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哲森
畫技小道,興衰亦關乎時運;丹青一理,庸奇全賴以人品。與漸江、石濤、八大山人一樣,髡殘這位用袈裟掩裹著精神苦痛的前朝遺民,艱難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歷程,并在創(chuàng)作中堅持著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審美追求。
髡殘年輕時聰敏好學,讀經(jīng)史、習舉子業(yè)。國難當頭時,曾參加抗清斗爭,失敗后避難林莽,備受摧折之苦。他是個稟賦孤耿、性格剛烈的人,他的知心好友程正揆稱他“性耿直如五石弓,寡交識,輒終日不語”。他的削發(fā)出家過程也體現(xiàn)了這一性格:“一日,其弟為置氈巾御寒,公取戴于首,覽鏡數(shù)四,忽舉剪碎之,并剪其發(fā),出門徑去,投龍山三家庵中?!编囷@鶴在《石谿軼事》中也說“師一夕大哭不止,引刀自難其頭,血流被面”—果真是個血性漢子。但他做出這個突然而毅然的決定,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是目睹物是人非的現(xiàn)實,感到復明無望,諸事皆空,為了掙脫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向現(xiàn)實進行僅有可能的抗爭而不得已才做出的人生抉擇。時為清順治八年,髡殘年40歲。
髡殘出家后,曾至南京,得法名知杲,入云棲派系,后回湖南,居桃源余仙溪龍半庵潛心禪學。于清順治十一年再赴南京,先住大報恩寺,后居牛首祖堂山幽棲寺,至死。曾同高僧覺浪、繼起、檗庵及學人名士顧炎武、錢謙益、張怡、周亮工、龔賢、陳舒、程正揆等相結(jié)識。但生就的孤耿性格依然未改,亡國之恨也一直縈結(jié)于懷。他身體孱弱多病,卻先后13次赴南、北二京拜謁明皇陵。他不但自己始終以大明遺民身份自居,而且要求別人也要這樣?!掇グ耠s記》載,他的僧友熊開元(釋檗庵)游鐘山后見到他,被問及如何行禮,熊開元回答說:“吾何須行禮?佛之道,君父拜之,于君父不拜。”髡殘聽后勃然大怒,叱罵不已,直逼得熊開元認錯方止??梢娺@位遁入空門的儒生對明王朝的忠心。被強行壓抑的感情之火一直燃燒在內(nèi)心深處,如果可能,他情愿與這世道一并焚滅,但他又做不到這一點,他能捍衛(wèi)的僅是自己的信念而已。他曾在自己的畫上寫道:
十年兵火十年病,消盡平生種種心。
老去不能忘故物,云山猶向畫中尋。
繪畫對有些人來講,是一種消遣,或是一種求得騰達的工具和手段,但對髡殘來講卻絕不是這些,他致力于繪畫創(chuàng)作,乃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是調(diào)治“心病”的一種舒絡劑,亦即是一種被毀滅了的人生價值的僅有可能的自我修補。這一點他在自題《溪山無盡圖卷》上寫得很明白:
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若當?shù)脗€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如出家人若懶,則佛相不得莊嚴而千家不能一缽也。神三教同是。殘衲時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余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隨筆作山水畫數(shù)幅或字一兩段,總之不放閑過。所謂靜生動,動必作出一番事業(yè),端教作一個人立于天地間無愧。若忽忽不知,惰而不覺,何異于草木?
強調(diào)不能懶惰,強調(diào)要干一番事業(yè),批評自我暴棄,不甘心受命運的擺布,力爭能于無為中有所作為,把生命的價值體現(xiàn)于有生之年(而不是死后的天國凈界),這較之那些未出家的有閑文人,不是有著更為強烈的濟世務實的儒家思想嗎?但這是一種在凍土上的耕耘,一種看不到收獲的播種,髡殘自己也很明白,畫里的春風再浩蕩,也吹不綠大明的舊山河了。但他還是勤奮而嚴肅地不斷畫下去,因為只有在這個精神世界中,他才能使自己的心緒得到平衡,使自己存在的意義得到認知,也才能看到自己所追求的真、善、美。
髡殘性格直率,感情熱烈,又有著嚴肅認真的治藝態(tài)度,從而形成了自己深厚華麗、面貌幽深、格制雄闊、筆墨蒼勁的藝術風貌。在藝術氣質(zhì)和創(chuàng)作追求上,他多少與石濤有些相近,即二人在繪畫本體意義上都著力較多,也都有著奔放縱恣的藝術才能。但二人又有明顯區(qū)別:石濤恃才使氣,睥睨古今,脫盡畫家窠臼;而髡殘對前人成就甚是尊重,尤其對“元四家”更是潛心研修、廣擷精華,幾經(jīng)融匯而后成自家面貌。故清人秦祖永評之曰:“石谿沉著痛快,以謹嚴勝;石濤排界縱橫,以奔放勝?!蹦軌蜃龅健俺林纯臁?,說明功力深厚扎實,創(chuàng)作時能以情驅(qū)筆,揮灑自如,揮劈砍斫,盡去猶疑;風格上“以謹嚴勝”,一方面說明髡殘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肅認真,一方面也說明這是一位法出有據(jù)、藝成有源的畫家。事實也確實如此。髡殘不但對“元四家”進行了深入研究,對明代的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等也不放過,但又都能做到“變其法以適意”,即不為他人所囿。髡殘不像石濤那樣恃才傲物,而是很謙遜,曾說過:“一峰道人從筆墨三昧證阿羅漢者。今欲效顰,不只一行腳僧耳。予因?qū)W道,偶以筆墨為游戲,原非以此博名,然亦不知不覺墜其中。笑不知禪者為門外漢,予復何辭!”既謙虛又認真且勤奮,在創(chuàng)作上以謹嚴勝也就不奇怪了。
漸江的山水畫也是嚴謹?shù)?,二人的區(qū)別在于,漸江于嚴謹中見腴潤與清逸,髡殘則于嚴謹中顯蒼勁與深厚。程正揆對髡殘的畫十分推崇,曾講道:“石公作畫如龍行空、虎踞巖,草木風雷,自先變動,光怪百出,奇哉!”又云:“石公慧業(yè)力超乘,三百年來無此燈。入室山樵老黃鶴,同龕獨許巨然僧?!闭f髡殘承繼了王蒙風范,造詣上可與巨然并提,這是有道理的。他確實繼承并發(fā)展了王蒙茂密蒼莽、宏闊幽邃的藝術風格,也吸收并融匯了巨然明潤郁蔥、靈秀華滋的審美成分,給清初畫壇也給日漸枯簡的文人繪畫注入了一股郁勃的生機與活力。
品藝錄
髡殘似乎并不滿足于語言和意象結(jié)合起來的表達能力。他的詩很難讀懂,原因之一就是它們超越了那些能被清楚地說出或含蓄地表達出來的東西的限制,試圖擴展思想感情交流的范圍。同樣他的畫好像要向外伸延,在其意象中蘊涵著某種不可言傳的東西—變化、過程、侵蝕、事態(tài)和情景的相互貫穿—去呈現(xiàn)那種不可呈現(xiàn)的東西。
高居翰,1926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亞。1950年獲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東方語言學學士,1952年、1958年分別獲得密執(zhí)安大學藝術史碩士、博士。從1965年到1994年他退休,任伯克萊大學藝術史教授。1995年、2007年分別榮獲全美藝術學院協(xié)會頒發(fā)的藝術史教學終身成就獎、藝術寫作終身成就獎。
髡殘“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觀的情感與客觀的景物、意境相感應、交融,使其山水畫景真情切,狀物與抒情成為一體。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險,重山重水,開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結(jié)構(gòu)嚴密,穩(wěn)妥又富于變化,創(chuàng)造出一種奇辟幽深、引人入勝之境,生動地傳達出江南山川空靈茂密、渾厚華滋的情調(diào)。他喜用渴筆、禿毫,蒼勁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濃淡墨色渲染,使得筆墨交融,形成郁茂蒼渾、酣暢淋漓的情趣,使畫面產(chǎn)生雄渾壯闊、縱橫蓬勃的氣勢。
單國強,書畫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鑒博藝苑收藏品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書畫鑒定委員會鑒定專家。1942年2月出生于上海,1965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畢業(yè)后在故宮博物院從事業(yè)務工作。主攻古代書畫史論和書畫鑒定研究。1993年被文化部評為1992年文化部優(yōu)秀專家,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髡殘山水畫作品中的獨特品質(zhì),是禪境的體現(xiàn)。這種獨特的禪境品質(zhì)的出現(xiàn),源于公元1660年他的禪師浪杖人的逝世。此事使髡殘的心境擺脫了某種隱性的束縛而獲得自由。髡殘作品中那些上升的繚繞云霧,如同梵音、香煙一樣出自寺廟。髡殘山水中的“奧境奇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意境”,即不是文人畫追求山水詩的那種意境;“緬渺幽深”也不是文人畫的詩境,倒是體現(xiàn)了只有依靠參禪修煉與畫理的結(jié)合才能悟到的禪境。
李倍雷,藝術學博士,當代學者、油畫家、藝術史論家、藝術評論家?,F(xiàn)為大連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教授,文藝學碩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西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與經(jīng)法學院教授、藝術學碩士生導師;重慶信息技術職業(yè)學院客座教授兼藝術委員會顧問。中國藝術學學會籌委會發(fā)起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