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
奇怪的病
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美洲以后,歐洲各國紛紛開始派遣船只遠渡重洋。在漫長的航程中,水手時常患病。他們渾身無力、牙齦出血、肌肉疼痛,過一陣子就衰弱得無法繼續(xù)工作,最后許多人死去了,這種病被叫作“壞血病”。
1734年,一位奧地利醫(yī)生J·克拉默在軍中服役時,發(fā)生了壞血病大流行。他奇怪地發(fā)現:患壞血病的全都是士兵,沒有一個軍官。他研究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發(fā)現壞血病與飲食有關:普通士兵只有面包和豆子吃,而軍官們還要吃水果和青菜。1737年,克拉默寫了一份報告,提出水果與蔬菜能預防壞血病。但是,克拉默的重要發(fā)現,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
一百多年后,日本海軍又碰到了類似的問題。日本水兵經常得一種叫作“腳氣”的病。1878年,腳氣病在日本軍艦上已變得極為流行,掌管日本海軍的高木將軍知道,英國水兵從來不得腳氣病。因而,他把英國水兵和日本水兵的食譜拿來作了一番對比:日本水兵吃的是蔬菜、魚和白米飯,英國水兵不吃大米,而是吃大麥之類的其他糧食。高木讓日本水兵在吃飯時也吃一些大麥,結果日本海軍中的腳氣病絕跡了。
未知的物質
到了十九世紀,化學家們在日常食用的食物中發(fā)現了五種主要成分:1、碳水化合物,如糖和淀粉;2、類脂化合物,如脂肪和油;3、蛋白質;4、礦物質;5、水。
那么說,假如你手邊有一些碳水化合物,類脂物、蛋白質和礦物質,只要按適當比例用水把它們混合在一起,你就會造出一種人造食品。這樣的人造食品能維持人的生命嗎?
1870年,曾有過一次驗證的機會。德軍包圍了巴黎,巴黎人在挨餓。法國化學家讓·仲馬正好困在城里。他試圖配制出一種人造食品,希望用它來代替嬰兒們急需卻又無法弄到的牛奶,結果沒有成功。
1871年,仲馬把他的試驗經過寫了出來。他認為在食物中除了碳水化合物、類脂物、蛋白質、礦物質和水以外,可能還存在某種對生命和健康來說不可缺少的物質。1880年,德國化學家魯寧也做出了相似的斷定。
可是,醫(yī)生們沒有理會仲馬和魯寧,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一切疾病都是由細菌造成的。例如,他們想象壞血病和腳氣病也是細菌造成的。雖然他們知道飲食的變化能預防或治愈這兩種疾病,但并不相信這一點有什么重要意義,或許飲食的改變只不過是幫助了人體去驅除細菌罷了。
谷皮的奇效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荷蘭醫(yī)生克里斯蒂安·??寺氐厍巴鶘|印度群島去追蹤人們認為會造成腳氣病的細菌。然而他失敗了,他找不出一種腳氣病患者所獨有而正常人身上又沒有的細菌。
后來,在1896年,醫(yī)院里養(yǎng)的一些雞得了一種叫“多發(fā)性神經炎”的病。發(fā)病的癥狀和腳氣病所造成的那種衰弱無力表現相同。
這一新發(fā)現使埃克曼很受鼓舞。他認為:只要能找到使雞感染上多發(fā)性神經炎的細菌,也就找到了使人類致病的腳氣病菌。
他開始在病雞身上查細菌。他從健康的雞當中挑出一些來進行注射,看看是否會使它們傳染上多發(fā)性神經炎。開始時毫無結果,但他堅持試驗下去。后來,所有的雞忽然一下子都好了,再沒有病雞可供埃克曼作試驗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經過調查,埃克曼發(fā)現,在雞患病之前,負責喂雞的人開始用醫(yī)院病人吃剩的食物喂它們,其中包括白米飯。在吃了一段時間白米飯后,它們得了多發(fā)性神經炎。
其后,負責醫(yī)院食品供應的人調走了。接替他的人覺得用人吃的上好食物來喂雞太浪費,開始給雞吃廉價的糙米。莫名其妙的是,它們的病居然好了。
??寺紤]了這些情況,決定再作一番試驗。他選出幾只健康的雞,開始用白米飯飼養(yǎng)它們。過了一陣子,它們果然患上了多發(fā)性神經炎。他隨即改用糙米飼養(yǎng),它們很快又痊愈了。
??寺m然沒有找到腳氣病菌,但他認為腳氣一定是某種毒物引起的。他斷定白米的谷粒中含有某種使人或雞致病的毒素,而谷皮中必定有某種可以中和的毒素,使人和雞恢復健康的東西。
同埃克曼一起工作的另一位荷蘭醫(yī)生戈里特·格里內斯持有不同意見。他感到應該另辟思路。他于1901年提出,問題可能在于白米中缺少了谷皮中所含有的某種人體需要的東西。
維持生命的“胺”
1906年,英國化學家弗列德里克·高蘭·霍普金斯對營養(yǎng)缺乏癥進行了研究。在一次科學會議上作的報告中,他提出食物中可能存在著許多種微量物質。人體本身不能產生這些物質,只能從食物中攝取。一旦缺少了這些物質,就會造成疾病。
霍普金斯是一位很有權威的化學家。由于他表示相信營養(yǎng)缺乏癥的概念,許多其他科學家才開始認真地看待這一想法,并設法尋找論據支持他的觀點。
假定格里內斯和霍普金斯是正確的,也就是說,谷皮中的確有一種人體防止腳氣病所必需的物質的話,那它究竟是什么呢?
1906年埃克曼和格里內斯終于證實了抗腳氣病物質是“可溶于水的”,并且已經使它同谷皮的那些不溶于水的部分以及未用水浸泡過的谷皮區(qū)分開了。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這種抗腳氣病物質的化學結構是什么呢?人們差不多用了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才解開了這個謎。
1912年在英國工作的波蘭化學家卡西米爾·富恩克發(fā)現:抗腳氣病物質的分子中包含有眾所周知的三原子原子團。這種三原子原子團是一種“胺基”,任何含有這種基的物質都被稱為“胺”。富恩克認為,抗腳氣病物質就是一種生命所不可缺少的胺。
拉丁文中“生命”一詞是“維他”(Vita),富恩克將它與英語的“胺”(Amine)這個字拼合起來,把這些物質命名為“維他命”(Vitamines),意為“維持生命的胺”。
但是,人們日后終于發(fā)現有些這類物質并不是胺。因此,于1902年改動了它的名稱,去掉了詞尾的字母e,使它和胺的字形不完全相符。結果,富恩克創(chuàng)造的這個新詞就演變成了Vitamin,也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名稱,我們管它叫維他命,或者維生素。
多種維生素
埃克曼發(fā)現了抗腳氣病物質后,越來越多的化學家開始競相研究食物,又繼續(xù)鑒別出多種維持生命所需要的微量物質?;瘜W家們?yōu)榱私o一種化學物質取一個切實合理的名稱,總是習慣于根據其原子排列推敲出適當的名稱。不過,在當時誰也不清楚維生素分子中的原子排列情況,因此決定不再賦予維生素學名,而利用字母表來解決問題,這樣就出現了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事實上,被宣布過發(fā)現的維生素一直排到了字母P,但大多數都不確實。字母E以后唯一一種真正問世的是維生素K,是丹麥化學家亨利克·達姆于1929年發(fā)現的。
(藍偉斌摘自地質出版社《我們怎樣發(fā)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