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峰
紐約,紐約,紐約,帝國大廈,時代廣場,第五大道,百老匯,sex and the city……被渲染得太多太久了嗎?
紐約的衣服很華麗耀眼,肉眼望向強光會目眩。習慣了之后,再看清楚一點,一切都是那么累人:從帝國大廈頂樓看到的街道,像膽固醇過高的血管一樣交錯著,血管內(nèi)充塞著太多太大的脂肪粒,阻礙著血液的運行,血液流動緩慢,隨時會心臟病發(fā)作。
當然,地鐵——紐約的第二組血管,情況亦不樂觀。
走上地鐵站窄窄的樓梯,面前常常會出現(xiàn)一大團一大團喘著氣的“肉”,吃力地攀上地面,害得跟在后面的人擔心他會像保齡球一樣滾下來,讓所有的人倒地。那已經(jīng)不是審美的問題,而是會危害自身及公共安全的存在狀態(tài)。
如果以下這些情況在香港發(fā)生,肯定會成為當?shù)匦侣勵^條,但在紐約地鐵里是每天都會發(fā)生的平常事:
一、沒有空調(diào)。在40℃的炎夏里,地鐵隧道和月臺與人間煉獄沒兩樣。
二、列車經(jīng)常誤點、改道。
三、貓一樣大的老鼠在遍布垃圾的木制路軌上出沒覓食。
四、震破耳膜的金屬摩擦聲此起彼伏。
五、車站里大部分升降機都不能操作。
六、每隔兩三個站就有乞丐走進車廂大聲地向乘客討錢。
七、沒有手機網(wǎng)絡。
哈,紐約,被公認為有世界上最多可能性的國際大都會,竟然這么落后。
那乘的士吧,但的士司機很可能會做以下三件事:
一、拿著手機煲電話粥。
二、聽錯地址,去錯地方。
三、故意將應找的零錢當作小費,直至乘客開口。
其實到哪里去并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有朋友。很多住在曼哈頓的朋友,每到星期五下班就會收拾細軟離開小島,到較遠的近郊躲清靜,星期天晚上才回來。
在大城市里逗留得久了,一是麻木,一是想逃。從香港到紐約,感覺原來都一樣。
(倪早菊摘自《時文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