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紅強
摘要:以網絡為平臺的新媒介信息先天“把關”不足,后天監(jiān)控缺位,以至網絡輿情、網絡道德、網絡有害信息、網絡不良輿論導向等問題突出。這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對河南省8所高校1000余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和訪談,從媒介接觸情況、媒介認知能力、媒介分析能力、媒介信息評估能力、媒介使用參與能力5個方面,調查獲得了河南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對于推進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媒介時;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038-03
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報紙、廣播、電視、書籍、雜志等傳統(tǒng)媒介之外,是以互聯(lián)網、手機為通訊平臺的新媒介形式的擴張。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4.2億人,普及率達到31.8%,“學生群體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仍遠遠高于其他群體,接近1/3的網民為學生”(占30.7%)。[1]這其中大學生更是學生網民的主力。
新媒介已經成為大學生了解社會環(huán)境、獲取各種知識的新平臺。但是,新媒介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媒介環(huán)境是有著巨大差異的。在新媒介環(huán)境中,傳播者可以是一個管理嚴密的媒介組織,可以是一個商業(yè)性的傳播機構,可以是眾多網友參與構建的社區(qū),還可以是一個普通網民的網站或博客。傳播者本身就不一定具備信息傳播的基本知識,在信息的“把關”上存在著先天的不足。新媒介的個體性、信息的海量性、信息的易得性、信息交流的便利性,都是原有媒介控制手段所無能為力的。信息量太大讓人無所適從,信息互相抵觸讓人真假難辨,網絡輿情、網絡道德、網絡有害信息、網絡不良輿論導向等問題突出。因此,新媒介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河南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調查過程
為了用實證方法更確切地掌握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2010年9月到12月,筆者從媒介接觸情況、媒介認知理解能力、媒介內容分析能力、媒介評估批判能力、媒介使用和參與能力這五個層面,對河南省的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工業(yè)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新鄉(xiāng)學院、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等8所院校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涉及開封、鄭州、新鄉(xiāng)、洛陽、南陽5所城市的大學生。采取隨機問卷方式,共發(fā)放問卷1000份,收回971份,有效問卷957份。其中大一學生占52.25%,大二學生占38.37%,大三學生占4.84%,大四學生占3.54%;男生占56.48%,女生占43.52%;理工類學生占42.45%,文科類學生占57.55%。
為了更深入了解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本次調查還采取了座談形式,分6次召開小型座談會,調查學生100余人。
二、調查結果分析論述
(一)媒介接觸情況
在“平時接觸最多的媒介(可多選)題目”中(如圖1),顯示高達74.4%的學生把網絡作為自己接觸最多的媒介,其次是電視和書籍,而傳統(tǒng)三大媒介中的廣播、報紙的接觸非常少。由此,我們基本上可得出這樣的結論,網絡媒介在高校校園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介。
圖1
在上網時間和上網內容調查上,同樣可以印證網絡媒介對大學生巨大的影響力。調查顯示(如圖2),每天上網時間超過1小時的學生已達61.6%,上網2個小時以上的學生占26.3%,甚至有4.9%的學生上網時間超過了5個小時。按照有關專家的研究,每周上網超過35小時即被認為具有網癮。
圖2
(二)媒介認知理解能力
在我國,新聞媒介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受黨和政府領導的人民新聞事業(yè)的核心力量。因此,我國的大眾傳媒特別強調其政治屬性,不允許國外資本介入。對于這一點大學生知道的不多。在“你認為外國資本是否可以在中國獨立興辦新聞媒體”一題中,只有32.3%的大學生選擇“不可以”, 16.9%的大學生選擇“不知道”,甚至有35.8%的大學生選擇了“可以”,另外15.0%的學生沒有作回答。這表明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媒介政治意識薄弱,不了解我國媒介的政治屬性。
對商業(yè)搜索引擎的認識上,多數(shù)人不明白其商業(yè)第一的屬性。在“您認為百度搜索結果如何排序”的問題中,知道百度是以“廣告費用”高低進行結果排序的僅有15.3%(圖3)。可見,多數(shù)學生對網絡媒介的認識不深刻,對其商業(yè)屬性認識不夠,或者沒有認真考慮過。這種現(xiàn)象在“谷歌欲退出中國市場”事件上也有反映。有不少學生因為對“谷歌”搜索信息的方便性、依賴性等原因,而對中國政府批判“谷歌”不遵守中國的法律產生抵觸情緒。
中國的媒介(除部分新興網絡媒介外)雖都是國有事業(yè)單位,但其經營上早已步入市場化軌道,走上了企業(yè)化管理的模式,其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廣告收入。在“中國媒介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什么”的調查中,仍然有近40%的學生不了解這個情況(圖4)。
圖4
對于大眾媒介的社會功能的認識上,多數(shù)學生都正確選擇出1~3條。在“您認為大眾媒介具有的社會功能有哪些”的題目中,筆者按照“四功能說”給出了選項,多數(shù)同學都明白“傳承文化”、“提供娛樂”的功能,而對于其他兩個功能的認識相對較少,認可“社會協(xié)調”功能的學生占57.8%,認可“監(jiān)測環(huán)境”功能的僅有32.9%。這說明學生對大眾媒介功能的認識還處于自我經驗判斷上,沒有理論指導。
在媒介對客觀世界的重構性上,多數(shù)學生有一定認識。在“您認為新聞媒介報道的新聞和客觀的事實之間的關系如何”的題目中,僅有3.1%認為是“完全一樣”,48.2%的學生認為“基本一樣”,35.2%的學生認為“有些相似”,12.0%的學生認為“差別很大”,1.5%的學生認為“完全不同”。
(三)媒介內容分析能力
為了考察大學生對媒介客觀性的認知,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當對同一新聞事件的報道有差別時,您更相信哪個媒體”(圖5)。
圖5
由圖5可知,有一半以上的大學生選擇相信電視,其次為報紙和網絡,而廣播和雜志的可信度最低。雖然不同的媒介在客觀性的表現(xiàn)上有不同優(yōu)勢,電視通過聲畫結合使觀眾產生“眼見為實”的感覺,因此虜獲了大多數(shù)觀眾的心。但是眼見未必為實,電視也并不能完整地記錄客觀事實。電視節(jié)目也是要經過記者的選取拍攝、編輯的畫面處理、總編的修改等多個“把關人”的篩選,最后播放出的是帶有媒介視角的新聞事件。更有甚者,電視有時會利用其畫面的表現(xiàn)力這一優(yōu)勢誤導受眾。對此,美國學者斯坦利?J?巴倫曾舉例說:“1994年ABC記者考柯易?羅伯特緊裹在厚重的冬衣里,似乎是在一個狂風呼嘯的夜晚站在國會山發(fā)來的報道,而實際上她當時是在華盛頓附近的攝影棚里,她的‘身臨其境是用電腦數(shù)碼技術制造出來的?!盵2]在我國,北京電視臺播出的“紙做的包子”新聞報道也是例證。[3]另外,報紙因為其理性媒介的特點,認可度較高也屬于正常;網絡媒介雖然魚龍混雜,但因為其“把關人”多元性,很多時候可以傳播小道消息,揭露事實真相,因此也受到大學生的認可。
為了更具體地考察大學生對媒介客觀性的認識,筆者又設置了這樣一道題:“以下媒介所發(fā)布的信息,您認為可信的是”。在筆者所列舉的6類媒介中,大學生對中央一級廣播電視的認可最高,與他們對這些媒介的接觸時間長,電視媒介聲畫具備、真實感強的性質有關;其次是新華網、人民網等傳統(tǒng)媒介的網絡延伸,這些媒介把關嚴格,可信度高,選擇這些媒介無疑是比較科學的。而新興的網絡門戶網站,因為其交互性強、信息多元,在學生中的認可度也比較高。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大學生比較崇尚BBS論壇、網絡社區(qū)等媒介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因此他們對這些媒介也有一定信任度,認為有些時候敢講真話。
圖6
對信息來源(包括作者和新聞來源)的分析是媒介內容分析的前提條件之一。在這個問題上,筆者的調查結果并不理想(圖6)。關注媒介信息來源可以從另一方面確保內容的可信性和權威性,而大學生在這方面的缺失勢必會影響大學生對媒介內容的正確分辨。
(四)媒介評估批判能力
為了調查大學生對媒介的評價,筆者設計了“您認為媒介對您有哪些方面的影響”的題目。結果顯示,僅有4.5%的人認為大眾傳媒對自己沒什么影響,95.5%的人都認為受到大眾傳媒的影響,且影響是多方面的。而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媒介對大學生產生積極的、正面的影響,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以及傳播觀念,使他們能夠健康、全面地發(fā)展。
對于媒介負面信息的影響上,筆者做了兩方面的調查。在“您認為媒介中的暴力、色情等消極內容造成的后果有”調查中,有90%以上的學生認為媒介負面信息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僅有6.7%的學生認為對社會的影響不大。然而在“您認為媒介中的暴力、色情等消極內容對自己是否有影響”的調查中(圖7),卻有90%以上學生認為對自己的影響不大,他們不認為自己是媒介中負面信息的受害者,或者說他們認為自己對負面信息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這說明他們對媒介負面信息的危害性認識上缺乏理性判斷。
圖7
(五)媒介使用和參與能力
在“您在使用媒介時能否主動選擇和自己相關的信息,并加以有效利用”的調查中,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會“會留意媒介相關報道”(37.9%)或“會主動查詢媒介相關信息”(45.6%),說明學生的媒介使用意識是非常強的。
在“您認為自己在大眾媒介面前是一個主動的影響者或參與者”的調查中,選擇“非常主動”和“比較主動”的學生占到了42.5%,說明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媒介參與意識積極。而認為“比較被動”和“不知道”的比例為56.8%,說明相當多的學生對參與媒介活動感到茫然,不知該如何做。
在大學生與媒介互動的調查上,結果不能讓人滿意。雖然多數(shù)學生都表示與媒介進行過互動,但是互動的層次較低,深度互動并不多見。多是如網站留言、短信競猜、廣播點歌等形式的互動,不能體現(xiàn)大學生應有的媒介參與能力。而像投稿、熱線電話等更積極的互動并不多(圖8)。值得注意的是,有34.0%的學生表示從不參加任何形式的媒介互動。
圖8
三、調查結論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建議
(一)調查結論
通過以上5個方面的調查,我們基本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學生媒介接觸時間較長,尤其是對網絡媒介的接觸時間長,平均超過20小時每周,在高校校園新媒介的影響已經超過傳統(tǒng)媒介;大學生的媒介知識相對貧乏,多為自發(fā)學習、零散獲取,多數(shù)學生尚沒有系統(tǒng)的媒介知識儲備;大學生的媒介鑒別能力較差,對媒介的政治屬性、運作機制等方面不甚了解,對不同媒介的特點也沒有深入思考;大學生對媒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沒有成熟的、深刻的認識,對媒介信息的理性分析能力較弱,認識較為感性,對媒介信息的分析缺乏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僅憑自己積累的經驗進行判斷;大學生參與媒介的形式比較初級,尚處于自發(fā)的狀態(tài),沒有形成積極主動的自覺狀態(tài),參與的方式不多。
(二)媒介素養(yǎng)教育建議
在國外,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各國不僅在媒介素養(yǎng)教育理論研究上投入了越來越多的力量,而且已經把這些理論轉變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行動。一些大眾傳媒發(fā)達的國家如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芬蘭等,已將媒介素養(yǎng)教育正式納入正規(guī)的教育課程,并逐漸把媒介素養(yǎng)教育作為一種終身教育。在日本、印度、韓國等亞洲國家,也已經結合自身的國情,開始推廣和普及媒介素養(yǎng)教育。在我國,新媒介不斷發(fā)展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網絡輿情、網絡道德、網絡有害信息、網絡不良輿論導向等問題已經被人們所重視,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不多,主要還是強調有關部門強化管理,基本上還是以“堵”為主要手段。實際上,網絡也是一種媒介平臺,構建良好的網絡媒介運行體制,離不開廣大網民媒介素養(yǎng)的提高,但遺憾的是,媒介素養(yǎng)教育理論還沒有被社會認可,全民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行動還無從談起。
在這種情況下,高??梢允紫刃袆悠饋恚旱谝唬e極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實踐與探索,把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當作一塊“試驗田”,通過教育實踐活動,提升理論研究的空間,為政府開展全民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供決策依據;第二,做好媒介素養(yǎng)教育宣傳發(fā)動,增強媒介素養(yǎng)教育活動的影響力,從而為其他群體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供示范作用;第三,利用高校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優(yōu)勢,發(fā)動大學生成立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社團組織,深入農村、社區(qū)、中小學校開展教育活動,直接推動全民媒介素養(yǎng)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統(tǒng)計中心(CNNIC)第2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百度文庫,2010(7).
[2] (美)斯坦利?J?巴倫著.劉鴻英譯.大眾傳播概論—媒介認知與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 張志安.未成年人媒體素養(yǎng)教育行動策略研究[OL].http:// learning.sohu. com/20041213/n223464947.shtml,200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