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小說,小說是虛構的,但在金圣嘆看來,“《水滸》勝過《史記》”。區(qū)別只在于,前者“以文運事”,后者“以文生事”。《水滸傳》中開封府審理林沖案,如同《紅樓夢》中應天府審理薛蟠案,雖是小說家言,總能看到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
在《水滸傳》中,出身破落戶的高俅,只因鉆營權門,被道君皇帝宋徽宗抬舉為殿帥府太尉,執(zhí)掌了大宋帝國的軍權,在林沖案中可以視為“權力”的一方。開封府作為北宋政權的直轄市,在行政、司法合一的體制下,府尹同時也是法官,可以視為“法律”的一方。身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的林沖,原是“體制內”的人,他的被誣,并非普通案件。
案由簡單,證據(jù)充分。作為“權二代”的高衙內,仗著“我爸是高俅”,欺男霸女,為強占林沖之妻,他通過高太尉設局,誣陷林沖“手執(zhí)利刃擅闖軍機重地,意在行刺”。林沖落入圈套,如何處置呢?高俅命令把林沖“解去開封府,分付滕府尹好生推問,勘理明白處決。”(《水滸傳》第七回)一句“分付”,一個“處決”,這哪里是案件移交,分明是不折不扣的上級指示!
林沖一案,人證俱在,冤情確鑿,當案孔目孫定鯁直好善,試圖加以周全,卻遭到開封府主要領導人滕府尹的拒絕。他未經(jīng)審判,“有罪推定”。然而,林沖犯下的“這般罪”并不是法律判斷的結果,而是權勢預謀的誣陷。高太尉不僅“批仰定罪”,甚至連罪名都確定了,“定要問他‘手執(zhí)利刃,故入節(jié)堂,殺害本官?!边@說明,在專制政體之下,根本沒有司法獨立行使的空間,法槌只能聽命于權杖,而所有的法庭審理不過是對權力意志的確認與背書。
孫定顯然不同意滕府尹的說法,他不無挖苦地指出:“這南衙開封府不是朝廷的,是高太尉家的!”金圣嘆就此批曰:“雖無孔目唐突府尹之理,然自是快語?!弊鳛椤胺晒ぷ髡摺保瑢O孔目話雖不多,卻痛快淋漓地揭示了宋代法律的實質。在皇權制度之下,既然是皇帝的寵臣高太尉交辦的案子,那么,法律和“法院”就不可避免地變?yōu)椤案咛炯业摹薄凹曳ā焙汀八叫獭?。孫定的話,說到了制度的痛處,難堪的滕府尹只會加以斥責──“胡說!”
這位孫孔目“鯁直”得只剩一根筋,索性扒開了高太尉家的“垃圾場”:“誰不知高太尉當權倚勢豪強?更兼他府里無般不做,但有人小小觸犯,便發(fā)來開封府,要殺便殺,要剮便剮,卻不是他家官府!”金圣嘆在這段話中一則批語頗有意思:“言高府中多犯彌天之罪耳,應殺應剮耳?!睂O定這番話,極其深刻,一方面,真正犯有彌天大罪的正是高太尉本人;另一方面,他的所有罪惡都是由司法機關與之共謀的。
孫孔目一口氣說出高太尉的累累惡行,使得滕府尹啞口無言,只是訕訕地問道:“據(jù)你說時,林沖事怎的方便他施行斷遣?”兩人合計的最后,仍然只能以司法機關本來就是“高太尉家的”這一事實為前提,并將無辜的林沖定為重犯,“刺配遠惡軍州”。這個結果,沒有改變冤案的本質,只是略微減輕了冤案的程度而已。即便如此,也還是在高太尉“情知理短,又礙府尹”的情況下達成的最好結果。不要以為權力還有些許的憐憫與仁慈,高太尉決然不會放過林沖,后來發(fā)生的野豬林、草料場的謀殺事件,就是明證。
在當今社會,經(jīng)常碰到“權大還是法大”這樣的幼稚問題。當今之“法”,雖然叫作“國法”;當今之“權”,雖然稱為“民權”,但不要低估了傳統(tǒng)的慣性與文化的惰性。在“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體制下,“王法”其實是皇帝的“家法”,官員其實是皇帝的“家臣”。以林沖案為例,“高太尉”的意志是凌駕一切的,“開封府”不過是權勢者整肅弱者的枷鎖與鐐銬。在“高太尉”與“開封府”的互動中,“高太尉”言出法隨,頤指氣使指,“開封府”如同奴仆與婢女,在“高太尉”的指使下,“開封府”倒成為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同謀與共犯。“體制內人”,尚且如此,遑論其他?
【原載2011年5月17日《大公報·大公園》】
題圖 / 當代黃馬褂 / Amao
《水滸傳》是小說,小說是虛構的,但在金圣嘆看來,“《水滸》勝過《史記》”。區(qū)別只在于,前者“以文運事”,后者“以文生事”。《水滸傳》中開封府審理林沖案,如同《紅樓夢》中應天府審理薛蟠案,雖是小說家言,總能看到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
在《水滸傳》中,出身破落戶的高俅,只因鉆營權門,被道君皇帝宋徽宗抬舉為殿帥府太尉,執(zhí)掌了大宋帝國的軍權,在林沖案中可以視為“權力”的一方。開封府作為北宋政權的直轄市,在行政、司法合一的體制下,府尹同時也是法官,可以視為“法律”的一方。身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的林沖,原是“體制內”的人,他的被誣,并非普通案件。
案由簡單,證據(jù)充分。作為“權二代”的高衙內,仗著“我爸是高俅”,欺男霸女,為強占林沖之妻,他通過高太尉設局,誣陷林沖“手執(zhí)利刃擅闖軍機重地,意在行刺”。林沖落入圈套,如何處置呢?高俅命令把林沖“解去開封府,分付滕府尹好生推問,勘理明白處決?!保ā端疂G傳》第七回)一句“分付”,一個“處決”,這哪里是案件移交,分明是不折不扣的上級指示!
林沖一案,人證俱在,冤情確鑿,當案孔目孫定鯁直好善,試圖加以周全,卻遭到開封府主要領導人滕府尹的拒絕。他未經(jīng)審判,“有罪推定”。然而,林沖犯下的“這般罪”并不是法律判斷的結果,而是權勢預謀的誣陷。高太尉不僅“批仰定罪”,甚至連罪名都確定了,“定要問他‘手執(zhí)利刃,故入節(jié)堂,殺害本官。”這說明,在專制政體之下,根本沒有司法獨立行使的空間,法槌只能聽命于權杖,而所有的法庭審理不過是對權力意志的確認與背書。
孫定顯然不同意滕府尹的說法,他不無挖苦地指出:“這南衙開封府不是朝廷的,是高太尉家的!”金圣嘆就此批曰:“雖無孔目唐突府尹之理,然自是快語?!弊鳛椤胺晒ぷ髡摺?,孫孔目話雖不多,卻痛快淋漓地揭示了宋代法律的實質。在皇權制度之下,既然是皇帝的寵臣高太尉交辦的案子,那么,法律和“法院”就不可避免地變?yōu)椤案咛炯业摹薄凹曳ā焙汀八叫獭?。孫定的話,說到了制度的痛處,難堪的滕府尹只會加以斥責──“胡說!”
這位孫孔目“鯁直”得只剩一根筋,索性扒開了高太尉家的“垃圾場”:“誰不知高太尉當權倚勢豪強?更兼他府里無般不做,但有人小小觸犯,便發(fā)來開封府,要殺便殺,要剮便剮,卻不是他家官府!”金圣嘆在這段話中一則批語頗有意思:“言高府中多犯彌天之罪耳,應殺應剮耳。”孫定這番話,極其深刻,一方面,真正犯有彌天大罪的正是高太尉本人;另一方面,他的所有罪惡都是由司法機關與之共謀的。
孫孔目一口氣說出高太尉的累累惡行,使得滕府尹啞口無言,只是訕訕地問道:“據(jù)你說時,林沖事怎的方便他施行斷遣?”兩人合計的最后,仍然只能以司法機關本來就是“高太尉家的”這一事實為前提,并將無辜的林沖定為重犯,“刺配遠惡軍州”。這個結果,沒有改變冤案的本質,只是略微減輕了冤案的程度而已。即便如此,也還是在高太尉“情知理短,又礙府尹”的情況下達成的最好結果。不要以為權力還有些許的憐憫與仁慈,高太尉決然不會放過林沖,后來發(fā)生的野豬林、草料場的謀殺事件,就是明證。
在當今社會,經(jīng)常碰到“權大還是法大”這樣的幼稚問題。當今之“法”,雖然叫作“國法”;當今之“權”,雖然稱為“民權”,但不要低估了傳統(tǒng)的慣性與文化的惰性。在“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體制下,“王法”其實是皇帝的“家法”,官員其實是皇帝的“家臣”。以林沖案為例,“高太尉”的意志是凌駕一切的,“開封府”不過是權勢者整肅弱者的枷鎖與鐐銬。在“高太尉”與“開封府”的互動中,“高太尉”言出法隨,頤指氣使指,“開封府”如同奴仆與婢女,在“高太尉”的指使下,“開封府”倒成為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同謀與共犯?!绑w制內人”,尚且如此,遑論其他?
【原載2011年5月17日《大公報·大公園》】
題圖 / 當代黃馬褂 / Am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