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龍
2005年年底的時候,李開復辭職離開了微軟公司開始了在Google公司的工作。而李開復在Google公司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擔任中國區(qū)總裁組建Google中國。
經(jīng)過認真的準備,李開復開始在中國大規(guī)?!罢斜I馬”。由于Google是世界上知名的互聯(lián)網(wǎng)大公司,再加上李開復的大力宣傳,因此Google的這次招聘聲勢相當浩大,成千上萬的求職信和簡歷涌向了李開復在網(wǎng)上公開的招聘郵箱。
由于是Google在中國的第一次公開招聘,因此Google總部和李開復都很重視這次招聘。為了不錯過每一個人才,李開復每天都花很長時間在郵箱里來看這些簡歷和求職信。一天晚上,李開復又像往常一樣打開工作郵箱看了很久。在結(jié)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李開復又打開了自己的私人郵箱想看看有沒有朋友發(fā)來的郵件。
可是讓李開復沒有想到的是在他私人郵箱里除了朋友的來信外竟然有一封求職信和簡歷,李開復很驚奇,自己的私人郵箱從來沒有公開過,只有自己的親人和在美國的少數(shù)幾個朋友知道,怎么會收到求職信呢?李開復把這份簡歷看了一遍發(fā)現(xiàn)正是自己想要招聘的人才:求職者表達了自己長期使用Google的感受,同時敘述了自己對Google的長期關注和專業(yè)技能,并分析了Google現(xiàn)在招聘的崗位中自己適合的是哪些崗位,最后他坦誠地說道他還面臨著其他的機會,因此希望李開復能盡早給他一個答復。這封簡歷給李開復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突然,李開復發(fā)現(xiàn)這封簡歷好像在剛才那一個郵箱里有看到過。于是李開復又打開了用于招聘的那個郵箱,果然找到了這個求職者的簡歷,當時李開復只是粗粗地看了一遍,卻特地把這份簡歷做了記錄。
第二天,剛到公司,李開復就找到了這個求職者的簡歷,特地親自打電話讓他來應聘,果然正如簡歷上寫的那樣,這個人正是自己所要招聘的人才。最后經(jīng)過幾輪面試,李開復對這個求職者很滿意,可是李開復還有一個疑惑,就是他是怎么知道自己的私人郵箱的,于是李開復假裝無意間提及自己的私人郵箱也有收到他的簡歷。
這個求職者說,是他發(fā)的;李開復又問,他是怎么知道自己的私人郵箱的。求職者說,他從來就不知道他的私人郵箱。李開復很吃驚,不知道私人郵箱那怎么會收到他的求職信呢?這個求職者看到李開復懷疑的神態(tài)解釋道,他并不知道他的私人郵箱,只是知道他的工作郵箱,因此,他把工作郵箱的用戶名后郵箱地址改為gmail、yahoo、126、163等所有能想到的郵箱地址都試了一遍,而李開復的私人郵箱正好是yahoo的郵箱,因此李開復才會在私人郵箱里收到他的求職簡歷。
這個求職者的這一點給李開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這個求職者順利地通過了面試成為了Google中國的一員,而這個求職者就是為Google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王勁。很多年后,李開復和王勁說起,當年如果不是自己私人郵箱里收到這樣一封郵件,王勁很有可能現(xiàn)在就不在Google工作了。
而王勁也說道,自己當初之所以能想到向李開復別的郵箱發(fā)求職信,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王勁最后說道他之所以堅持這樣做是相信成功就在不經(jīng)意間的努力中。
成功就在不經(jīng)意間的一絲努力中,對于能立竿見影的努力我們都會去做,可是對于努力了也許有效果也許沒有效果的努力我們卻很少去做,也許這才是我們和王勁的真正的差別。
(圖/遲興成)
意林原創(chuàng)版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