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鮑復(fù)興
妙趣橫生的紫砂陶印
文/鮑復(fù)興
明清兩代,亦有不少金石書畫家,如顧聽、陳曼生、楊寶鳙等嘗試用紫砂泥制陶印。近代宜興篆刻家潘稚亮更擅制紫砂印,曾為書畫大師徐悲鴻刻制過不少紫砂印,深得大師喜愛。
紫砂泥有“五色土”之美稱,其色不艷不俗,沉著古雅,樸素自然,清人吳梅鼎曾在《陽羨茗壺賦》中贊曰:“若夫泥色之變,乍陰乍陽。……如鐵,如石,胡玉,胡金。備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遠而望之,黝若鐘鼎陳明庭。迫而察之,燦若琬琰浮精英。豈隋珠之與趙璧可比異而稱珍者哉?!”明清兩代,亦有不少金石書畫家,如顧聽、陳曼生、楊寶鳙等嘗試用紫砂泥制陶印。近代宜興篆刻家潘稚亮更擅制紫砂印,曾為書畫大師徐悲鴻刻制過不少紫砂印,深得大師喜愛。我的紫砂陶印篆印藝術(shù),得到書畫篆刻界的喜好和肯定,美術(shù)史論家王伯敏教授為我題寫了“紫泥冶陶,古篆新韻”八字鼓勵。西泠印社劉江副社長和林乾良先生等,在我創(chuàng)作過程中更是給予熱心指導(dǎo),使我得益匪淺。唐張彥遠曾云:“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蔽彝诵莺蟮摹坝醒闹?,在玩紫砂泥巴中,得到了全新的收獲。從一團紫泥到紫砂陶印,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心手相融,自然化出,陶冶心靈,體味藝術(shù)創(chuàng)作帶來的快感,這是別人所無法得到的。在春日的陽光下,持一把溫?zé)岬淖仙皦?,啜幾口香茗,面對大大小小、千姿百態(tài)的紫砂陶印,一印在手,摩挲把玩,陶醉其間,其樂無窮!
空山寂厲道心生
篆刻是我的終身最愛,從省博物館退休后,更以篆刻為第一樂事,近年來受善制陶瓷印的遼寧王丹社兄和蕭山蔡履平弟影響,迷上了紫砂陶印。說到與紫砂陶印的結(jié)緣,首先要感謝好友王德江兄,他夫人是宜興丁蜀鎮(zhèn)人,姨夫是制壺名家。德江兄從丁蜀鎮(zhèn)給我?guī)砹俗夏?,使我開始了用紫砂泥制印、刻印的藝術(shù)探索,從2006年開始,至今已創(chuàng)作了近200方紫砂陶印,能沉浸在捏泥制鈕、冶陶弄刀的“玩泥巴”狀態(tài)中,豈不樂乎!
而紫砂陶印的燒成溫度,一般在1000℃左右,不同的紫砂泥燒成溫度亦不相同。第一次創(chuàng)作紫砂陶印時,最擔(dān)心的是燒成后是否會爆裂、變形。那天德江兄和他姨夫陪我去丁蜀鎮(zhèn)的窯場,下午5時左右,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把20方印坯送入煤氣窯內(nèi),第二天吃過午飯去取件時,看到散發(fā)著窯爐余溫的紫砂陶印件件完好,懸著的心才算放下。成功的喜悅,非他人能體味,這大概就是創(chuàng)作紫砂陶印的魅力所在吧?紫砂陶印與瓷印相比,它的穩(wěn)定性好,變形少,燒成率高。后來第二批紫砂陶印送長興,在我的好友,紫砂壺工藝美術(shù)大師吳偉華兄自備的電窯中燒制,也無一殘次,這使我對紫砂陶印的興趣愈來愈濃,從此與紫砂陶印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紫砂陶印不宜做得尺寸過大,太大豈非如磚了?古人說“寸方天地,氣象萬千”,我一直認(rèn)為印章是“小有天地”,字法、章法、刀法,不同風(fēng)格、不同流派,其精妙之處,全在這“小中見大”的境界里。大而無當(dāng),也就會索然無味了。我想這恐怕就是小小陶印討人喜愛的原因之一吧。
制作紫砂陶印,那首先是印鈕、印臺的捏塑。印鈕的樣式造型,是欣賞篆刻藝術(shù)作品的第一印象,給予人們最直觀的美感。葉蠟石類的青田、壽山、昌化、巴林石等,印鈕多為專門的雕鈕者所作,印人并不參與創(chuàng)作,而紫砂陶印制作時,由于紫砂泥的自身特點,印坯松軟,具有可塑性強的特質(zhì),一團紫泥在手,任您捏塑雕刻,手不沾泥,干干凈凈,隨意變化,其樂無窮。印鈕的塑造,體現(xiàn)了印人的雕塑造型能力和情趣愛好、人文意趣??杀M情地發(fā)揮你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想象空間,這也是紫砂陶印的獨特優(yōu)勢。
紫砂陶印印鈕,造型以古雅為上。我所常作的印鈕有以下幾類,供大家鑒賞:一是仿古代璽印之作,如瓦鈕、橋鈕、鼻鈕、臺鈕、龜鈕等,可糅入主觀意念加以變化。對龜鈕我情有獨鐘,通過對龜?shù)脑煨?、龜頭的扭轉(zhuǎn)變化,龜背紋飾的變化,可以得到無一雷同的龜鈕,造型十分豐富。二是以古代器物的整體或局部造型之作,對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秦漢文化的縱覽,或是借鑒商周青銅器、宋元瓷器等,皆取其意趣,加以提煉、簡化、變形。三是從自然中化出,如流云、波浪、花葉、瓜果、竹節(jié)、樹根等。在多姿多彩中追求古雅質(zhì)樸。
然試以不同顏色的紫砂泥制印坯,如以黃泥做殘菏葉,褐泥做蓮蓬,印面刻“留得枯荷聽雨聲”;以黃泥作瓜,綠泥作葉,印面刻“種瓜得瓜”等,以期體現(xiàn)紫砂“五色土”之魅力,讓印鈕更有變化,色彩更豐富。并力圖使印鈕造型與印面篆刻內(nèi)容更有意境上的聯(lián)系,這也只有印人自制印章才能有這種可能,大大地拓展了印人的創(chuàng)作空間。
紫砂陶印坯制作好后,要放在通風(fēng)處陰干,待干燥變硬后,才可刻制印面。印面創(chuàng)作是篆刻藝術(shù)的主體,在印面字法、章法上,我多取法古璽陶印、秦漢瓦當(dāng)?shù)纫馊ぃ郧笞緲愎叛?,使之與紫砂印材相宜。在篆刻刀法上,刻紫砂陶印與刻石章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是在泥坯上刻畫,用力不能太大,刻刀宜用鋒利的薄刃。由于紫砂泥中含砂粒的大小、比例不同,刻刀在印坯上留下的線條也變化多端。含砂粒較大的線條會出現(xiàn)斑駁狀,增加了印面蒼茫渾樸韻味,但一不小心,就會崩去一塊,尤其對朱文印更感困難,這是刻這類印坯的難度。而較細密的紫砂陶印,刻刀在細泥上切入,如刀切豆腐兩面光,缺少金石味。為避免線條的光滑,運刀時我將刀頭略作左右抖動,使線條能有豐富變化。這些不同的用刀,使我在實踐中探索,體味紫砂陶印篆刻不同于石章的特殊韻味和樂趣。
當(dāng)然,紫砂陶印制作周期較長,與瓷印相比缺少艷麗的釉彩,燒成后硬度高,不能再刻等缺點。又由于有砂粒,紫砂陶印的邊款刻制常常會因碰到砂粒而筆畫不清,拓印邊款也較石章困難。但瑕不掩瑜,紫砂陶印的質(zhì)樸典雅、渾穆高古,溫淳敦厚,內(nèi)斂守拙,具有文人雅趣和獨特的審美價值,它拓寬了印人的印章藝術(shù)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使印人能將印鈕制作、印面篆刻、邊款刻制等一己完成,完美體現(xiàn)了印章藝術(shù)的整體創(chuàng)作過程。
(本文由《上海工藝美術(shù)》特約供稿)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