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彥
在J的強推之下,看了伍迪·艾倫的 《午夜巴塞羅那》,品讀了安東尼奧與瑪娜這對相互傷害、又相互建設的藝術家夫婦別扭的兩人世界。這兩人就像凹與凸一樣彼此合適,可無法生活在一起。一旦傷害成立,他們是夫妻,一旦解除傷害,夫妻關系也就消亡了,他不是她的夫,她也不是他的婦。就如藝術與生活,是在彼此傷害中成立的,離了對方,誰也不是。
生活需要藝術來刺痛與激勵,藝術則需要生活作為平庸的襯墊與鋪底。其間橫插一腳的克里斯蒂娜只是個道具。影片似乎想說,不可錯過任何一場激情,要學會邀請激情和嘗試激情,因為生活最后是歸于平淡與絕望的。維基在結婚前夕與畫家安東尼奧有過激情一夜,從此她難以忘懷這個后來與她閨蜜同居的男人。這股憂傷、淡淡的情緒總是像烏云般籠罩在她婚姻的上空,后來,丈夫同事的妻子勸她給自己一個機會并且替她創(chuàng)造了一個機會。維基與安東尼奧同時出現(xiàn)的電影鏡頭并不多,但他們間有一場對話非常有意思,在巴塞羅那兩人有過一夜情之后,又有一次,他們在外面相遇了,當維基責備安東尼奧自那之后從不給她電話時,安東尼奧回答她:如果繼續(xù)交往下去,我會令你困惑,你也會讓我失望的。這大概是所有 “露水男”的心里話——喏,人性既然這樣不穩(wěn)定,不如我們提上褲子誰也不認識誰。就到此為止罷!明天會持續(xù)多久?比永遠再多一天。
假日在家的三天里,堅持每天在家看一部電影。第一部是無可挑剔的《永恒與一天》,西奧·安哲羅普洛斯1998年的老片子,看完即號啕大哭。想著幸好還有電影,可以讓我在看完的那一刻獲得一束內聚的光,得以在瞬間被照亮。
片尾,老詩人問他妻子(想象中):明天會持續(xù)多久?年輕的妻子回答他:比永遠再多一天。明天多長??!比永遠還長一天!
第二部《關于母親的一切》,導演佩德羅·阿爾莫多瓦,乏善可陳,只是一部女性主義片子。
我最喜歡的是侯孝賢的《紅氣球的旅行》。臺灣導演我一直很喜歡,楊德昌永遠是第一位的,候孝賢與蔡明亮則不分伯仲。但蔡明亮的電影近兩年越來越變態(tài)了,花紅柳綠的性讓人直接想到送呈給觀眾的那一份份病歷報告,其實生病的人生不一定要用過界的性意識來表現(xiàn)的。
喜歡侯孝賢則是因為他的瑣屑,拉拉雜雜,湯湯水水,全是生活的毛坯,不抬升,不抒情,也不譴責?!锻晖隆防锏膽K烈青春和淡淡鄉(xiāng)愁,《悲情城市》里多線頭多聲部的人性觀照——都是雞零狗碎沒章沒法的勝算。也許,人生就是這樣。
《紅氣球的旅行》要收斂一點,講的是一個生活在中產階級里的女人,不經意間,發(fā)現(xiàn)不僅忽略了家庭,還有那一份難以挽回的愛。在這里,紅氣球算是一個隱喻。也許,每個人出生的時候,手里都有一個紅氣球,長長的線,一頭牽著夢想,一頭連著現(xiàn)實,夢想的這頭向上,現(xiàn)實的這頭向下。一不小心,夢想的氣球飛遠了,飛高了,斷線了。失去了氣球的我們開始為自身的體重所累,為木偶劇團的配音生計、離家出走的那個負心男、為賴皮小氣的房客而焦頭爛額。我們徹底地鎖在了地面上,釘在了自己的地址上,偶爾,屬于我們的斷線氣球來造訪我們,像探獄的友人,紅撲撲的臉蛋追隨著我們的足踵,轉手輕彈窗欞,用它薄薄的陰影為我們喚起一種失去的熱忱。
在紅氣球的逼視下,或者說在夢想的注視下,我們所過的現(xiàn)實更像是一種沉淀物:污穢、黑暗、邋遢、緩慢,不激烈,不熱烈。但是,沒有夢想的對照,現(xiàn)實就像是一次舒服極了的自殺。
電影的結尾很淡:保姆宋還在做她的電影夢,蘇珊還在她單身母親的糾葛中,只有還沒長大成人的男孩西門,還來得及在他的小朋友們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紅氣球。他看到它在博物館窗戶外像飛碟一樣滑過明亮的天空,向遠處飛去。他看到了它,它也看到了他。這就是紅氣球的旅行。一個人活了多少年,屬于他的紅氣球就會有多少年的旅行。
還是轉回去過臺灣老鄉(xiāng)張大春的生活吧。張大春對好友陸經(好友后來在美國死于一起車禍)說,三十多歲以后的生活應該是這樣過的:在鄉(xiāng)下蟄居,秋天割草,冬天烤壁爐,春天播種,夏天在朋友后院的游泳池里游泳。養(yǎng)一條狗,刮風的日子爬上屋頂修葺房頂,風起的時候,刮跑了腳底的一只拖鞋和一頂帽子。
沒想在網(wǎng)上搜到的《職業(yè)記者》的電影海報是這樣介紹的:
本片是意大利著名現(xiàn)代派導演安東尼奧尼的代表作。新聞記者戴維德·洛克在沙漠地帶采訪正在進行解放運動的游擊隊戰(zhàn)士。他早已厭倦了自己的家庭、他所生活的那個世界以及他四處奔波的記者生涯。采訪同樣激不起他的熱情。在旅館里,他發(fā)現(xiàn)一個與他面貌相似的人羅貝爾特死去,突發(fā)靈感。他要成為另外一個人,擺脫自己的過去。于是,他穿上羅貝爾特的衣服,拿起了他的證件:成為羅貝爾特,死了的是洛克。他的使命是給游擊隊供應武器。也許他將從一個世界的旁觀者變成行動者。洛克找到了游擊隊,但當他們要求他繼續(xù)提供武器時,他考慮到可能會招來的生命危險,沒有給予明確答復。就在他猶豫的時候,洛克被人殺死了。
可見同一個故事會有見仁見智的迥異閱讀,不過,也許海報文字本來就是為了迎合那些疏于追究生命深度的懶蟲影客,對于這些人而言,世界是由故事構成的,每段人生都可簡化為故事或事故,人性色彩分明;世界可以被快速理解;人,最后會栽倒在自己的影子里。
為了給世界增加一點難度,為了讓一些人不再死于安逸與懶惰,安東尼奧尼拍了這部片子。
確切地說,他講述的是一個“我”和“自我”的分家問題,“我”和“自我”的分家立戶一直以來是人類的困惑,我是誰,自我又在哪里?一個功成名就的男人為了尋找自我,讓我死去,一場奇異的逃亡開始了……這樣的逃亡在大部分人那里是隱性的(例如我們),只有在這個新聞記者戴維德·洛克這里,才顯性為一場帶有好萊塢質地的追捕與被追捕。因為只要活過就會有后遺癥,讓自己物質的那一部分死去還真不容易,作為一個名記他所遺的聲名、出軌的妻子、那些真假難識的職務作品錄像帶,以及他“借尸還魂”的軍火商羅貝爾特生前惹下的麻煩,都將他牢牢拴住。影片結尾,他對建筑系的小女生說,他曾聽說過一個瞎子的故事,這個瞎了好多年的瞎子有一天突然經過手術能見到光明了,一開始,瞎子很興奮,也很激動。但慢慢地,瞎子就開始變得不開心了,因為他發(fā)現(xiàn)世界不如他想象的那么豐富。過去,他經常會拄一根棍子上街,如今,他可以獨立行走,卻很少出門。他越來越抑郁,越來越失望,直至有一天死在自己的床上。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里爾克在《上帝的故事》里講述過一個類似故事,大意是跛足的人無法遠行,但卻可以看到比我們更多的風景,因為他們胸腔里開著一扇風景幽暗的心窗;而我們,整天為物質所累,自詡走了很多路,卻像一個真正的幽閉者。
世界讓我們失望,因為失望,所以人們的“我”與“自我”不能重逢?;蛟S人出生時就應該有備份,一個用來自省,另一個用來外謀,需要誰時就派誰去,這樣,我們就會少了分裂的痛苦。英文單詞“人”是拉丁文“面具”一詞演變而來的,成為人首先得有面具,古人似乎早就參透了我們之所以為人的苦痛的緣由。
這部電影到最后,戴維德·洛克死了。當他妻子帶著一伙警察來到他下榻的旅舍時,他抓緊時間自殺在床上,他終于死了,這會兒死得很徹底,“我”死了,“自我”也死了。兩個“我”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