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明
有個富爸爸是什么滋味?住豪宅、開名車,有大把財產(chǎn)可以任意揮霍?知名美國音樂制作人、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以親身經(jīng)歷告訴大家,即使老爸是身價超過400億美元、叱咤全球金融市場的“股神”,他仍選擇做勇敢追求夢想的“自己”!
若跟著父親走人華爾街,彼得可以少奮斗30年。但老巴菲特讓彼得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讓他有機會去發(fā)揮自己的天賦,于是彼得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音樂之路。他從小錄音室開始打拼、從無償?shù)墓ぷ鏖_始接案,能譜出動人的樂曲全憑實力。最近彼得巴菲特推出新書《這輩子,我只做我自己》。并接受記者的訪問。
個人的自我價值,必須源于內(nèi)在
雖然父親是全球知名“股神”,但彼得·巴菲特說,“大概在我接近30歲時才有感覺”。那時他已有自己的事業(yè),所以沒有造成太多生活上的沖突。他強調(diào),是父母的人格特質(zhì)對他的影響深遠(yuǎn),而不是因為他們的財富。
彼得·巴菲特很習(xí)慣被多數(shù)人以“巴菲特的兒子”看待。他說,那是人們對“我是誰”感到好奇的一種方法,通常不太在意。如果因為如此,人們會進(jìn)一步了解他、看看他的生活,他覺得很好,但假如人們只對這部分有興趣,就不太好了。
彼得坦言他的新書勢必還是會先從父親的名氣作為宣傳,因為這也是引起大家好奇的地方,而他覺得無妨,他期待分享自己成長時學(xué)到的價值觀,還有他認(rèn)為在這世上舉足輕重的事情。他說,他的人生經(jīng)驗當(dāng)然可說是獨一無二,他很幸運,但也一直努力,以所獲得的資源來做到最好的程度。
彼得現(xiàn)在以專業(yè)音樂人為職業(yè),不過他承認(rèn),對于以心中所愛當(dāng)成謀生方法,或始終想做自己的人來說,不一定總是那么容易辦到。他期待出書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必須在生活中面臨一些抉擇的人留下印象。
外界對彼得看待金錢的價值觀覺得好奇,彼得則認(rèn)為,“金錢跟工具一樣有價值,可以幫你獲得某些讓生活更輕松或更有趣的東西”。但金錢無法代替生活中的簡單樂趣。他對累積財富沒興趣,對彰顯自己值得或身處不同階級的物品,也興趣缺缺?!皞€人的自我價值,必須源于內(nèi)在?!?/p>
老巴菲特給了兒女們?yōu)閿?shù)10多億美元的慈善基金,彼得·巴菲特表示,他很珍惜這資源,和太太珍妮弗努力要把慈善基金運用到最好的地方,主要是支持許多幫助婦女與少女的計劃。他強調(diào),絕對不會把這筆錢用在自己的事業(yè)上,因為他與妻子之所以被信賴、托付這些基金,不是為了這種原因。這些財富是為了別人,不是為了他自己。
3條做人秘笈
彼得總結(jié)出父親巴菲特傳授給他們子女的3條做人秘笈:
第一,自尊自信的培養(yǎng)。彼得說,父親十分重視對子女自尊自信的培養(yǎng),他認(rèn)為,自尊自信對一個人成長尤其重要。一個人的自尊自信與財富、名氣、金錢統(tǒng)統(tǒng)無關(guān)。
彼得從小就十分喜歡音樂,他常常自己作詞作曲,他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從斯坦福大學(xué)畢業(yè)后,彼得一個人來到舊金山,他沒有向父親伸手要錢,而是靠自己打工來養(yǎng)活自己。在他租的一個公寓里,房間里放著他喜愛的各種樂器,就是在這簡陋的公寓里,彼得創(chuàng)作出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音樂,這些美妙的音樂,成為許多電視、電影的配樂。因為有了音樂相伴,彼得找到了人生的自尊自信。
第二,對個人夢想的追尋。彼得說,他第一次作曲是為當(dāng)?shù)氐囊患译娨暸_配樂。他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他的內(nèi)心很焦慮、苦悶。當(dāng)他拿到100美元的稿費時,他哭了。這100美元,他看得無比珍貴。他將這100美元放在鏡框里,掛在墻上,每天看到它,就給了自已一種力量和動力。
第三,拒絕被物質(zhì)和財富所奴役。彼得說,他經(jīng)常在美國各地用音樂和演講來談自己的人生,反對奢侈浪費的消費主義以及人類對地球環(huán)境的破壞。2004年,他的母親過世時,為3個孩子每人留下了1000萬美元,巴菲特又給了3個孩子每人200萬到300萬美元,這就是世界億萬富豪巴菲特留給自己子女的財產(chǎn),而他捐給蓋茨基金會的錢就達(dá)300多億美元。而彼得將自父母那里得到的錢。又全部用在了援建西非國家孩子們的教育等慈善事業(yè)上了。
彼得在書中深有感觸地寫道,經(jīng)濟浪潮起起伏伏,唯有人的價值觀是最穩(wěn)定的貨幣,它永遠(yuǎn)不會貶值、破產(chǎn),并為我們帶來最豐厚的回報。
(摘自臺灣《聯(lián)合報》)(編輯/唐馨)
海外星云 201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