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河北省徐水縣人民醫(yī)院內二科,河北保定 072550
近年臨床觀察糖尿病患者的發(fā)病率有增加的趨勢,而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種急性并發(fā)癥,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治療工作值得臨床重視。筆者借助本研究探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臨床救治體會,現(xiàn)將有關資料總結報道如下:
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45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齡49~69歲,平均(56.5±4.0)歲。 入院時患者血糖為 16.9~33.4 mmol/L,血pH 值 7.1~7.3,尿酮體為(++)~(+++)。 發(fā)病誘因:感染 28 例,胰島素治療中斷10例,其他7例。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22例和觀察組2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采用綜合救治措施,包括補液、控制血糖、注射胰島素、抗感染、糾正電解質酸堿失衡等。其中對照組給予小劑量胰島素靜脈持續(xù)滴注,采用諾和靈R 0.1 U/(kg·h);觀察組采用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法,選擇臍兩側皮下組織為置泵點,設置基礎量為0.1 U/(kg·h),持續(xù)注射胰島素,當血糖降至 13.9 mmol/L 時,基礎用量改為 0.05 U/(kg·h)。
研究中以顯效、有效合計為總有效,標準如下,顯效:多尿、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消失,神志轉清,脫水糾正,血壓正常, 葡萄糖自身效率 (SG)≤l3.9 mmol/L;pH>7.3或HCO3-≥18 mmol/L;β 羥基丁酸(β-HB)<0.6 mmol/L;脫水葡萄糖醇(AG)≤12 mmol/L。好轉:臨床癥狀減輕,上述指標有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減輕,上述指標無改善。
使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7%,對照組為90.9%,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16,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n(%)]
觀察組的低血糖發(fā)生率為4.3%(1/23),對照組為27.3%(6/22),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778,P<0.05)??梢娪^察組的治療方案更為安全可靠。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各種誘因的作用下胰島素不明顯增加,升糖激素不適當升高,造成糖、蛋白質、脂肪以至于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而導致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脫水、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等一個癥候群[1-2]。在胰島素應用于臨床之前,本癥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隨著糖尿病知識的普及與胰島素的廣泛應用,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直接致死率已明顯下降[3]。胰島素是治療酮癥酸中毒的關鍵藥物,其用法也可以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治療安全性。臨床采用胰島素泵持續(xù)輸注效果更佳,且低血糖發(fā)生率低,安全可靠,模擬胰腺的分泌功能,按照人體需要的劑量將胰島素持續(xù)地推注到使用者的皮下,保持全天血糖穩(wěn)定,以達到控制血糖。另外其減少了餐前胰島素用量,避免了大劑量短效、中效胰島素注射后在體內的重疊作用,減少了低血糖的發(fā)生[4-5]。因此根據(jù)本研究結果筆者認為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法具有簡便、安全、有效等特點,但必須視病情而定[6-8]。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采用綜合救治措施臨床效果滿意,而且采用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法更安全可靠,值得臨床關注。
[1]唐詩玲,張金成,耿鳳芹,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38例臨床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8(16):1902.
[2]江鵬,楊思鵬.43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救治分析[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7,3(2):45-46.
[3]祝偉,王廣州,李娜.小劑量胰島素持續(xù)滴注治療小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24例臨床分析[J].醫(yī)藥產(chǎn)業(yè)資訊,2006,3(17):66.
[4]任春風.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0,31(33):6016.
[5]王艷芳,楊國銘.胰島素泵在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07,9(6):68-70.
[6]于鳳枝.胰島素泵在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搶救中的應用及護理[J].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10,22(4):479-480.
[7]孫鵬飛.糖尿病酮癥酸中毒35例的臨床分析[J].廣西醫(yī)學,2008,30(7):1055-1056.
[8]黃慶娟,張文華,馮慧萍,等.糖尿病酮癥復發(fā)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廣西醫(yī)學,2007,29(11):1827-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