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霞
(湖南科技學(xué)院,湖南 永州 425000)
從接受美學(xué)的觀點看霍譯《紅樓夢》
蔣海霞
(湖南科技學(xué)院,湖南 永州 425000)
本文從接受美學(xué)的角度,分析霍譯《紅樓夢》采用的以譯語讀者“期待視野”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在語言和文化調(diào)節(jié)中的體現(xiàn),并探討經(jīng)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紅樓夢》英譯的發(fā)展方向。
接受美學(xué);霍譯《紅樓夢》;語言文化調(diào)整
《紅樓夢》是一部集所有重要的中國文化之大成的百科全書,它是一部蘊涵重要的人生哲理和世界觀的小說。本文將嘗試從接受美學(xué)的角度對霍譯《紅樓夢》進行分析,發(fā)掘譯者翻譯理念中的“接受者”視角,并結(jié)合當今經(jīng)濟文化日益全球化的趨勢,探尋未來《紅樓夢》英譯的發(fā)展方向。
“接受美學(xué)”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誕生在德國,其理論基礎(chǔ)主要是現(xiàn)象學(xué)美學(xué)和闡述學(xué)美學(xué),主要代表人物有姚斯和伊瑟而。接受美學(xué)最大的特征即是將讀者作為其文學(xué)理論的中心,認為文學(xué)藝術(shù)一旦離開了讀者就沒有了意義,文學(xué)的目的就是為了讀者的,而且,讀者的接受并非消極、被動的,讀者不是作為被教育、被灌輸?shù)膶ο?,毫無保留的接受作家、作品當中所謂的形象和意義,而其“本身便是一種創(chuàng)造歷史的力量”,在接受過程中,往往表現(xiàn)出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因而在接受美學(xué)學(xué)者看來,任何一部作品,惟其被讀者閱讀,才獲得了它真正的生命。
在“接受美學(xué)”理論系統(tǒng)中,“期待視野”是個至關(guān)重要的術(shù)語。所謂“期待視野”,就是在文學(xué)接受活動中,讀者原先各種經(jīng)驗、素養(yǎng)、趣味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xué)作品的欣賞要求、水準和眼光,在具體閱讀中表現(xiàn)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這其實是一種“先行理解”。而這個先行理解會在理解活動中,幫助受眾喚起“熟知的來自較早文本的期待和規(guī)則的視界”,即是說當受眾在接受新的作品時,以前的經(jīng)驗和體會將被喚醒,這樣人們就會將過去的經(jīng)驗(一種視界)與現(xiàn)在的、眼前的新視界進行某種對比、比較,并且對舊有的視界和現(xiàn)在的視界都進行了重新的改造。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接受不僅僅是單純的收受,還是一種創(chuàng)造。
在翻譯的過程中,有兩個接受層面,即譯者對原作的理解和譯語讀者對譯作的理解。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作為原作的第一個接受者,腳踏兩國文化,心懷原作和譯文讀者,如何在理解和保存源語文化內(nèi)涵方面保持好尺度,任重而道遠。譯者讀者和原文讀者生活在不同的社會,受著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的熏陶,形成了不同的的民族特性,在解讀的過程中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期待視野”。這要求譯者深諳兩種語言在表達和文化的差異,在盡可能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礎(chǔ)上,對目的語讀者的“期待視野”進行合理預(yù)測,同時還應(yīng)該鼓勵“期待視野”的擴展,使原作在譯文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中得到豐富和發(fā)展。
(一)語言差異上的調(diào)整。漢語是表意文字,英語是表音文字,兩者在語音、形式和修辭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漢語作為一種高度意合化的語言,上下文之間的銜接主要憑借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漢民族重悟性,重整體抽象,重綜合”的特點,小說中常見的“流水句”的句式就是例證。這種句式的特點就是以“意”統(tǒng)“形”,把意義的完整作為目的,用一個語言板塊(句讀段) 按邏輯事理的流動、鋪排的句式來完成內(nèi)容表達的要求。而西方崇尚理性思維,語言邏輯縝密,以動詞為中心搭起S-V-O固定句型框架,并常用到連詞表達起承轉(zhuǎn)合關(guān)系。例如《紅樓夢》第三回寫黛玉拜別父親,有這樣的敘述:
雨村唯唯聽命,心中十分得意。如海遂打點禮物并餞行之事,雨村一一領(lǐng)了。那女學(xué)生原不忍離親而去,無奈他外祖母必欲往,且兼如海說:“父年已半百,再無續(xù)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yǎng),下無姊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減我內(nèi)顧之憂,如何不去?
霍克斯的譯文:Yu cun accepted the suggestion with eager deference.Everything, he thought to himself, was turning out very satisfactorily.Ru hai for his part set about preparing presents for his wife’s family and parting gifts for Yu cun,all of which Yu cun in due course took charge of.At first his little pupil could not be persuaded to part from her father;but her grandmother was insistent that she could go,and Ru hai added his own reasons.“I’m half a century old now,my dear,and I have no intention of taking a second wife ;so there will be no one here to act as a mother to you.It isn’t,either,as if you had sisters who could help to take care of you.You know how often you are poorly.And you are still very young.It would be a great weight off my mind to know that you had your Grandmother Jia and your uncle’s girls to fall back on.I really think you ought to go.”
和漢語相比,英語作為形合語言,更需要詞語上的銜接轉(zhuǎn)承來達到意義上的連貫?;糇g補充 Everything,he thought to himself,was turning out very satisfactorily,明雨村“心中十分得意”的原因。At first...but...and Ru hai added his own reasons一句層層推進,很好地保持了行文的連貫。林如海對黛玉說的話中增加my dear,語氣親切,連用 and,It isn’t, either,ou know,And陳述他的理由,最后自然得出I really think you ought to go的結(jié)論,感情傳遞準確。譯文語句通順,和連接詞的使用關(guān)系很大。這也是霍克斯在翻譯過程中結(jié)合英國讀者審美習(xí)慣,進行創(chuàng)造性解讀,然后經(jīng)過語言轉(zhuǎn)換得以成功“傳神”的范例。
(二)文化負載詞匯上的調(diào)整。中西方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反映到文字上,許多詞就負載了特定的文化含義。對待這種特定的文化詞匯,霍克斯做出了較好的處理。我們不妨看看他對書名《紅樓夢》的處理。
The Story of the Stone (霍克斯譯)
A Dream of Red Mansions(楊憲益、戴乃迭)
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原來書名的“紅”在霍克斯翻譯版本已經(jīng)銷聲匿跡了。為什么要有這種處理呢,仔細分析一下“紅”在英語文化中的內(nèi)涵,才覺作者用心良苦。“紅色”,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紅”是幸福、快樂的象征, 紅星(red stars) 和紅日(red sun) 蘊含著進步、向上和光明的寓意。在這一點上,中西方文化的內(nèi)涵具有較強的趨同性,那就是紅色象征喜慶、高興和幸福。然而,西方文化中“紅色”的“喜慶”、“幸?!钡脑⒁膺h沒有漢語里的“紅色”強烈,還象征著“暴力,危險和流血”。為了避免西方讀者產(chǎn)生誤解,霍克斯根據(jù)《紅樓夢》的原名《石頭記》譯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不僅如此,霍克斯對顏色的謹慎使他把“怡紅公子”譯成“green boy”(怡綠公子),而“怡紅院”則成了“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怡綠院) 。經(jīng)過這樣一番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確實喪失了原語一部分特有的文化信息,但不會給西方讀者造成理解障礙,從而基本上達到了交際的目的。
(三)價值取向上的調(diào)整。謙虛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體現(xiàn)在人際關(guān)系及稱謂上。漢語稱謂系統(tǒng)講究輩分、尊卑、內(nèi)外親疏,所以在漢語中有大量貶低自己的自謙詞:鄙人、拙荊、賤內(nèi)、拙見等,而對別人往往冠以大札、貴姓等等。相反,西方文化強調(diào)平等及個人的獨立性,親屬關(guān)系相對松散,親屬之間可以直呼其名,因而稱謂系統(tǒng)相形之下簡單、籠統(tǒng),所以,漢語文化中“長輩”、“平輩”、“小輩”、“晚輩”、“老前輩”在英語中沒有對應(yīng)的詞。上述富含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在《紅樓夢》中常有出現(xiàn)。于中西價值取向的不同,給翻譯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如《紅樓夢》第三回林如海稱其妻為“賤荊”。一方面是林如海的謙稱,一方面又反應(yīng)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等級觀念。而在在英語世界中,談到男子的配偶,最常用的是帶有平等觀念的wife(妻子),而沒有中國明清時期那樣等級分明的封號。鑒于歐美讀者這種“期待視野”,霍克斯將“賤荊”了“my poor wife”而非“my humble wife”,使譯文讀者避免了文化沖突帶來的困惑,在不太影響主旨的情況下傳達了原文的意思。
(四)物質(zhì)文化上的調(diào)整。由于各民族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每個時代的生活又各有其特點,因此與其相關(guān)的器物家什自然也成了相關(guān)文化的載體?!都t樓夢》中含有許多具有典型中國物質(zhì)文化特色東西,如“褡褳”、“簪子”、“梅花絡(luò)”和“轎子”等物體。對于這些中國古代特有的物質(zhì)名詞,如果統(tǒng)統(tǒng)直譯過去,只會讓譯語讀者摸不著頭腦,增添過多的信息負荷,為了留住神韻,譯者就必須根據(jù)譯語文化類似的概念加以轉(zhuǎn)換。如《紅樓夢》中有這樣兩句:
將道人肩上褡褳搶了過來背著
霍譯:But Shi yin merely snatched the satchel that hung from the other’s shoulder and slung it from his own.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霍譯:Mean hovels and abandoned halls
Where courtiers once paid daily calls.
“褡褳”是一種中間開口,兩端可裝貯錢物的長口袋,常搭在肩上,現(xiàn)在的人們已經(jīng)不再使用它了?!绑恕笔侵袊糯賳T上朝是所拿的狹長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子做成,上面可以記事。原詩是說:如今的空堂陋室,就是當年高官顯貴們擺著滿床笏板的豪屋大宅。“褡褳”和“笏”這一類中國古代的東西,顯然在英美文化中找不到,就是在當代中國文化中不再存在。為此,霍克斯將“褡褳”譯成了英美人更為熟悉的“小背包”(satchel);將“笏”意譯成“Where courtiers once paid daily calls”。這種用英語中相近的東西來替代或改變的說法,不僅傳達了原詩句的含義,也避免了單調(diào)煩瑣的解釋,使譯語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體驗同樣的審美效果。
當今社會是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一體化的社會。在文學(xué)翻譯領(lǐng)域,如何融入這個日趨全球化的潮流,吸取各族文化的精華,為我所學(xué),為我所用,成為每位譯者和譯文讀者關(guān)注的焦點。為此,譯者在能夠保證準確傳達原語文化信息且在接受者接受范圍之內(nèi)的情況下,可以大膽地朝譯語讀者進行文化移植,使其真正享受到全球化帶來的“異域文化大餐”?!敖邮苊缹W(xué)”作為以讀者為中心的理論思潮,它充分肯定了讀者在文學(xué)作品的解讀過程的主觀能動性?;艨怂乖诜g《紅樓夢》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歐美讀者的語言文化上的承受度,對原文作了一系列的歸化處理,旨在讓英語讀者能更好的理解原文。隨著中國的日漸強大,對外文化交流的日益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越來越多的外國讀者所了解,所喜愛,所推崇。如何將《紅樓夢》中更多“原汁原味”的富有中國特色的本土文化傳播到異域也成了眾多譯者關(guān)注的話題。在這方面,霍克斯做出了表率,但讀者需求是隨時代變換而相應(yīng)變化的。因此,《紅樓夢》譯者依然任重而道遠。
[1]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 [J].中國翻譯,2003(1) .
[2]李靜瀅.翻譯批評:宏觀與微觀的統(tǒng)一 [J].外語學(xué)刊,2001 (2) .
[3]劉紹銘.霍譯石頭記商榷,文字豈是東西 [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72.
[4]毛榮貴.翻譯美學(xué) [M].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2005.
[5]肖菲.淺談《紅樓夢》兩個英譯本對文化詞語的翻譯[J].華中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 ,2002年5月Vo l.41.
[6]朱立元.接受美學(xué)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朱志瑜.中國傳統(tǒng)翻譯思想:‘神化說’(前期) [J].中國翻譯,2001(2) .
Abstract:This paper will attempt to analyze the target reader’s orientation in Hawkes’translation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from the level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with the theory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C-E translation of Hou Lou Meng should be subject to some chang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Key words:Aesthetics of Reception;The Story of the Stone;language and culture adaptation
On Hawkes’Translation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From the Pesperctive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Jiang Hai-xia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Yongzhou Hunan 425000)
C122
A
1008—6772(2011)01—0102—03
2011-1-18
蔣海霞(1981-),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學(xué)院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部教師、碩士,研究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