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功
河南省扶溝縣中醫(yī)院心腦血管科,河南 扶溝 461300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老年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變,患者表現為突發(fā)性、劇烈性眩暈并伴有頭昏、惡心、嘔吐、肢體無力及復視等癥狀[1],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由于治療緩解慢、復發(fā)率較高,造成臨床診治頗為棘手,且隨著國內人口的趨于老齡化,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多的趨勢。近年來我院采用天麻素聯合燈盞花素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65例,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7年6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眩暈患者130例,均符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診斷標準[2]。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5例,男62例,女68例,年齡38~77歲。其中伴發(fā)糖尿病16例,高血脂52例,高血壓47例。兩組間性別、年齡、病情及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燈盞花素50m1加入5%葡萄糖液250m1中靜滴,1次/d,療程/10d;觀察組采用燈盞花素50m1及天麻素注射液600mg分別加入250m1生理鹽水靜滴,1次/d,療程/14d。
1.3 療效判定 治愈:眩暈及其他癥狀消失;顯效:眩暈程度及發(fā)作頻率減少60%以上,其他伴隨癥狀顯著好轉;有效:眩暈程度及發(fā)作頻率減少60%以下,其他伴隨癥狀明顯好轉;無效:患者治療后癥狀無變化。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總體療效的比較采用Wi1coxon秩和檢驗,藥物起效時間用t檢驗,不良反應用X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分別為70.77%和90.77%,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 (Z= -3.793,P=0.000);觀察組藥物起效時間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P>0.05),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藥物起效時間及不良反應比較
2.3 不良反應兩組治療前后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血糖、血脂等檢測指標均無明顯變化。觀察組出現1例皮膚瘙癢反應,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兩組未見其他不良反應。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神經血管系統(tǒng)常見疾病,多發(fā)于老年人群,患者病因多樣,主要為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腦血管痙攣、頸椎病、高粘血癥、勞累及緊張等因素引起[3]。由于椎基底動脈一過性供血不足,造成相應供血區(qū)出現神經功能紊亂,常發(fā)生突發(fā)性、劇烈性眩暈,并伴有頭昏、惡心、嘔吐及四肢無力等,癥狀常反復發(fā)作,患者嚴重時可導致急性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病機理為內耳前庭對缺血、缺氧較為敏感,輕微的供血不足即可發(fā)生眩暈?;颊叱0l(fā)生于椎底動脈硬化基礎上,由于動脈痙攣及微栓子栓塞致小腦前下、后下動脈、迷路動脈和內耳血流量下降,使腦干、小腦或枕葉皮層缺血,導致局部組織尤其是平衡器官出現供血不足[4]。因此盡快解除血管痙攣及致病原因,對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預后極為重要。目前常規(guī)治療以擴血管,改善血流供應,降低血液黏稠度為主,提高腦組織的耐缺氧能力及改善細胞代謝,促進腦功能恢復。
天麻素是從天麻中提煉的具有活性成分的有效單體,具有鎮(zhèn)涼、滋陰、熄風及養(yǎng)肝等作用。藥理學研究證實,天麻素可增加中央和周圍血管順應性,擴張血管,降低血流阻力,從而增加椎-基底動脈的供血。此外天麻素可透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于腦細胞,清除細胞內自由基、抑制細胞凋亡及阻斷缺血再灌注損傷病理環(huán)節(jié),從而消除由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耳鳴及平衡障礙等癥狀[5]。
燈盞花素為從菊科植物燈盞花中提取的黃酮類多種化合物,具有散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作用。藥理學研究表明,燈盞花素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組織血液灌注量,提高血腦屏障通透性;促纖溶活性,降低血纖維蛋白,防栓溶栓;改善血液流變學,降低全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減輕腦水腫,延緩缺血性腦細胞死亡,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環(huán)等作用。此外燈盞花素為蛋白激酶抑制劑,可明顯改善腦缺血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對腦缺血伴微循環(huán)障礙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6]。
作者通過對兩組130例患者臨床療效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及藥物起效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P<0.05),表明天麻素聯合燈盞花素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臨床療效確切,且患者用藥后均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以往常多發(fā)于老年人群,但作者近年來發(fā)現,患者發(fā)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在40~50歲甚至低于40歲患者中發(fā)病并不少見,因此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綜上所述,作者認為天麻素聯合燈盞花素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吳冬云,柳曉泳.倍他司汀聯合步長腦心通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7):937-938.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24-26.
[3]賴呈謀.倍他司汀與燈盞花素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比較[J].華夏醫(yī)學,2009,22(4):639-640.
[4]王建娜.燈盞花素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臨床觀察[J].臨床醫(yī)學,2010,30(8):54-55.
[5]鄭秀莉,張懷東.鹽酸丁咯地爾聯合天麻素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9):55-56.
[6]楊麗梅,顧軍,林明建,等.燈盞花素的研究進展[J].天津藥學,2010,22(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