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昭奎/文
日本大地震的政治、經濟影響分析
■ 馮昭奎/文
2011 年3 月11 日, 日本東北和關東地區(qū)發(fā)生了里氏9.0 級的強烈地震,地震合并海嘯,造成災區(qū)哀鴻遍野,滿目瘡痍,地震海嘯又引發(fā)了核危機,導致氫氣爆炸和核泄漏,對周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據日本共同社消息,截至當地時間3 月29 日上午10 時,強震及其引發(fā)的海嘯已確認造成11063 人遇難,17258 人失蹤。有分析認為,此次地震給日本帶來的經濟損失或許超過1000 億美元,而后續(xù)的負面影響還難以評估。3 月29 日,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這是日本自二戰(zhàn)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正當菅直人內閣的支持率不斷下降,在2011年2月創(chuàng)下了16.2%的低點,其執(zhí)政地位岌岌可危的時候,3月11日日本發(fā)生了大地震。面對此次地震,民主黨菅直人內閣總的來說行動迅速,對應穩(wěn)妥,可圈可點,特別是官房長官枝野幸男一直堅守崗位,每天大約舉行五次記者會,105小時不睡覺,親自說明目前的救災狀況,得到不少日本網民支持。但是,日本的有關官僚機構墨守成規(guī),對國內外的救災團體要求參加救災行動的“許可證”,對海外捐助的藥物要求獲得相關單位的“批準”,甚至對一些震區(qū)的物流公司運送援助物資的批準時間也太長,缺乏“特事特辦”的靈活性。其結果,一方面是災區(qū)缺乏食物、汽油和藥品等必需品,另一方面是成箱的救援物資(有些是在地震發(fā)生幾小時后就送來了)一直躺在東京的倉庫里,眾多的志愿者和救災團體因為無法得到日本政府的許可證而難以全力投入抗震救災。
從菅直人內閣的角度看,對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也有應對不當之處。特別是作為內閣府的審議會之一、統(tǒng)轄日本核能安全的總負責人、日本“原子力安全委員會”委員長班目春樹在發(fā)生核泄漏問題以來十幾天居然沒有舉行過一次記者招待會,直接出面向國民發(fā)表有專業(yè)依據的意見(有媒體譏諷這位日本核能安全權威“去向不明”),從而導致人們懷疑日本政府對核電站安全危機的形勢評估是否以高度專門知識作為依據。
不過,福島核電站隱瞞事故問題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經發(fā)生過,如果要徹底追究責任,當時作為執(zhí)政黨的自民黨也難辭其咎。此外,菅直人內閣婉拒了一些外國的救援申請,甚至對作為“親密盟友”、這次求援的最主要對象美國的部分救援行動也不接受,成為菅直人內閣在這次抗震救災中的敗筆。
總的來說,日本政府對這次空前災難的應對還是不錯的。日本富士電視臺在地震發(fā)生六天后對東京及周邊七縣進行的民調結果顯示,菅直人內閣的支持率回升到35.6%,雖然還遠遠比不上該內閣在2010年9月創(chuàng)下的63.2%的記錄,但至少可以使岌岌可危的菅直人內閣“茍延殘喘”了。日本老百姓支持菅內閣,一方面反映了日本老百姓對菅直人內閣在震災后的基本良好表現給予一定的評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日本老百姓以抗震救災的大局為重,認為在大災大難之前不宜輕易更換政權,只要這個政權還是努力領導抗震救災的,而且大多數民眾能夠理解災后重建需要巨額資金,支持取消兒童補貼和高速公路免收費制度,將這兩項財源用于重建,但是,這次震災能否成為政府敢于提高目前仍然只有5%的消費稅率的契機,將是對日本國民的一個重要考驗,因為對于日本已經難以為繼的財政困境,多提高一些消費稅率恐怕是不二選擇。
至于民主黨、自民黨等不同政黨之間,及民主黨內部不同派系之間,在地震發(fā)生后都自覺地進入了“政治休戰(zhàn)”,出現了“大難當前,讓政治走開”、舉國一致抗震救災的局面。但是,當菅直人要求有豐富執(zhí)政經驗的自民黨政治家參加“救國內閣”的時候,卻遭到自民黨的拒絕,自民黨的考慮是,如果自民黨人進入內閣,當災后人們對政府有哪些應對失誤進行問責的時候,自民黨也會落得個“陪綁”下場,同時也失去了站在問責方進行“秋后算賬”的主動地位。這反映了“大災過后,政治還會回來”,日本政局持續(xù)動蕩的局面或可能故態(tài)復萌。那么,“政治休戰(zhàn)”持續(xù)到何時,“政治復戰(zhàn)”開始于何時,還要看核泄露危機在什么時候得到控制。
2011年3月30日,東京股市日經股指收于地震以來最高值。
對于剛剛顯現復蘇跡象的日本經濟而言,這次災難無異于當頭一棒,致使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短期內會大幅縮水,而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經濟縮水,勢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速。據債券評級機構穆迪的分析報告稱,日本大地震及其后續(xù)影響完全可能將日本經濟拖入衰退。也有專家分析預測,災害可能使日本2011年出現零增長,如果從核泄露危機對日本旅游業(yè)的打擊來看,長期的損失將可能超過目前的預測。
在日本國內,災區(qū)物資運輸不暢的問題將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得到解決。而更大的問題是電力供給。核電站事故對電力供應的嚴重制約也將可能延續(xù)較長時間。東京電力公司和東北電力公司由于受到嚴重損害,不可能在短期間內得到恢復,火力發(fā)電和水力發(fā)電或可能在幾個月內復舊,但是占日本電力供應約三分之一的核電前途堪憂。福島第一核電站很可能被廢棄,福島第二核電站以及位于災區(qū)的其他核電站能否恢復運行,將可能在國民之間引起激烈的爭論,為了平息國民中間的反對聲浪和完善各方面的條件,將可能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讓這些位于災區(qū)的核電站重新開始運行。至于災區(qū)以外的核電站,對部分已經陳舊的反應堆要求其停止運行、加強嚴格檢查甚至廢棄的意見會越來越多。
由于上述情況,日本將可能面臨長期性的電力供應不足問題,從而對國民的日常生活,產業(yè)的生產活動、物流運輸等等造成很大影響。
對核泄漏導致的放射性物質擴散的善后處理或將需要5—10年甚至更長時間,因為要對受到放射性物質污染的各個城市進行全面的除污處理,對含有放射能微粒子的塵土需要用除塵器吸走或以高壓水流沖掉,對放射性物質滲透較深的場所或者用沙子進行研磨、或者使用酸液溶解,而且,對沾染放射性的混凝土、瀝青、植物、土表層必須去除并廢棄。
抗震救災所需的巨額資金將使當今日本經濟最突出的問題——財政困境雪上加霜。根據日本財務省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據,截至2010年12月底,日本政府債務余額已高達919萬億日元,人均債務負擔已增至721萬日元;預計在2011年4月1日開始的財年中,政府債務還將增長5.8%,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997.7萬億日元,占GDP的比例達到23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則預測,日本公共債務相對于GDP的比例到2012年和2016年將分別達到232%和277%,日本將成為發(fā)達國家歷史上財政狀況最惡化的國家。在此背景下,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紛紛采取了對日本不利的評級舉動。然而,此次震后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與1995年神戶地震后相似的財政擴張政策,大幅增加舉債以應付額外的財政支出,從而對日本的財政狀況進一步產生負面影響。
除了財政債務惡化,日本制造業(yè)也遭遇很大打擊。此次震中附近的東海岸集中了大量鋼鐵、石化、汽車制造、核電工業(yè)等重點支柱產業(yè),同時還是電子制造業(yè)集中地,包括富士通、東芝、索尼等多家知名電子產品制造商,其多家品牌的工廠已經遭到地震海嘯重創(chuàng),巖手縣新日鐵公司的鋼鐵生產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汽車零部件的短缺導致日本汽車行業(yè)當時損失了至少12.5萬輛的產量。地震導致的NAND閃存芯片推遲交貨可能會在世界范圍引起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產品的生產計劃。有專家分析,此次地震很有可能造成全球產業(yè)鏈的嚴重斷裂。
但是,日本這次地震的重災區(qū)算不上是經濟核心地帶,所在區(qū)域GDP占全國的比重大約為6%至7%,汽車生產約占全國的10%,因此并沒有引起日本全面癱瘓。包括東京在內,大部分地區(qū)的經濟活動和居民生活依然基本照常,并不是日本全面地遭受了震災沖擊。而且日本擁有超過GDP一半以上的龐大海外資產,目前已經出現日元回流情況。
估計地震對GDP增長的影響會持續(xù)不到一年。因為GDP反映的只是每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部分(流量),不會把物質財產存量的損失計算在內,并且地震反而會促進旨在彌補物質財產損失的經濟活動。有專家估計這次大地震災后重建至少需要1800億美元,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成為GDP增長的巨大拉力。其次,大地震使日本政府不得不加大財政支出,而為了避免引起財政危機,日本政府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優(yōu)化財政系統(tǒng),盡力削減各種不必要的開支。特別是國民可能會支持政府提高消費稅率,這次震災或可成為政府下決心采取這個可望有效改善財政狀況的增稅措施的契機。
歷史上,日本經歷過多次災難,但都迅速站了起來。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的實際GDP在下降后出現了超乎預料的迅速反彈,導致震災后的經濟增長與尚未發(fā)生震災時所做出的預測大致相同。這一次,由于強震合并海嘯,又引發(fā)了核泄漏問題,地震中道路交通網絡、電力設施和其他公共設施被毀壞的范圍更廣,對經濟產生的短期沖擊將大大超過阪神大地震,而且當前日本的財政狀況比阪神大地震時糟得多,政府債務總額對GDP之比相當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大約兩倍。 “多難興邦”,也許日本人能夠再次創(chuàng)造阪神大地震后迅速復興的奇跡,但是,鑒于日本已經進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紅利期早已成為歷史,因此當今的“復興”不可能重現戰(zhàn)后經濟復興和高速增長,也不大可能出現V形強勁復蘇,估計明后年日本GDP增長能緩慢恢復到2%左右。
這次日本特大地震,是人類的災難,是世界級的災難,災害無情人有情,救災不分國界。大地震發(fā)生以后,全世界超過50個國家向日本提出了救援申請。中國領導人向日本人民表示了慰問,對在地震、海嘯中死亡的受害者表示了哀悼,中國政府派出了救援隊并提供了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物資和燃料,中國大多數網民也向日本人民表示了慰問,很多網友還把自己友好善意的表示發(fā)到了日本駐華大使館網站上,引來日本駐華大使通過電視向中國人民表示感謝。
在日本,當災難來臨之際,一位叫佐藤充的日本人為了安排中國研修生撤退而被無情海浪吞噬;許多日本國民為災民無償提供食物、住宿,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大愛無疆的真諦。災害的影響雖然還在持續(xù)和擴大,但大多數日本國民沉著應對,沒有慌亂,各項救災工作正緊張有序地進行。重災區(qū)的中國災民也得到了與日本人同樣的救助。這種良好的社會秩序和一視同仁的品格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眾所周知,如何改善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已成為改善中日兩國關系的關鍵。而這次災難為兩國人民相互認識對方提供了一個敞亮的窗口,面對災難,中日兩國政府和人民相互支援,相互慰問,共同哀悼死難者,體現了超越國家、民族的人道主義精神,也顯示出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和寬廣胸懷,增進了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心靈溝通,使中日兩國人民在自然災害面前拉近了心理距離。
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則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也是中國引入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來源國。近年來中國對日本的投資也在迅速增長,僅2010年一年就購買了194億日元的日本藍籌股,其中就包括了受到地震災害、股票價格下跌的一些公司。由于余震和海嘯威脅未消散,核電站爆炸和核泄漏事故仍在發(fā)酵,災情進展仍難以預計,導致全球金融市場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
2011年3月16日,中國國際救援隊在日本災區(qū)實施救援。
日本作為全球第三大能源消費國以及主要的糧食和金屬消費國,這次震災也必將在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場引發(fā)動蕩,并波及中國,因為中國36%的煤炭出口和21%的原油出口輸往日本,而44%的鋼鐵產品進口和27%的鋁產品進口來自日本。有分析機構預計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總損失(包括建筑、廠房等)將達到16萬億日元。災難之后,日本會立即啟動地震、海嘯之后的大規(guī)模重建工作,“一衣帶水”的中國必將成為向日本重建工作提供所需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重要來源,日本擁有一系列世界頂級的高精尖技術產業(yè),且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如潮,有的交貨期甚至排到了一年半以后。由此可見,哪怕是少數高技術產品的生產廠家受到震災影響,也會對全球一部分產業(yè)的供應鏈造成明顯影響,進而影響到世界經濟的增長,中國經濟也難免受到波及。因此,期待日本一些半導體、汽車零部件、數控機床部件、化工、高級鋼材等企業(yè)恢復正常生產,也是保證中國從日本進口重要電子器件及原材料、汽車零部件、機床部件、化工產品等高技術產品的需要。例如,全球最大的硅晶片廠商日本信越化學的一家重要工廠正位于本次核泄漏事故嚴重的福島縣,該工廠的硅晶片產量占全球產量22%,也是中國電子生產企業(yè)的重要原料提供者。世界各國的電子和汽車產業(yè)都期待受到災難影響的企業(yè)能夠盡快恢復正常生產以防跨國產業(yè)鏈的關鍵部位出現斷裂。
可以預計,中日經貿關系將可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深化。此次核泄漏事故及其引發(fā)對日本正在運行的50多座核電站的安全問題的擔憂,以及對未來日本(包括東京附近區(qū)域)可能再次發(fā)生大地震的擔憂,將可能對日本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工業(yè)生產力外移、人口減少等帶來雪上加霜的負面影響。日本將可能進一步回歸亞洲,將可能需要向包括中國在內的近鄰國家轉移一些不適于建在地震多發(fā)地區(qū)的生產據點,特別是中國大陸可望成為日本某些高技術企業(yè)轉移生產據點的一個重要方向。
此次核泄漏事故需要中、日等東亞國家就如何應對核安全問題加強合作,如何吸取日本大地震的教訓,應對核安全問題,成為中、日等東亞國家共同課題,因為相互鄰近的國家萬一發(fā)生核事故,不僅會影響本國也會影響鄰國,這是一個不分你我的共同安全問題。
這次日本大地震顯示出自然力的無比強大,警示人類要加強團結合作,共同應對毀壞人類共同家園的大災難??梢哉f這場災難也有教育作用,為世界各國,特別是在環(huán)境利益上命運相關、休戚與共的鄰近國家解決彼此之間的矛盾提供有益啟示。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中日關系史學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