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湘子
一
沿著山路走,這是我回家的方式。
那條山路對我至關(guān)重要。它寧靜如母親手中游動的那縷針線,與它同行的溪流,從不疲憊地跳躍著。我還沒有見過比它更好的溪流。
走在山路上,會有許多過去的故事在心頭重現(xiàn)。那個陡坡處,父親挑著沉重的竹子摔過跤的地方,我不能忘記。父親膝蓋上的血跡在我心中抹不干凈。
其實(shí)是想家了,想那個大山深處的村莊里的溫馨和寂靜。家,于是就浮上心頭。
二
很多回,我走在山路上,遠(yuǎn)遠(yuǎn)地望見村邊幾棵高大的楠木樹聳起綠云一樣的樹冠,疲憊的雙腿便得了鼓舞一樣加快了步伐。碰到的人都熟悉,看到的屋子和莊稼都是記憶里的模樣。走到村頭,有人告訴我說,你娘在對門坡上的畦里鋤菜。仿佛我不曾離別過,他們一語就點(diǎn)明了我迫切要知道的心事。
隔一道小溪,對面坡上有自家的一塊菜地。我抬頭仰望到了樹影里母親揮鋤的身影,來不及回屋放下包,就涉過山溪。我很快聽見了鋤頭挖地的聲響和節(jié)奏。我像上坡的兔子一樣敏捷,腳步很有彈性地爬上坡去,走近在菜畦里勞作的母親。
母親很高興,三下五除二地料理完活,便帶我回家。我把母親的鋤頭扛在肩上,跟在母親身后走。我真正有了回到家的感覺,盡管我的肩上還掛著旅行的背包。
三
從14歲離家到山外讀高中,回家的情節(jié)便不斷地重復(fù)著。
學(xué)校離家有八十里之遙。到校第一天,我新奇興奮了一陣,可是黃昏到來時,莫名的孤寂感壓迫著我,我像一頭走失在山野的牛犢,暮色四合里找不到它的母親,倉皇不安。暮色里是回家的時刻,想起母親會在掛著蛛網(wǎng)的屋檐下張望,我的心情沉重而酸楚。臨睡時,相鄰的床頭傳出嚶嚶低泣,我再也抑制不住,眼淚便涌了出來。當(dāng)時沒想到,在想家的眼淚里自己從此注定了要做一個浪跡在母親掛念中的游子。
很多回,我和村里唯一的伙伴步行八十里回家。我們上完上午課才出發(fā),往往走到半夜。我們疲憊而又興奮地在一片寂靜里敲響自家的木門。
“姆媽,我回來了!”深深的夜色里我們大聲呼叫。
門吱地開了,母親披著衣服,端著油燈,又驚又喜,然后慌忙燃起柴火。
家里的火塘真是溫暖。
四
家是和母親連在一起的。母親在家,家才成為家。
想起小時候的一件事。有一年夏天,母親生了病,貧血,浮腫,到山外一家醫(yī)院治病去了。姐姐帶著我和弟弟,待在熟稔的木屋里,卻感到空蕩而陌生,令人焦躁不安。黃昏,我們到村頭的大路邊等啊等,暮色沉沉地塞滿了天地,路邊的幾棵高大的楠木樹都模糊了,我們還在等母親回來。
母親在家的日子,我們在月光下的田野里捉迷藏,玩到很晚很晚,心里也踏實(shí);母親不在家,就是待在自己家里不出門,也如同置身于陌生之地。
有母親在家的人是有福氣的人。
有母親在家的人——如我,有一段時間沒回家,想家便是想念母親,也會像童年的我等候母親回家一樣在盼著。
五
有一回,我一如既往地走完了回家的路,走進(jìn)了靜靜的村子,走近熟悉的家門。依然是那扇讓柴煙熏黑的木板門,門楣上貼著褪色的春聯(lián),門前放著總也燒不完的柴捆,幾只雞在禾場覓食。可是門板上掛著一把鎖。
鄰居說,母親的老毛病又發(fā)作了,父親陪著她到山外治病去了。
我的眼里倏然飽含淚水。
熟悉的老屋,沒有母親迎出來,竟是這樣的靜寂和空洞。我在不堪忍受的疲憊和傷感里,想起了幾句不知何時讀過的小詩——
我每天放學(xué)回家
第一件事是找媽媽
看到了媽媽
才算是真正的回家
豈獨(dú)孩童如此,所有回家人的心情不都是這樣嗎?薩拉·奧思·朱厄特說得對:“只要你的母親健在,你就會感到自己永遠(yuǎn)是個孩子?!辈还芾擞蔚男谐讨腥玖硕嗌亠L(fēng)霜,我都愿意自己永遠(yuǎn)是一個孩子。(顧妍妍摘自華僑出版社《那事——文化名人筆下的那時那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