、產量最大、應用最廣泛、價格最低的生物基塑料,是未來最有希望撼動石油基塑料傳統(tǒng)地位的降解材料,將成為生物基塑料的主力軍。

1 PLA市場

PLA高分子聚酯環(huán)保塑料,近幾年在歐、美、日等發(fā)達國家發(fā)展迅速。由于PLA生產成本較高,其目前應用范圍僅限于醫(yī)用人體功能性材料和紡織纖維材料以及少量應用于環(huán)境保護材料、包裝及農用棚膜材料等方面。歐、美、日等發(fā)達國家,在1998~2003年內其實際PLA消費量的增長略低于國內總值GDP的增長,北美為4.6%、歐洲為4.8%、日本為5.2%,這是各發(fā)達國家政府重視環(huán)境保護的結果。

世界聚乳酸生產能力為20萬~25萬t/a。美國Nature Works公司在美國建成14萬t/a聚乳酸生物降解塑料裝置,約占世界總產能的40%。帝人公司與美國Nature Works公司合資于2009年在亞洲建立萬噸級的PLA生產線。此外,巴斯夫正在新建一條6萬t/a的工廠,2010年產能達7.5萬t。荷蘭普拉克公司也準備在亞洲泰國建立萬噸級的生產線。在國內,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采用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技術建成的5 000t/a聚乳酸生產線,于2007年7月投產,是目前國內惟一實現(xiàn)了規(guī)?;蜕虡I(yè)化的PLA項目,并且,此公司目前正計劃建設萬噸級裝置。除海正外,在建的還有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和江蘇幾鼎集團的千噸級等其他生產線。易生光華、南通九鼎、長江化纖等公司已經進入PLA中試生產階段。

據普拉克大中華區(qū)總經理甄光明博士介紹,聚乳酸相比其他生物材料具有明顯的成本優(yōu)勢。據了解,目前PLA售價約為2萬元/t,比巴斯夫脂肪族—芳族共聚酯產品Ecoflex和PHA等其他生物塑料便宜一半以上。據甄光明估計,到2020年,全球PLA市場規(guī)??赡軐⑦_到上千萬噸,我國可能達到300萬~500萬t。PLA在生物基材料中將繼續(xù)保持領先位置。

2 聚乳酸的合成

目前合成聚乳酸的方法主要有直接縮聚(PC)法、開環(huán)聚合(ROP)法。

2.1 直接縮聚法

直接縮聚法也叫一步聚合法,就是把乳酸單體直接縮合。其原理是在脫水劑的存在下,乳酸分子中的羧基和羥基受熱脫水,直接縮聚成低聚物,然后加入催化劑,繼續(xù)升溫,低聚物就會合成高相對分子質量的聚乳酸。它主要有溶液縮聚法、熔融縮聚(本體聚合)法、熔融固相縮聚法和反應擠出聚合法等。

直接縮聚法的主要特點是操作簡單,成本低;但反應條件要求高,反應時間長,副產物水難以及時排除,產物相對分子質量低,分布寬,重現(xiàn)性能差。直接聚合之所以難以得到較高相對分子質量的產物,是因為反應過程中有很多影響因素[1],因此研究這些因素意義重大。另外,可以采用擴鏈劑進行低摩爾質量聚乳酸的偶聯(lián),得到高摩爾質量的聚乳酸。如果采用三官能團以上的擴聯(lián)劑,還可以得到適度交聯(lián)的聚乳酸。但是,該種類聚乳酸與純線性聚L-乳酸的力學性能和熱學性能有很大不同[2]。

2.2 開環(huán)聚合法

開環(huán)聚合法也叫兩步法,是先將乳酸脫水縮合成丙交酯,然后催化丙交酯開環(huán)聚合成聚乳酸。此方法可以得到高相對分子質量的聚乳酸,是目前工業(yè)化生產最主要的工藝路線。但這種方法路線冗長、成本高,難與傳統(tǒng)塑料制品競爭,限制了聚乳酸的工業(yè)化生產,影響了聚乳酸及其衍生物產品的推廣應用。研究發(fā)現(xiàn),催化劑的用量、種類對丙交酯的產率有很大影響,合適的用量和種類可以降低成本。常用的是錫鹽類催化劑(如辛酸亞錫、氯化亞錫、烷氧基錫等)。研究證明使用復合催化劑能有效提高丙交酯的產率,獲得高相對分子質量的PLA。另外,微波輻射技術在開環(huán)聚合反應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具有操作方便、反應時間短、產物結晶度高和產率高等優(yōu)點[3]。

3 PLA改性

PLA無毒,與人體相容性好,在體內可完全降解,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醫(yī)用高分子材料,近年來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需要,又開始將其作為通用塑料替代產品,但由于聚乳酸材料本身的缺陷,如性能脆、抗沖擊性差以及熱不穩(wěn)定,缺乏柔性和彈性,極易彎曲變形;另外聚乳酸的化學結構缺乏反應性官能團,也不具有親水性,降解速度需要控制等。使人們迫切需要對其進行改性以滿足以上不同的使用要求。目前主要是通過對聚乳酸進行共混和復合、增塑、共聚等改性方法來改進聚乳酸的力學性能,改善其親水性,并使其降解性能不受影響。從而能更好地滿足生物醫(yī)用以及環(huán)保應用的要求[4]。

3.1 共混和復合

為了提高質量和降低成本,常在PLA聚合時摻入其它單體,或者在PLA中摻入其它聚合物。聚乳酸—羥乙酸是一種通過FDA認證應用于臨床的共聚物。VIRYL(Ethicon Inc.公司)中乳酸與羥乙酸的比例為2∶23,這種共聚物的主要應用時控制藥物釋放。

PLA中也經常引入淀粉以提高其生物降解性質并降低成本。PLA-淀粉混合物中的淀粉是決定混合物的一個關鍵參數(shù),如混合物的機械張力和延展性隨著淀粉含量的增大而減小。淀粉是親水性的聚合物,對水敏感,而PLA是疏水的,對水不敏感,故混合物的吸水性隨著淀粉濃度增大而增大。然而,PLA-淀粉復合物的脆性是影響了PLA許多性能的發(fā)揮,若要減少這個限制的影響,可利用一定數(shù)量的低分子增塑劑。

PLA的高結晶性干擾了其控制性降解,并降低了其與軟組織的兼容性,也妨礙了可生物降解軟塑料功能的發(fā)揮。有許多方法可解決這些問題,例如,與對映體復合成立體共聚物、與其他聚醚發(fā)生共聚作用、摻和其他的聚合物均能改變結晶度從而控制降解率[5]。向PLA中摻入聚羥基丁酸酯(PHB)[6],不僅改善了PLA的熱穩(wěn)定性、機械性能,更提高了PLA的生物降解速率。

PLA可以與其它PLA異構體,也可以與其它各種聚合物形成復合物,例如聚乙烯氧化物、聚乙酸乙烯、聚乙二醇。在保留應用價值的基礎上,以PLA為母體通過生物復合而摻入天然纖維。與PLA相比,小黃麻纖維-PLA復合材料在最大壓力時,其延伸性的只是輕微減小,而其拉伸強度和拉伸系數(shù)則是很大程度的增大。

在聚乳酸的增強改性研究中,目前主要采用玻璃纖維增強、天然纖維增強、納米復合及填充增強等技術來改性聚乳酸以提高聚乳酸材料的力學性能[7]。同時,國內外也有很多將聚乳酸和其他材料(各種纖維[8-11]、羥磷灰石等)一起制成復合增強材料的報道。磷酸鈣的陶瓷制品,如羥基磷灰石或β-磷酸三鈣,在生物組織中顯示了良好的相容性和安全性,故作為骨骼修復的生物材料應用于臨床[12]。Kiyoshi Okada等(2007)通過表面負荷的方法制成CaSiO3/PLA復合物,此方法既可降低陶瓷粉末的混合比率,又保持了生物特性[13]。

3.2 增塑

聚乳酸是硬性材料,彈性模量很高,2~3GPa,非常脆。如果把PLA應用于韌性要求高的場合,必須對PLA進行增韌,增塑改性。聚乳酸改性的時候都要添加增塑劑,常見的有三乙酸甘油酯、檸檬酸三丁酯、聚乙二醇(PEG)、葡萄糖酸酯、甘油和乳酸低聚物等。增塑劑的添加不僅可降低PLA復合材料的玻璃化轉變溫度,還能增加材料的柔順性和伸長率。但是增塑劑要適當,對于不同復合材料,增塑劑的作用效果不同。Martin等研究了PEG、葡萄糖酸酯、甘油和乳酸低聚物增塑PLA/淀粉復合材料的效果,發(fā)現(xiàn)甘油幾乎無任何效果,而PEG和乳酸低聚物除了降低Tg,還降低了彈性模量[14]。因此選用增塑劑時選用最多的是PEG。另外將干燥后的高摩爾質量PLA在紫外光下照射2min后,添加增塑劑混勻注射成樣,該材料彈性高,透明度好,斷裂伸長率高達412%[15]。紫外/臭氧處理PLA,可提高其表面吸水性[16]。

3.3 共聚

聚L-乳酸-L-乳酸/檸檬酸共聚—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LLA-PLCA-PEG)是通過縮聚反應合成的,其支架的增大和降解、形態(tài)和機械強度等性質均有研究[17]。PLLA-PLCA-PEG共聚物的機械彈性隨著骨架的增大而增大。研究表明,PLLAPLCA-PEG共聚物對PLLA支架的改善增大了其在組織工程學中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乳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穩(wěn)定的副產品β-硬石膏(AⅡ),是一種典型的脫水石膏,能夠熔融摻雜到可生物降解的PLA中形成經濟節(jié)約型復合物,并且具有高的延展性和熱穩(wěn)定性[18]。

Ohya等(1998)提出了一種完成接枝聚合作用的方法,即用三甲基硅烷基(TMS)保護基團保護多糖類后把PLA接到多糖上[19],這樣能夠合成具有不同長度和數(shù)目多糖鏈的PLA-接枝糖類。與PLA相比,這些接枝共聚物有更低的玻璃態(tài)轉化溫度(Tg)[20]、熔融溫度、結晶度和更高的黏度系數(shù)。邵瓊芳等(2002)以偶聯(lián)法合成了環(huán)糊精(CD)接枝PLA共聚物CD-g-PLA,即先合成PLA支鏈,再將PLA末端羥基轉變?yōu)楦叻磻钚缘孽B然?,然后通過酰氯基與CD上羥基反應,將PLA支鏈偶聯(lián)到CD上,得到CD-g-PLA共聚物。與PLA均聚物相比,接枝共聚物的親水性有了明顯的改善,CD-g-PLA提供了一種新型完全可生物降解的緩釋藥物載體[21]。

聚乳酸與聚乙二醇的嵌段共聚物是最簡單的低聚醚大分子,具有優(yōu)良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以及良好的親水性和柔軟性。目前,將PEG引入PLA鏈得到聚乳酸—聚乙二醇(PLEG)的研究國內外都很活躍,但主要通過丙交酯與環(huán)氧乙烷或PEG開環(huán)共聚合的二步法合成。朱康杰等以辛酸亞錫為催化劑,通過開環(huán)聚合合成了PLA-PEG-PLA的三嵌段共聚物。這類嵌段共聚物具有親水的PEG鏈段和疏水的PLA鏈段,通過改變共聚物組成,可大幅度調節(jié)材料的親疏水性能和降解融蝕速率。葛建華等將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聚乳酸與具有親水性鏈段的聚乙二醇共聚制得嵌段共聚物,在一定反應條件下,使材料的接觸角由46°降為10°~23°。顯著改善了聚乳酸材料的親水性。但是所用聚乳酸通常由丙交酯開環(huán)聚合,其本身價格很高,故導致PLEG的合成成本高昂。因此,對直接熔融聚合法合成的PLA進行共聚改性,制備各種聚乳酸類生物降解材料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劉萬強等用擴鏈反應制備聚乳酸-CO-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多嵌段共聚物,使聚乳酸均聚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實驗用乳酸直接熔融縮聚合成聚乳酸均聚物(PLA),再與PEG共聚形成嵌段共聚物,提高了PLA的相對分子質量并且改善了其柔韌性和親水性22-23。

4 結論

目前,全世界包裝領域都在積極倡導和推廣綠色包裝材料的使用。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2010年包裝用塑料的產量已超過700萬t,2015年超過900萬t,約占全國包裝總產量的13%以上。若將其中50%采用可降解塑料代替,其需求量都很驚人。我國又是世界產糧大國,制備PLA的原料(如玉米、小麥、木芋等)豐富,因此,我國的PLA市場潛力巨大。所以,我國應加大PLA的研究力度,開拓PLA市場,以便在以后的生物可降解材料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

[1]陳連喜,戴 翀,王 鈞.一步法合成聚乳酸的研究[J].化學與生物工程,2005,(7):17-18.

[2]趙 丹,馮輝霞,陳娜麗,等.聚乳酸的合成工藝及應用研究進展[J].應用化工,2009,38(1):128-130.

[3]張 健,楊善彬,韓德富.直接縮聚法合成聚乳酸工藝中三種錫類催化劑對比研究[J].化學與生物工程,2010,27(1):30-32.

[4]周海鷗,史鐵鈞,王華林,等.聚乳酸改性的研究進展和方向[J].化工科技市場,2004,(1):13-17.

[5]Auras R,Harte B,Selke S.An overview of polylactides as packaging materials[J].Macromol Bioscience,2004,4(9):835-864.

[6]Min Zhang,Noreen L,Thomas.Blending polylactic acid with polyhydroxybutyrate:the effect on thermal,mechanical,and biodegradation properties[J].Advances in Polymer Technology,2011,30(2):67-79.

[7]馮 剛,裘秀利.聚乳酸的改性與成型加工研究進展[J].塑料工業(yè),2010,38(7):1-4.

[8]馮顏洪,沈寒知,瞿金平,等.PLA/蔗渣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的研究[J].塑料工業(yè),2010,38(1):25-28.

[9]賈承德,玄秀蘭,高瑞林.碳纖維織物增強聚乳酸復合材料用于預防和治療關節(jié)的僵直和強直[J].新型碳材料,1997,12(2):38-42.

[10]Sang Gyu Ji,Donghwan Cho,et al.Electron beam effect on the tensile properties andtopology of jute fibers and the interfacial strength of Jute-PLA green composites[J].Macromolecular Research,2010,18(9):919-922.

[11]Lisman Suryanegara,Nakagaito Antonio Norio,Yano Hiroyuki.Therm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icrofibrillated cellulose-reinforced partially crystallized PLA composites[J].Cellulose,2010,(17):771-778.

[12]Kasuga T,F(xiàn)ujikawa H,et al.Preparation of polylactic acid composites containingβ-Ca(PO3)2bers[J].Mater Res,1999,14:418-424.

[13]Okada K,Hasegawa F,Hasegawa F,et al.Bioactivity of CaSiO3/poly-lactic acid(PLA)composites prepared by various surface loading methods of CaSiO3powder[J].Mater Sci:Mater Med,2007,18:899-907.

[14]Martin O,Averous L.Poly(lacticacid):plastici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biodegradable multiphase systems[J].Polymer,2001,42:6209-6219.

[15]Madhavan Nampoothiri K,Nair N R,John R P.An overview of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olylactide(PLA)research[J].Bioresource Technol,2010,101:8493-8501.

[16]Gwang-Hoe Koo,Jinho Jang.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oly(Lactic Acid)by UV/Ozone irradiation[J].Fibers and Polymers,2008,9(6):674-678.

[17]Wang Y,Li Y,Pei X,et al.Genome-shuting improved acid tolerance and L-lactic acid volumetric productivity in Lactobacillus rhamnosus[J].Biotechnol,2007,129:510-515.

[18] Murariu M,Amalia Da,Miroslaw P,et al.Polylactide(PLA)-CaSO4composites toughened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and polymeric ester-like plasticizers and related performances[J].Eur Polymer,2008,44:3842-3852.

[19]Ohya Y,Maruhashi S,et al.Preparation of poly (lactic acid)- grafted amylose through the trimethylsilyl protection method and its biodegradation[J].Macromol Chem Phys,1998,199:2017-2022.

[20]Nugraha Edhi Suyatmam,Alain Copinet,et al.Different PLA grafting techniques on chitosan[J].Journal of Polymers and the Environment,Springerlink,Online First,2010(14):12-14.

[21]邵瓊芳,董 明,胡利華.環(huán)糊精接枝聚乳酸的初步研究[J].江西科學,2002,(4):213-215.

[22]Tsutomu I,Miho T,Haruka S,et al.Accelerated blood clearance phenomenon upon repeated injection of PEG-modified PLA-nanoparticles[J].Pharmaceutical Research,2009,26(10):2270-2279.

[23]樊國棟,楊海燕.聚乙二醇對聚乳酸的共聚改性研究[J].塑料,2009,38(1):51-53.

猜你喜歡
開環(huán)聚乳酸親水性
十氫萘選擇性開環(huán)反應的研究進展
雙負載抗生素親水性聚氨酯泡沫的制備與表征
空氣中納秒脈沖均勻DBD增加聚合物的表面親水性
一種溫和環(huán)醚開環(huán)成雙酯的新方法
聚乳酸的阻燃改性研究進展
可生物降解聚乳酸發(fā)泡材料研究進展
基于開環(huán)補償?shù)娘w機偏航角控制系統(tǒng)設計及仿真
聚乳酸/植物纖維全生物降解復合材料的研究進展
聚乳酸擴鏈改性及其擠出發(fā)泡的研究
水刺型空氣加濕器濾材的親水性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