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見,張旭樂,曾愛平,黃 建,錢仁卷,楊燕萍,林 霞
(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浙江 溫州 325005)
野牡丹科 (Melastomataceae)野海棠屬植物,約30種以上,產東亞,我國有14種,大部分產西南部至東南部。草本、亞灌木或灌木;葉具柄,邊有細齒或近全緣,5~9(11)基出脈;花4數,極少3數,數朵排成頂生的聚傘花序,或再組成圓錐花序;萼管陀螺形或漏斗形,裂片明顯;花瓣粉紅至紫紅色,卵形至廣卵形;雄蕊8枚,4長4短,異型,花藥線狀錐尖,單孔開裂;長者花藥的藥隔下延成短柄,前部2裂,無距,短者花藥的藥隔前部一側腫脹,后部有小瘤體;子房下位或半下位,陀螺形,頂具膜質冠,有隔膜;花柱絲狀;蒴果陀螺形,與宿存萼貼生;種子多數,極小。浙江分布的此屬植物有中華野海棠 (Bredia sinensis),秀麗野海棠 (Brediaamoena),方枝野海棠(Bredia quadrangularis)3種。
在浙江有分布的3種野海棠屬植物,都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其花色艷麗,群體花期較長,可達3個月,整體株型端莊秀麗,是常綠的小灌木,在冬季較低的氣溫下,葉子會變紅,適合在園林中作花境植物。3種野海棠屬植物的種子都比較細小,一粒果實里面包含上千粒種子,試驗對NAA對3種野海棠屬植物的種子萌發(fā)的影響作了研究[1-4],以期為其播種育苗、馴化栽培以及園林綠化奠定理論基礎。
3種野海棠屬植物種子于2007年10月在野外調查時采集,其中方枝野海棠的種子采自于浙江臨安順溪,中華野海棠采自溫州的泰順和文成,秀麗野海棠的種子采自于溫州永嘉的四海山。
NAA濃度設 4個處理,為 20,40,80,120mg·L-1,各種濃度的 NAA溶液分別配制500mL備用。
每種種子隨機用電子天平準確稱取0.1 g,計數,計算其千粒重,并在其中隨機取100粒,重復3次。
培養(yǎng)皿洗干凈晾干,下面用定性濾紙墊好;將100粒種子置于墊好定性濾紙的培養(yǎng)皿中,加NAA溶液10mL,使得溶液能夠浸潤種子,用清水做空白對照,重復3次。置于室內試驗臺上,露白即算做發(fā)芽,每4 d統(tǒng)計發(fā)芽種子數,2008年5月25日開始,到6月30日結束。
方枝野海棠種子千粒重為(0.02045±0.00031)g,其種子發(fā)芽統(tǒng)計結果如圖1所示,清水對照的種子萌發(fā)率最高,120mg·L-1的NAA處理的方枝野海棠種子的萌發(fā)完全被抑制,40mg·L-1和80mg·L-1的濃度處理中,種子也幾乎不萌發(fā),20mg·L-1的 NAA處理,其種子萌發(fā)率在10% 左右,這表明NAA對方枝野海棠的萌發(fā)有抑制和延緩作用,NAA濃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強。
圖1 不同NAA濃度對方枝野海棠種子萌發(fā)的影響
秀麗野海棠的種子千粒重在(0.03007±0.00036)g,圖2是對不同濃度的秀麗野海棠種子萌發(fā)影響的統(tǒng)計結果,和對方枝野海棠種子的萌發(fā)影響趨勢一樣,清水處理的秀麗野海棠種子的萌發(fā)率最高,其萌發(fā)率為57%,最高濃度的NAA處理種子也未萌發(fā)。20和40mg·L-1濃度的NAA處理的種子萌發(fā)率分別為35% 和22%,80mg·L-1的溶液處理的種子其萌發(fā)率小于5%。這說明NAA對秀麗野海棠種子的萌發(fā)也存在抑制和延緩作用,濃度越高,其抑制作用越大,到一定的濃度后,種子幾乎不萌發(fā)。
圖2 不同NAA濃度對秀麗野海棠種子萌發(fā)的影響
采自文成的中華野海棠千粒重在(0.03017±0.00062)g,采自泰順的中華野海棠種子千粒重在(0.05071±0.00126)g,2個地方的種子大小存在差異,從圖3和圖4的結果可以看出,2種種子的萌發(fā)趨勢存在較高的一致性,清水處理的種子萌發(fā)率都在30% 多,NAA的影響和其他2種野海棠屬植物一樣,高濃度的NAA對中華野海棠的種子萌發(fā)存在抑制作用,濃度越高,其抑制作用越大,經120mg·L-1的溶液處理的種子都不萌發(fā)。
圖3 NAA對中華野海棠種子 (泰順)萌發(fā)的影響
圖4 NAA對中華野海棠 (文成)種子萌發(fā)的影響
NAA對3種植物種子萌發(fā)的影響存在相同的趨勢,均有較強的抑制和延緩作用,較高濃度處理的種子幾乎不萌發(fā),低濃度的NAA處理對種子的萌發(fā)也存在較強的抑制作用;在3種植物中,秀麗野海棠的種子在無NAA處理的情況下萌發(fā)率最高,可達57%,這對于這種種子量繁多的植物來說,萌發(fā)率還是比較高的,方枝野海棠和中華野海棠的種子萌發(fā)率比較相近都在30% 左右。
3種植物的種子都較為細小,其中方枝野海棠的種子最小,千粒重只有0.02045 g,中華野海棠的種子采自不同地方存在差異性,其種子千粒重存在較大的差異,原因值得探討。
[1]韓建民,史吉平.NAA,ABA對小麥種子根芽生長的影響[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1996,19(2):1-3.
[2]吳麗芳,朱永友.IAA,NAA對白三葉種子發(fā)芽的影響[J].草業(yè)科學,2000,17(1):60-61.
[3]王東輝.外源植物激素對黃連種子后熟與萌發(fā)的影響 [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3(1):90-92.
[4]王東輝.黃連種子后熟與萌發(fā)期間外源激素效應研究 [J].種子,2005,24(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