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及其生態(tài)意趣

2016-03-15 14:50李存周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馬祖平常心禪宗

李存周

(嶺南師范學院 基礎教育學院,廣東 湛江 524037)

?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及其生態(tài)意趣

李存周

(嶺南師范學院 基礎教育學院,廣東 湛江 524037)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禪法理念追求心的自在無染,強調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起用。這一理念與“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構成理事相濟三位一體的禪法體系。同時“平常心是道”的禪理還包含著人與自然平等相處,有節(jié)制地利用自然生態(tài)及人與自然生態(tài)和諧共生的自然生態(tài)觀,對當今生態(tài)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自然生態(tài)觀

馬祖道一為六祖惠能之再傳弟子,在南岳懷讓處受學,是南宗禪最負盛名的禪門巨匠之一。其大力弘揚六祖禪法,并在繼承六祖禪基礎上,力扇一代新風,開創(chuàng)了洪州宗,使禪法中國化達到極致。其在繼承六祖人人皆有佛性,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平常心是道”*出自《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四家語錄卷一》:“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 參見[日]河村照孝編集《卍新纂續(xù)藏經》第69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間編訂,第3頁。這一禪法理念,使南禪帶有更強烈而鮮明的生活味道,使其更加無拘無束、自由活潑。同時,馬祖“平常心是道”這一禪法理念還可以從自然生態(tài)的角度進行解讀,探究其生態(tài)內涵,這無疑對當今生態(tài)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平常心是道”

超凡入圣,悟證菩提須見行一體,理事相濟。如達摩言:“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一是行入?!盵1]《釋門歸敬儀》曰:“入道多門不過理事。理謂道理,通圣心之遠懷。事謂事局,約凡情之延度?!盵2]理之根本在于識自本心清凈無染,世間萬法本性皆空;事之根本在于斷妄證真,時時處處安住不二,于世間萬法不執(zhí)不染。理與事一體不二,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無離理之事,無廢事之理。如此則理事相濟,渾然一體。

馬祖道一提出“平常心是道”這一禪法理念,不是單一的,孤立的,其與另外兩個禪法理念三位一體,共同構成馬祖道一理事相濟的禪法體系——“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側重從理的方面來論述,其所注重的是令參禪者識自性是佛,求佛須于心上求。馬祖道一是這樣論述“即心即佛”的:“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舍惡,凈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盵3]2在此論述中,馬祖道一明確提出“自心是佛,此心即佛”“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三界唯心”。自心為佛,自心為佛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與佛一體不二,三界萬法,唯心而現(xiàn)。在此,馬祖道一主要從理的角度論述清凈心即是佛,明了此理,并不能成佛,重要的是如何行持,如上文中所道“不取善,不舍惡,凈穢兩邊,俱不依怙”,即不取兩邊。如此行持,才能回歸本然。馬祖道一提出“即心即佛”禪理,為防止學人陷入執(zhí)著的泥淖,又提出了“非心非佛”的禪理。在其接引學人時有這樣的公案:

僧問:“和尚為什么說即心即佛?”師云:“為止小兒啼?!鄙?“啼止時如何?”師云:“非心非佛?!鄙?“除此二種人來, 如何指示? ”師云:“向伊道不是物?!盵3]4

馬祖提出“即心即佛”意在使后學認識到自心是佛,無須向外馳求,但這有可能使后學執(zhí)著于心、佛等名相,成為障道因緣。所謂“心”“佛”只是“為止小兒啼”,實為虛設,好比過河之舟筏,過河后舟筏自無用處。因此,當僧問“啼止時如何”時,馬祖說“非心非佛”,即不執(zhí)著于心不執(zhí)著于佛,對一切名相皆不執(zhí)著。

何謂“平常心是道”,馬祖是這樣表述的: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經云:非凡夫行,非圣賢行,是菩薩行。只于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3]3

馬祖提出“平常心是道”,事實上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即“何為平常心”與“平常心是道”。所謂平常心即是沒有造作、是非、取舍,無常無斷以至無凡無圣之心。作為禪宗理論重要命題,其所追求的是自由無染,如鈴木大拙言:“禪在其本質上是了解人之存在之本性的藝術,它指出了從束縛到自由的道路?!盵4]馬祖提出的平常心就是自在無縛之心。且看下面案例:

師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師云:“還可趣向否?”泉云:“擬向即乖。”師云:“不擬爭知是道?”泉云:“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也?!睅熡谘韵?,頓悟玄旨,心如朗月。[5]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6]

閑居無事可評論,一柱清香自得聞。睡起有茶饑有飯,行看流水坐看云。[7]

從上面案例可以看出,平常心就是沒有取舍,不屬有知也不屬無知,不可“強是非”即無是無非自在之心。自然之間,天地萬物,春花、秋月、夏風、冬雪、行云、流水,皆為自性的流露,智慧的體現(xiàn),但只有“無閑事掛心頭”“閑居無事”即順其心性,自然而發(fā),非造作而來,無執(zhí)無著,心無掛礙,方是人間好時節(jié)。只有以平常心對待世間萬法,隨順自然,才能達到自由無礙境界。

總而言之,平常心就是自由自在之心。鈴木大拙曾清晰地指出:“禪樂于自由,因為禪就是自由?!盵8]禪的本質是就是對自由的追求。因此,要參禪修佛首先要具有一顆自由之心,即沒有執(zhí)著之心。此心于順于逆、于是于非都能平等一如處之。于此心上有一絲一毫的執(zhí)著區(qū)別,思量來去,即遠離自由。三界虛偽,唯心所作,參禪者能做到于山河大地、行住坐臥間皆不執(zhí)不染,才能實現(xiàn)人生質的飛躍,見性開悟,回歸本然?!捌匠P氖堑馈保瑥娬{的是日常起用的自在無染之心即是道,如此則道不須刻意去修,只須于日常施為中不污不染,不執(zhí)著,少分別,于時時處處,都能平等一如即可。因此,馬祖曾言:“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盵3]2有執(zhí)而修,修即不修;無執(zhí)而修,不修即修。亦即在修行過程中,能隨緣任運,順其自然,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絕不攀緣,絕少思量,絕少來去。如此,則修與不修一體不二。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做到隨緣清凈,一塵不染,才可做一個自由自在的無事人,才真正達到參禪的目的。且看下面案例:

臨濟義玄所言:“道流,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盵9]

龍?zhí)冻缧哦U師侍奉天皇道吾禪師數(shù)年,一日問日:“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道吾云:“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示心要?!背缧湃眨骸昂翁幹甘?”道吾日:“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頭。何處不指示心要?”崇信低頭良久。道吾日:“見則直下便見,擬思便差。”崇信當下開解。[10]142

“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于日常生活,時時處處保持一顆平常心即是修道,即為參禪,一切都隨緣,不造作,不執(zhí)著,只要一切都平常無事。然癡迷之人參禪修道,不知平常心即是道,將參禪視為高深莫測的行為,與眾不同的舉動,做出種種背道而馳的行為,離道日遠。如龍?zhí)秴⑻旎蕯?shù)年,不能理解道在平常生活中,執(zhí)迷于參禪修佛,癡迷于“心要”,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安住不二,不知日常生活中端茶倒水、吃飯行禮即為道,即是心要。著相而求,心有執(zhí)念,如此則遠離平常心,無有是處。

“平常心是道”將禪法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使禪生活化,也使禪增加了現(xiàn)實人生的內涵。一切禪法皆為心法,其所共同關注的是如何使人的心靈去執(zhí)、除塵,以使人最終得到解脫?,F(xiàn)實人生的一切活動無不與人的心念、意識息息相關,禪法解決人的心靈問題的同時,在客觀上有助于現(xiàn)實人生中其他問題的解決。例如生態(tài)問題,這不僅僅是人類所面對的客觀存在的生存環(huán)境問題,同時也是人的主觀心理意識的問題,解決生態(tài)問題不僅僅是要改良人類客觀的生存環(huán)境,更需要改進人們面對自然生態(tài)的主觀意識。人類所面對的生態(tài)問題日益嚴峻復雜,涉及到人類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復雜嚴峻的局面,單靠科技手段,顯得勢單力薄。為了更好地解決人類生存所面對的各種難題,需要采取多種手段,多種方法,多管齊下。而首當其沖的是需要更新人們對自然生態(tài)的觀念,凈化人類的心靈。作為以追求心靈解脫為目的禪宗,其理念對解決人類心靈問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因此,我們可以從自然生態(tài)的角度對“平常心是道”這一禪法理念做解讀,發(fā)掘其自然生態(tài)內涵。

二、“平常心是道”的自然生態(tài)觀

禪宗并不關心生態(tài)問題的解決,所有的禪法理念都是為了使參禪者見性開悟,回歸本然,并最終獲得身心解脫。同樣,馬祖的“平常心是道”這一禪法理念,也是為了對治參禪者在修道過程中產生的種種執(zhí)念而提出的,是為參禪者見性開悟而設的,其解決的是佛法問題,無關自然生態(tài)問題的解決。生態(tài)問題不僅僅是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問題,也與人類的心理意識有重大關系。因此我們可以對這一禪法理念進行多方面的解讀,以探討其對生態(tài)問題解決的作用。方立天教授認為:“佛教是一個為一切眾生提供解脫的宗教文化體系,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盵11]陳紅兵認為:“佛教本身并不是生態(tài)觀。我們探討佛教生態(tài)觀,一是從當代生態(tài)文化觀念出發(fā)對佛教相關思想的挖掘、闡釋;二要從佛教自身精神立場出發(fā)對現(xiàn)實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積極回應,是佛教理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進一步拓展?!盵12]“平常心是道”這一禪法理念在新的時代有新的拓展,其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生態(tài)觀。

(一)“平常心是道”中包含著人與自然應平等相處的自然觀

所謂的平常心是沒有好壞、是非、善惡、美丑等區(qū)別。因為不區(qū)別,方能對世間萬法平等對待。因為日常起用之心即是道,那么生活中行住坐臥莫不是參禪,這表明禪宗與生活打成一片,以慈悲心對世間萬法平等視之。既不執(zhí)著于我,也不執(zhí)著于物,物我平等,世間萬法在世上的價值與我在世上的價值等無有二,沒有是非高低的區(qū)別。日月星辰、泉源溪流、草木蟲魚等在世間一如人在世間一樣自得其性,按照自然規(guī)律生存或死亡。如此才無分無別。且看下面案例:

達摩大師度梁武帝。帝問:“如何是圣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圣?!钡墼唬骸皩﹄拚哒l?”祖曰:“不識?!盵10]40

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睎|郭子曰:“期而后可?!鼻f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痹唬骸昂纹溆滦??”曰:“在瓦甓?!痹唬骸昂纹溆跣??”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13]

道者無作,是凡是圣了無區(qū)別,即使面對一國最高統(tǒng)治者,也以平常心待之,無你高我低、你貴我賤之分。如此才可謂無私,才可自由自在,才可容涵萬物。凡夫著相而見,區(qū)別對待,因此螻蟻、稊稗、瓦甓、屎溺在其心中乃是不登大雅之堂之物。世間萬物,等級森然,好壞美丑,截然分明,“常人囿于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徘徊于兩個極端之間”[14],有好壞、是非、美丑、高低來去等的分別。如此,本來清凈無染之心被世間種種色相所纏縛,處于無明昏暗之中而不自知,使世人生種種分別?!胺謩e心讓人類產生了不平等的意識,進而出現(xiàn)了一系列二元對立。這些二元對立是生態(tài)危機產生的根源。眾生不平等是分別心產生的魔障之一?!盵15]人類的分別心,使人類不能平等對待自然生態(tài)。鈴木大拙曾言:“從人看來,自然是人要征服的,是他為了他的物質福利與舒服而要利用的。自然為他提供了種種的機會來發(fā)展他的力量,但在人的一面總是有著剝削自然,濫用自然,以逞其私欲的傾向?!盵16]人之所以對大自然大肆破壞,主要是人的區(qū)別之心,不能做到萬物平等一如,人自認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人是萬物的中心。這種“人類為中心”的觀念,是人類與世間萬物不平等的根源,人類高高在上,世間萬物都以對人類有價值而存在,沒有自身獨立的價值。人類中心的觀念導致人類認為世間萬物都應該對人類有價值,都應該為人類所用,自然生態(tài)存在的價值就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是為人類而服務的。這種觀念也導致人類在利用自然時缺乏對自然萬物的敬畏,對自然萬物的利用沒有底限。凡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私欲的開發(fā)方式,不管手段如何,后果如何,都會被人類加以利用,如此則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式的開發(fā)方式便層出不窮地出現(xiàn)。人類對地球不斷的開發(fā)、改造,造成巨大的生態(tài)災難,河流污染、草原退化、空氣污染、地下水瀕臨枯竭等愈演愈烈。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也使人類自身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只有人類將自然與自身置于平等的位置,消除以人類為中心的觀念,認識到人與自然萬物從本質上講都是地球上的一分子,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對地球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人類才可能關注自然生態(tài)自身的權利和力量,才可能為自然生態(tài)危機帶來最終解決之道。

(二)“平常心是道”包含著有節(jié)制地利用自然生態(tài)的觀念

“平常心是道”就是隨緣任運,順其自然,不強求,不執(zhí)著。如下案例:

源律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痹唬骸叭绾斡霉??”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盵10]80

“如何是用功”,“饑來吃飯,困來即眠”就是用功,如此隨順自然,毫無執(zhí)著造作。凡夫也能做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但與道者之行為同而不同,表面上看都是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然而凡夫內心有千般計較,萬種執(zhí)著。而道者能做到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無絲毫的執(zhí)著、強求,一切都隨順自然。二者內在有天壤之別。即心即佛,不假修成的平常心是道,實際上也就是“當行就行,當止就止,自然合泊而成為隨緣任運的生活”[17]。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隨緣任運,如此才能使人類在做事時不過度,有底限,使人類在面對自然時,取用有度,不會對自然過度索取而導致自然生態(tài)災難的產生。

無可否認,人類生存于這個地球,必須依靠地球上的資源才能生存和發(fā)展,人類的衣食住行無不靠自然資源來提供,人類與自然資源須臾不可分離。在傳統(tǒng)的農耕文明時代,由于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比較低下,科學技術不夠發(fā)達,人類的欲望并沒有被大量的開發(fā)出來,人類的生產生活并沒有對自然生態(tài)造成嚴重影響。此時,人類有節(jié)制地生存于地球之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由農耕文明進入工業(yè)文明之后,人類的生存條件較之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使工業(yè)文明給人類帶來了更高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同時,也使人類對物質的欲望日益增強。人類日益膨脹的欲望與自然生態(tài)的有限性形成了一對矛盾,尤其是當今社會消費主義大行其道,人類進行消費不是為了滿足生存下去必備的實際需求,而是滿足不斷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消費主義主張人類有權無限地占有和揮霍物質財富,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感官需求,由此而形成的過度消費等現(xiàn)象愈演愈烈。尤其是當今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拉大,富有人群的奢侈性消費越來越嚴重,浪費現(xiàn)象日益突出。無節(jié)制的物質享受和消費,以及無處無時不在的浪費,導致人類對生態(tài)資源過度索取,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破壞,對地球資源造成巨大浪費。人類的欲望越來越多,而地球上的資源越來越少,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差,人類生存的自然空間日益逼仄。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有助于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當行則行,當止則之,減少不必要的物質享受和消費以及避免物質資源的浪費,過有節(jié)制的生活,如此,人類才能有節(jié)制地去利用自然,從而緩解人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間的矛盾。

(三)“平常心是道”包含著人類與自然生態(tài)和諧共生的自然觀

從日常生活中起用的自在無染之心即為道,此心涵容世間萬法,萬法皆是此心之示現(xiàn)。心即法,法即心,心與法一體不二。自然是心,心是自然,心與自然融合在一起。因此,自然不是征服的對象,自然與心乃是和諧共生的對象。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曾言:“禪是大海,是大氣,是高山,是雷鳴,是閃電,是春天花開、夏天炎熱、冬天降雪,……禪宗并不拘泥于那些來歷久遠、長期形成的種種形式、習慣及其他一切外在因素,它直指人心,活潑而有生命力?!盵18]而羅爾斯頓曾言:“禪宗是有希望的,因為它似乎理解生物共同體,并譴責對整體事物的縮減。禪學喜歡統(tǒng)一的多樣和多樣的統(tǒng)一,萬物皆是一理。這個多變的世界相互補充又相互對立,陰與陽,生與死,源于它事物的事物,變化的進程,交替的四季,所有這一切相輔相成。這個世界似乎告誡人們要聽任自然?!盵19]禪宗活潑而有生命力是因為禪宗關注的是心性自由,心靈解脫。而心與自然萬物一體,山河大地、泉源溪流等豐繁的自然物都是心性的示現(xiàn),“作為物與人的統(tǒng)一體,山水是目擊道存的處所”[20],通過對自然的觀照,修行者才能去妄歸真,回歸本然。宏智正覺禪師則說得更加生動:“諸禪德,來來去去山中人,識得青山便是身,青山是身身是我,更于何處著根塵?”[21]這種“青山是身身是我”即是修道者融入青山綠水,融入與人息息相關的大自然,與自然生態(tài)打成一片,我即青山,青山即我,物我平等,心所俱泯,如此才能在與自然生態(tài)和諧共生中獲得心靈解脫,走向生命圓滿之境。這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有助于人類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真正將自然的前途與人類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如此,生態(tài)問題的解決才有希望。

結 語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這一禪學命題不是孤立的,其與“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一起構成馬祖理事相濟的禪學體系。這一禪學命題將禪生活化,使遠離世間的修行向世間靠攏,使修行者在自身的日?;顒又腥嵺`禪,使禪更加平易,更加貼近現(xiàn)實人生?!扒嗲啻渲?,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盵22]自然萬物,無論翠竹還是黃花,無非是那顆清凈無染之心的示現(xiàn),心與自然相融合,心即自然,自然即心?!暗兰沂菑淖陨碜呦蜃匀?,那么禪宗則是從自然(色)走向自心(空):自然是道家的寄托,也是禪宗悟道的手段?!盵23]參禪者通過自然悟道,把自然山水(色)作為佛性(空)的體現(xiàn),自然山水成為悟道境界的體現(xiàn)。因此,禪師既不征服自然,也不遠離自然,他就是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捌匠P氖堑馈碧N含著人與自然之間相融共生、和諧一體的理念,人與自然此動彼動,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自然生態(tài)思想,這對我們解決生態(tài)問題無疑是具有認識上的指導意義的。

[1][南朝梁]菩提達摩.菩提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M]//[日]河村照孝.卍新纂續(xù)藏經:第63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01.

[2][唐]道宣.釋門歸敬儀[M]//[日]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5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858.

[3][唐]馬祖道一.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四家語錄卷一[M]//[日]河村照孝.卍新纂續(xù)藏經:第69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4][日]鈴木大拙,等.禪宗與精神分析[M].洪修平,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36.

[5][唐]趙州從諗.趙州和尚語錄[M]//嘉興大藏經:第2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358.

[6][宋]法應.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M]//[日]河村照孝.卍新纂續(xù)藏經:第65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82.

[7][元]了庵清欲.了庵清欲禪師語錄[M]//[日]河村照孝.卍新纂續(xù)藏經:第71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80.

[8][日]鈴木大拙.禪風禪骨[M].耿仁秋,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66.

[9][唐]慧然.鎮(zhèn)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M]//[日]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489.

[10][宋]普濟.五燈會元[M]//[日]河村照孝.卍新纂續(xù)藏經:第80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11]方立天.佛教生態(tài)哲學與現(xiàn)代生態(tài)意識[J].文史哲,2007(4):22-28.

[12]陳紅兵.試論佛教生態(tài)觀的理論建構[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138-143.

[13][晉]郭象,[唐]成玄英.莊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399.

[14]汪韶軍.《中論》實相理論探析[J].瓊州學院學報,2015(4):26-31.

[15]毛明.論美國詩人斯奈德的生態(tài)思想與禪宗心性論的契合[J].中華文化論壇,2013(11):110-114.

[16][日]鈴木大拙.悟性的提升[M].孟祥森,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155.

[17]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M].北京:中華書局,1979:377.

[18][日]鈴木大拙.通向禪學之路[M].葛兆光,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6.

[19][美]H·羅爾斯頓.尊重生命:禪宗能幫助我們建立一門環(huán)境倫理學嗎?[J].哲學譯叢,1994(5):11-18.

[20]敬文東.山水與風景[J].瓊州學院學報,2014(1):119-124.

[21][宋]宏智正覺.宏智禪師廣錄[M]//[日]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8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35.

[22][宋]道原.景德傳燈錄[M]//[日]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441.

[23]鄧紹秋.禪宗美學思想的生態(tài)智慧[J].美與時代,2010(4):16-18.

(編校:黨陽)

Ma Zudaoyi’s“Ordinary Mind is Tao”and Its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LI Cun-zhou

(Basic Educational College,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37, China)

Ma Zudaoyi’s idea of Chan, “the ordinary mind is Tao”, pursues the freedom of the heart and is realized in daily life. “The ordinary mind is Tao”, “the Buddha is in the heart”, “no heart and no Buddha” are the trinity Chan system and function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Meanwhile, “the ordinary mind is Tao” presents natur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 which believes in the equality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nature, and modest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refore such thought has its significance in ecology construction.

Ma Zudaoyi; “the ordinary mind is Tao”; the Buddha is in the heart; no heart and no Buddha; natur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

2016-03-08

嶺南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2015年科研立項項目(XM1501)

李存周(1978-),男,河南??h人,嶺南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語言與傳統(tǒng)文化。

I206.6

A

1008-6722(2016)03-0056-06

10.13307/j.issn.1008-6722.2016.03.09

猜你喜歡
馬祖平常心禪宗
敬業(yè)繪就“最美”人生
禪宗軟件
平常心看待民法典時代的到來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
以平常心看婚姻
菜根譚之《平常心是道》
《星云禪話》選讀:野鴨子
大無畏
《愚公移山》和醫(yī)學“禪宗”
怎樣打造禪宗文化大品牌——對湖北黃岡禪宗文化開發(fā)的思考
通州市| 左云县| 明光市| 宁阳县| 镶黄旗| 广平县| 札达县| 黄梅县| 慈溪市| 汕尾市| 台中县| 哈尔滨市| 翁牛特旗| 电白县| 雅江县| 沙坪坝区| 宽甸| 建水县| 平安县| 金塔县| 南投县| 武功县| 绵阳市| 高邮市| 奈曼旗| 琼海市| 新宁县| 永吉县| 玉林市| 济阳县| 白水县| 象山县| 郑州市| 拉孜县| 将乐县| 田林县| 正安县| 黔西县| 南华县| 漯河市| 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