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媛,李 潔,李 帥,丁 芳,劉 麗,顧 瑜,張紹偉,王 勝,劉建國
(1.遵義醫(yī)學院附屬口腔醫(yī)院預防及兒童牙科,貴州 遵義 563000;2.第四軍醫(yī)大學口腔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32;3.市立醫(yī)院口腔科,山東 威海 266520)
兒童在口腔就診時會產生緊張害怕,哭鬧甚至拒絕口腔疾病診療的行為,又稱牙科畏懼癥(children dental fear,CDF)[1],兒童牙科畏懼癥行為往往會導致醫(yī)生診斷不明、治療無法進行和治療不徹底。這種行為與許多原因有關:曾經的不良就診經歷、對醫(yī)生的畏懼、治療中的疼痛、周圍和社會的影響以及人格因素等[2]。早在1995年,Milgrom等就發(fā)現:大部分對牙科恐懼的孩子都有對牙科恐懼的父母[3]。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父母對牙科的態(tài)度和焦慮會直接影響兒童對牙科行為的方式[4]。Folayan等認為判斷和規(guī)范父母牙科焦慮(Parental Dental Anxiety,PDA),尤其是母親的焦慮在一些患兒的處理中是必要的[4]。閏黎津等同樣發(fā)現:父母不良的牙科經歷是CDF發(fā)生的主要因素[5]。
盡管近年來對父母牙科焦慮逐漸重視,認為其對CDF的發(fā)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臨床病例診治過程中對PDA的處理卻鮮見報道。本文旨在探究PDA的行為誘導對CDF誘導效果的影響,從而更有力的指導臨床對兒童牙科畏懼癥的處理。
記錄所有在2006-01—2010-05于我科就診過程中,具有拒絕檢查和治療,伴有哭鬧現象并勸說無效的3~6歲兒童病人。對不配合治療的兒童家長以改良牙科焦慮標準(MDAS)[6]為基礎,結合兒童就診時情況,設計篩查量表,共有5個問題,包括:等待治療,陪伴孩子檢查,器械放入口中,打麻藥,醫(yī)護人員。程度由輕到重按1~5級評分,問卷總分為25分。得分≥15分者納入研究對象。通過對陪同就診患兒家長PDA的確認,最終明確家長和患兒同時具備牙科焦慮的家庭有240例。評價者均進行標準一致性訓練和檢驗(Kappa值為0.91)。
240例家庭以兒童年齡分層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20個家庭。實驗組首先對患兒家長進行行為誘導,記錄并評價其誘導效果后對患兒進行行為誘導。對照組僅對患兒進行行為誘導。
1.2.1 對PDA行為誘導方法
主要采用談話溝通的方式,具體內容如下:①了解其牙科就診經歷;②分析其牙科焦慮的原因;③對其過去就診不良記憶進行精神安撫;④講解一般口腔知識和兒童口腔發(fā)育的重要性;⑤對病情和治療方法的詳細介紹、分析,共同確定治療方案;⑥參觀并體驗相應的口腔教育器械,樹立其在患兒診療行為中的榜樣作用;⑦了解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方法,糾正暴力教育;⑧明確治療費用;⑨對就診安全、意外和并發(fā)癥進行介紹;⑩使其了解治療中所需藥物、材料的主要特性和副作用。
1.2.2 兒童行為誘導方法
參照文獻[1,7]方法,在教育形式上鼓勵患兒參與,設置專門供就診兒童體驗的兒童診療牙椅和相應的口腔教育器械,圖片和教育動畫片。在治療形式上由醫(yī)生引導兒童對口腔診療環(huán)境,方法的逐步認識,消除恐懼,漸漸達到平靜。還包括體驗口腔治療器械和過程;熟悉口腔工具的工作狀態(tài)和聲音;背景音樂和動畫分散注意力等,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可以輔助恐嚇和強制制動的方法[1]。
父母接受行為誘導后再次接受篩查量表的問卷檢測,效果分為①有效:誘導后焦慮緩解,可以主動勸說并協助醫(yī)護人員對兒童進行行為誘導。②無效:沒有緩解,對治療信心不足,對醫(yī)護人員信任不夠。
兒童接受行為誘導后的效果參考[7]分為4級:Ⅰ級(安靜配合型),誘導后接受治療并能主動配合治療;Ⅱ級(緊張配合型),愿意接受治療、但是缺乏主動合作能力伴間斷哭鬧;Ⅲ級(緊張恐懼型),不能完全配合治療,需要輔助固定療法完成治療;Ⅳ級(恐懼反抗型),完全拒絕接受治療。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除Ⅱ級外,2組人數在各級誘導效果中的比較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CDF行為誘導后效果比較
表2 實驗組中PDA誘導效果對CDF誘導的比較(%)
實驗組PDA誘導中,80%的家長誘導后有效,20%的家長誘導后效果不明顯;在誘導有效組中,兒童CDF誘導達到I級的高達92.3%,而在無效組中,CDF的誘導效果達I級僅為7.7%,二者比較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PDA誘導有效組中,CDF誘導后達Ⅱ、Ⅲ級的比例分別是83.3%和40%,與無效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PDA誘導有效組中,進行CDF誘導后仍然完全不配合的患兒為0,而在PDA誘導無效組中,這部分比例達到了100%。
在陪伴兒童就診時,研究發(fā)現家長的焦慮與孩子的焦慮和不良行為之間有明顯關系,分離家長更有利于控制患兒的行為[8-9]。故在國內處理CDF時常應用母子分離的方法[1]。而進一步的研究指出家長行為具有多樣性[10],這種多樣性會對孩子焦慮程度產生不同的影響。Smith[11]也認為:兒童口腔治療的障礙與父母以前的生活經歷、父母對牙科治療的態(tài)度、心理和社會背景有關。由于家長在孩子口腔衛(wèi)生和健康中起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長對口腔的認知與CDF的產生有著直接的關系,故了解家長的口腔認知對CDF的誘導具有重要意義[12]。
研究發(fā)現患兒的年齡對CDF的發(fā)生率會有直接的影響,年齡<6歲的口腔就診兒童CDF值高于6歲以上患兒[5]。在本研究中選擇3~6歲兒童作為觀察對象,并在分組中,按照年齡分層,進行隨機抽樣,盡可能降低實驗中由于樣本選擇而造成的誤差。改良牙科焦慮標準(MDAS)是較為成熟的篩選成人牙科恐懼的問卷,國外常以此標準確認PDA。我們結合兒童就診的特點,對其進行了改良,加入了家長較為關心的兒童就診內容,如麻藥,醫(yī)護人員行為和兒童檢查器械等內容,使改良問卷在篩選PDA的過程中更實際和客觀。
大部分研究均表明行為誘導是有效的解決CDF的治療方法,可以改善兒童的牙科恐懼[5,7,12-13]。本研究進一步發(fā)現對 PDA 的行為誘導可以明顯提高對CDF的誘導效果。并且PDA緩解的程度與CDF緩解的程度相關,在對PDA誘導中,有效家庭的CDF誘導效果也較為理想,這種效果在后期復診中的表現尤為明顯。
父母牙科焦慮和CDF有密切聯系多見于8歲以下兒童[12]。這一時期的兒童對創(chuàng)傷承受力脆弱,自制力差,易受各種偏見的影響[14],在就診環(huán)境中容易對陌生的環(huán)境產生環(huán)境焦慮;脫離父母的懷抱和陌生的醫(yī)護人員接觸會產生分離焦慮;對治療會產生軀體傷害焦慮,而焦慮可能會放大治療的痛苦,并導致孩子出現不良行為。家長是孩子與外界進行交流的重要心理支持,家長也是孩子能否順利接受口腔治療的主要因素,如果父母本身具有焦慮表現,孩子就很容易捕捉和模仿。Berstein等[15]表明:兒童焦慮得分高低與母親的焦慮水平相一致,因此認為父母需要接受直接訓練作為治療兒童焦慮的一部份。父母對自己產生焦慮感不能正確處理,對孩子的焦慮情緒很有可能不能正確引導,從而加大醫(yī)護人員行為誘導的難度。
[1]楊富生.兒童口腔科患兒的診療行為誘導[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4,14(11):640-642.
[2]Klingberg G,Berggren U,Carlsson SG,et al.Child dental fear:cause-related factors and clinical effects[J].Eur J Oral Sci,1995,103(6):405 -412.
[3]Milgrom P,Mancl L,King B,et al.Origins of childhood dental fear[J].Behav Res Ther,1995,3(33):313 -319.
[4]Folayan MO,Adekoya-Sofowora CA,Otuyemi OD,et al.Parental anxiety as a possible predisposing factor to child dental anxiety in patients seen in a suburban dental hospital in Nigeria[J].Int J Paediatr Dent,2002,12(4):255 -259.
[5]閏黎津,陳力,李蓓,等.中外兒童口腔治療焦慮行為的對比[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9,19(8):480-482.
[6]Humphris GM,Dyer TA,Robinson PG.The modified dental anxiety scale:UK general public population norms in 2008 with further psychometrics and effects of age[J].BMC Oral Health,2009,9(1):20.
[7]張紅梅.行為誘導在兒童口腔門診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8,7(22):19 -25.
[8]Wright GZ,Alpem OD,Leake FL.The modifiability of maternal anxiety as it relates to children's cooperative dental behavior[J].ASDCJ Dent Child,1973,40:265 -271.
[9]Kotsanos N,Arhakis A,Coolidge T.Parental presence versus absence in the dental operatory:a technique to manage the uncooperative child dental patient [J].Eur J Paediatr Dent,2005,6(3):144 -148.
[10]Townend E,Dimigen G,Fung D.A clinical study of child dental anxiety[J].Behav Res Ther,2000,38(1):31 -46.
[11]Smith PA,Freeman R.Remembering and repeating childhood dental treatment experiences:parents,their children,and barriers to dental care [J].Int J Paediatr Dent,2010,20(2):83-101.
[12]Lahti S,Luoto A.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and child dental fear[J].Evid Based Dent,2010,11(3):77.
[13]姜剛勇,王文軍.牙科畏懼在兒童中的對比研究[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06,22(4):563-564.
[14]吳忠,陳耀俊.兒童牙科畏懼癥調查研究[J].口腔醫(yī)學,2005,25(2):111-112.
[15]Berstein GA,Borchardt CM,Perwien AR.Anxiety disorders in chiIdren and adolescents: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1996,35(9):111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