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張 衛(wèi) 韓瑞發(fā)
間質(zhì)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種原因未明,以尿急、尿頻、膀胱充盈后恥骨上區(qū)及盆腔區(qū)疼痛,排尿后減輕為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男女患病比率為1∶9,其中自身免疫及雌激素在IC發(fā)病中可能的作用目前研究尚少[1]。本文旨在通過對IC組織中肥大細胞雌激素受體表達水平的研究,了解雌激素是否通過調(diào)控肥大細胞內(nèi)雌激素受體的表達,進而揭示雌激素水平在IC發(fā)病中的作用,為進一步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3年10月—2009年12月的入住我院的女性IC患者(IC組)18例,平均年齡(45.9±6.2)歲,平均病程(2.3±0.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糖尿病、消化及腎病協(xié)會(NIDDK)制定的IC診斷標準。選擇同期12例無膀胱刺激癥狀病史、尿常規(guī)正常和細菌培養(yǎng)陰性的女性為對照組(均為腎盂腫瘤行膀胱袖口狀切除患者,并知情同意),平均年齡(45.2±6.0)歲。2組間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97,P>0.05)。
1.2 方法 IC組在局麻下實施膀胱鏡檢查及膀胱組織活檢,對照組手術(shù)中行膀胱組織活檢。分別取膀胱左側(cè)壁、右側(cè)壁和三角區(qū)標本,每例組織制做石蠟標本連續(xù)切片30張,厚度為4 μm。用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抽取每例組織標本的5張切片,以0.5%甲苯胺藍染色1 min,比較2組標本肥大細胞浸潤密度。鋨酸液固定組織標本,超薄切片,連續(xù)觀察每例標本5張切片中透射電鏡下肥大細胞與脫顆粒肥大細胞的超微結(jié)構(gòu),計算脫顆粒肥大細胞構(gòu)成比。隨機抽取每例組織標本的5張切片進行多克隆雌激素受體免疫組化法染色,與甲苯胺藍染色肥大細胞進行細胞的形態(tài)、位置及相關(guān)性比較。隨機抽取每例組織標本的5張切片依次滴加抗人肥大細胞類胰酶單克隆抗體及即用型多克隆抗人雌激素受體抗體,進行免疫組化雙染色;每張切片選擇5個含有最多陽性細胞的高倍視野進行計數(shù);每份標本的陽性細胞數(shù)以平均陽性細胞數(shù)/高倍視野(HP)表示;比較2組標本雌激素受體陽性肥大細胞(ER+)的數(shù)量。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資料應用±s描述,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滿足方差齊性要求的資料應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以M(P25,P75)表示,行秩和檢驗。兩者之間的相關(guān)性用Pearson相關(guān)分析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肥大細胞計數(shù) IC組肥大細胞數(shù)目為4.38(3.96,5.29)個/HP;75.3%的肥大細胞為不同程度脫顆粒狀態(tài)。對照組為2.30(2.26,2.40)個/HP;未見明顯脫顆粒肥大細胞存在。2組肥大細胞密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561,P<0.05)。
2.2 肥大細胞、ER+細胞染色結(jié)果 光鏡下肥大細胞經(jīng)甲苯胺藍染色呈紫紅色,見圖1,其中邊界模糊,細胞周圍有點狀顆粒者為脫顆粒肥大細胞。光鏡下雌激素抗體標識的肥大細胞及ER+細胞呈淺紅色(AEC顯色),散在于結(jié)締組織之間,見圖2。ER+細胞與甲苯胺藍染色的肥大細胞形態(tài)學特征相似。IC組織標本中ER+3.48(3.16,3.69)個/HP,對照組ER+0.82(0.79,0.86)個/HP,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988,P<0.05)。
2.3 IC組ER+細胞數(shù)與肥大細胞數(shù)相關(guān)性分析 IC組ER+數(shù)與肥大細胞數(shù)呈正相關(guān)(r=0.884,t=3.870,P<0.01)。免疫組化雙染色結(jié)果顯示,鏡下可見膀胱黏膜肥大細胞被染成深藍色,雌激素受體位于肥大細胞表面,并被染成棕黃色,見圖3。
圖1 肥大細胞(0.5%甲苯胺藍染色×1 000)
圖3 肥大細胞類胰酶抗體及雌激素抗體標識的肥大細胞(免疫組化雙染色×400)
IC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某些共同特點:多發(fā)于女性(90%),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同時患IC的比例較高,常伴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結(jié)節(jié)性多動脈炎、硬皮病及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等[2]。透視電鏡下,IC膀胱組織中肥大細胞可見大量顆粒釋放后殘留的小囊空泡,表明IC患者的肥大細胞被激活導致顆粒內(nèi)容物釋放和脫顆粒。而肥大細胞活性增強可解釋膀胱平滑肌高反應狀態(tài)和運動異常,產(chǎn)生患者特有的尿急、尿頻和膀胱疼痛癥狀[3]。近年來,通過膀胱灌注辣椒素來治療IC,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就是基于以上的理論。除肥大細胞在IC病因中的作用已經(jīng)得到多方面的證明外,很多研究還表明IC患者尿液中含有大量肥大細胞顆粒中所含的組胺,大部分女性IC患者絕經(jīng)期前臨床癥狀較重,而妊娠期有明顯的癥狀好轉(zhuǎn)表現(xiàn),其中可能的原因就是雌激素通過活化肥大細胞引起發(fā)病[4]。
雌激素可通過誘導生長因子受體的表達,使肥大細胞數(shù)目增多,并能增強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的能力;雌二醇在體內(nèi)能夠促使組胺的釋放。另一些研究表明雌二醇只是在體內(nèi)放大了這種釋放作用,女性排卵期前,尿中的組胺會明顯增加[5]。這也進一步解釋了IC患者在月經(jīng)期前癥狀加重的原因。肥大細胞可能是連接雌激素和IC之間的重要紐帶。但目前關(guān)于雌激素對IC膀胱組織作用的靶點和可能的細胞學機制仍未明了。
本研究結(jié)果證實所有18例IC患者膀胱黏膜標本肥大細胞的雌激素受體均出現(xiàn)明顯的過表達。在正常膀胱活檢組織標本中未能檢測到明顯的雌激素受體表達。從同一標本連續(xù)切片上的細胞位置和形態(tài)看,雌激素受體陽性細胞與肥大細胞吻合,兩者呈正相關(guān)。Harnden等[6]在研究IC膀胱黏膜時也發(fā)現(xiàn)肥大細胞單獨表達雌激素受體;除肥大細胞外,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等其他免疫細胞均不表達雌激素受體。所有類固醇激素都是通過結(jié)合相應受體作用于靶細胞而發(fā)揮生物效應的,組織中相應受體的存在是組織對該激素敏感的最好標志,這一結(jié)果不僅為雌激素的作用提供了直接的免疫學依據(jù),而且有助于揭示雌激素參與IC的發(fā)病機制。
IC可能與干燥綜合征的病因一樣,都是由自身免疫異常所引起的;用潑尼松治療干燥綜合征后可使膀胱炎癥狀消失,但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7]。但筆者認為,發(fā)生在女性體內(nèi)的雌激素作用僅能解釋為IC的傾向,而并非最終的病因。IC的發(fā)病機制很可能是雌激素、肥大細胞的損傷作用與膀胱黏膜自身保護功能減弱的協(xié)同作用。
[1]Chuang YC,Lee WC,Lee WC,et al.Intravesical liposome versus oral pentosan polysulfate for interstitial cystitis/painful bladder syn?drome[J].J Urol,2009,182(4):1393-1400.
[2]Lin YH,Liu G,Kavran M,et al.Lower urinary tract phenotype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cystitis in mouse:a potential animal model for interstitial cystitis[J].BJU Int,2008,102(11):1724-1730.
[3]Sant GR,Kempuraj D,Marchand JE,et al.The mast cell in intersti?tial cystitis:role in pathophysiology and pathogenesis[J].Urology,2007,69(4 Suppl):34-40.
[4]Vasiadi M,Kempuraj D,Boucher W,et al.Progesterone inhibits mast cell secretion[J].Int J Immunopathol Pharmacol,2006,19(4):787-794.
[5]Lanlua P,Decorti F,Gangula PR,et al.Female steroid hormones modulate receptors for nerve growth factor in rat dorsal root ganglia[J].Biol Reprod,2001,64(1):331-338.
[6]Harnden P,Southgate J.Oestrogen receptor status of mast cels in interstitial cystitis[J].Br J Uro,1996,77(3):474-477.
[7]Van de Merwe J,Kamerling R,Arendsen E,et al.Sj?gren’s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interstitial cystitis[J].J Rheumatol,1993,20(6):96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