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嵐
王若的首次亮相,讓小張印象深刻。彼時,他還只是個入職不久的新人。王若落落大方地跟辦公室里的所有人打了招呼,不由分說地要給他們換下飲水機上的空水桶。他說:“這點小事,就讓我代勞吧!”
“他走了以后,我們面面相覷——這人是誰呀?”小張憶起辦公室眾人“石化”的現(xiàn)場,樂不可支。
可能很多部門都有過類似經(jīng)歷,很快,王若這個名字在午餐時分出現(xiàn)的頻率越來越高,不認識他的人想趁機對號入座,認識他的人想滿足一下好奇心:王若為什么這么“主人翁”呢?
他常常會給所有人群發(fā)信件,內(nèi)容可能只是行業(yè)調(diào)整的公共新聞;他也會在工作QQ群里給別人答疑解惑,盡管提問的同事只聞其名不見其人;他還會在辦公區(qū)高調(diào)地為大家進行技術服務,雖然這完全不在他的職責范圍內(nèi)。
王若收獲了同事們的感激和謝意,可是,在這個工作風格被動低調(diào)的地方,他的周到、主動讓人覺得摸不著頭腦,大相徑庭的出牌方式讓大家產(chǎn)生了排異反應。
第一場遭遇戰(zhàn)從小張開始。
會議結束后,也就接杯水的工夫,王若給小張發(fā)了條短信:“材料準備得很全,整理得非常細致,辛苦!”
小張沒回,而且憤怒異常。
這本是她的分內(nèi)事,致謝無從談起。資歷年紀都要低一級的王若,竟然先用兩個形容詞點評她的工作,再用一個形容詞評價她本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小張怒發(fā)沖冠不足為奇。
一燕不成夏。就在第二天,另一只“燕子”不管不顧地飛進了小張的電腦屏幕。
郵件正文只有一句話:“興趣所至,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落款是王若。下載,解壓縮,打開一看,十幾個材料匯編,既有往年公司的統(tǒng)計報表,也有知名高管的講話全文,甚至還有學術論文。
好吧,小張承認,按照昨天會上領導的指示,這些都算得上我下一步的工作內(nèi)容。
可是,發(fā)揚助人為樂的風格是不是也得有個前提?哪怕是英雄主義情結作祟,起碼也得看見人家確實面露難色、身陷困境吧。憑什么,王若會覺得我是那個需要幫助的可憐蟲呢?
接二連三的打擊,被小張帶到了午餐會上。毫無疑問,群眾的意見一邊倒,小張是值得同情的“杯具”女主角,王若此舉哪里都透著一股子自以為是的勁兒。“他說對這塊業(yè)務感興趣,沒準兒就是動了取而代之的念頭。”眾人數(shù)次討論,議題幾經(jīng)升華,王若的熱情和周到被鑒定為性質(zhì)不清、動機叵測。
小張覺得這個結論背后的邏輯非常正確,誰會無緣無故主動“照顧”你呢?不會,托朋友辦事都得該請就請、該送就送,更別提泛泛之交的同事了。至于那個取而代之的念頭,小張還是覺得,它也只能是個念頭。
再退一步講,即便是賠本買賣,能賺個吆喝也算物有所值,可這回,王若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哧溜”一下,就要滑到大眾的對立面了,真是一步得不償失的臭棋。
無論如何,小張決定不再跟自己過不去了:犯不著為此大費周章浪費腦細胞。她修改了一句經(jīng)典臺詞,給王若定位:“周到不是你的錯,拿來害人就不對了。”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