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英 谷 勇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昆明,650224)
熊 智 殷 瑤 董 平
(西南林業(yè)大學)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
土壤微生物對維持土壤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健康和質量非常關鍵[1],對植物生長具有重要作用[2]。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微生物數(shù)量多,土壤生物活性強,土壤養(yǎng)分供給充足,可以作為評價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之一[3-6]。土壤中細菌、放線菌、真菌三大類微生物比例是土壤肥力的一個衡量指標,土壤中細菌、放線菌密度高,表明土壤肥力水平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土壤功能的發(fā)揮[7]。目前,對麻瘋樹(Jatropha curcas L.)林地土壤細菌的研究少有報道,對林地土壤微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認識比較模糊。因此對不同林齡麻瘋樹林地土壤細菌進行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采用空間序列代替時間序列的方法,探討了位于永勝縣不同發(fā)育階段麻瘋樹林地土壤細菌數(shù)量及類群的變化,分析了其與土壤養(yǎng)分的關系,進一步為麻瘋樹林地土壤肥力的變化、養(yǎng)分的轉化及麻瘋樹林地的健康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地位于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熱河,東經100°33'34.1″~100°36'44.9″,北緯 26°6'3.6″~26°15'31.0″,海拔 1 230 m,屬低緯山地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3.5℃,最冷月平均氣溫6.1℃,最熱月平均氣溫19.0℃,極端最高氣溫32.3℃,極端最低氣溫-11.2℃。年平均降水924 mm,年平均日照時間2 403.6 h。年平均相對濕度67%。采樣地的土壤植被等基本情況見表1。
土樣的采集:2010年8月在永勝縣從1~10、11~20、21~30年生麻瘋樹林地選擇3塊樣地。采集麻瘋樹林地0~30 cm的土壤,5 cm為一個層次,共7個層次。采用土壤剖面取樣法,自下而上取樣,每層取2份樣,每份大約取10 g,一份裝入密封袋用于細菌的測定,另一份裝在鋁盒中用于含水率的測定[8]。同時在此剖面中取測定營養(yǎng)元素的土樣,將各土層的樣品混合在一起,在實驗室自然風干后送到云南省林業(yè)科學院重點實驗室進行分析。
主要儀器和試劑:細菌培養(yǎng)基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離心柱型)購自北京百泰克生物公司。16SrDNA的PCR引物正向為27f:5'-AGAGTTTGATCCTGGCTCAGAACGAAGGCT-3';反向為 1492r:5'-TACGGCTACCTTGTTACGA CTTCACCCC-3'[9]。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公司合成。選擇Hin dⅢ酶、HaeⅢ酶、Hin fⅠ酶進行酶切,所有的酶全部購自Fermentas公司。采用Bio-RAD的Gel Doc-2000凝膠影像系統(tǒng)觀察電泳條帶并拍照。
表1 樣地的土壤植被概況
土壤含水量的測定:稱取待測土樣經105℃烘干8 h,至于干燥器中,待冷卻后稱質量,土壤含水量=(濕土質量-干土質量)/濕土質量 ×100%[10]。
土壤細菌的測定:①倒平板。將制備好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和培養(yǎng)皿滅菌后,把培養(yǎng)基倒入培養(yǎng)皿中,凝固后成平板,備用。②制備土壤稀釋液。從每個土層中稱取土樣1 g放入盛9 mL無菌水的試管中充分混勻,制成10-1的土壤懸液,然后按10倍法依次稀釋至10-6。根據預實驗,選擇10-6的稀釋液,做3個重復。③涂布、培養(yǎng)和計數(shù)。用移液槍從試管中抽取1 mL稀釋液放入平板中,用無菌玻璃刮刀將接種物均勻的涂布開。將平板倒置于28℃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計數(shù)一次,直到菌落數(shù)不再增加。根據公式:每克干土中菌數(shù)(個/g)=菌落平均數(shù)×稀釋倍數(shù)/(1-土壤含水量),計算每克干土中的微生物數(shù)量。④純化。將每個土層長出的菌落根據顏色,透明度等外部特征進行篩選,將不同的菌落分別挑取少許細胞接種分離培養(yǎng),直到長出單個菌落,此時轉接到已制備好的裝有培養(yǎng)基的試管中,待菌落完全長好后放在冰箱中4 ℃保存?zhèn)溆茫?1-14]。
土壤營養(yǎng)元素的測定:①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測定采用油浴外加熱—重鉻酸鉀法。②有效氮質量分數(shù)測定采用康氏皿堿解擴散法。③有效磷質量分數(shù)測定采用硫酸—鹽酸浸提—鉬銻抗比色法。④有效鉀質量分數(shù)測定采用1N醋酸銨浸提—ICP-AES(TJA)法測定[15]。
細菌DNA提取、16SrDNA的PCR及酶切:將3種林齡的土壤中提取的43個細菌接種到裝有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不加瓊脂)的試管中,待渾濁度達到0.7左右進行細菌DNA的提取,細菌DNA的提取按照試劑盒中的步驟進行,提取出的DNA用0.8%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質量。PCR反應時的條件,95℃預變5 min,30個循環(huán)為95℃變性3 min,56℃退火30 s,72℃延伸3 min,最后72℃下終延伸10 min。擴增后的PCR產物用1.5%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質量。擴增后的PCR產物選用 Hin fⅠ、HaeⅢ、Hin dⅢ3種酶進行酶切,Hin dⅢ和HaeⅢ一起進行酶切。酶切體系的條件,16S rDNA PCR產物10.0 μL,水16.0 μL,10 ×Buffer R 2.0 μL,Hin dⅢ 1.5μL,HaeⅢ 1.5μL;Hin fⅠ酶切體系的條件,16SrDNA PCR 產物 10.0 μL,水16.5 μL,10 × Buffer R 2.0 μL,Hin fⅠ1.5 μL,均在 37℃的水浴鍋中酶切12 h。再用1.5%瓊脂糖凝膠90 V電壓電泳 1.5 h,檢測條帶并拍照[16-19]。
統(tǒng)計分析:細菌數(shù)量的計算用Microsoft Excel 2003處理,雙因素方差分析和二元變量的相關性分析采用Spss17.0處理,類群的聚類在MVSP軟件上進行[20-21]。
由表2可知,細菌數(shù)量在3種林齡間的差異顯著(p<0.05),1~10年生的麻瘋樹細菌數(shù)量在各土層中均最多,21~30年生的麻瘋樹細菌數(shù)量在各土層中均最少。細菌數(shù)量在土壤表層、0<土壤深度d≤5 cm、20 cm<d≤25 cm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土壤表層、0 < 土壤深度(d)≤5 cm、20 cm<d≤25 cm 與5 cm <d≤10 cm、10 cm <d≤15 cm、15 cm<d≤20 cm、20 cm<d≤30 cm之間差異顯著(p<0.05),3種林齡中均表現(xiàn)為15 cm細菌數(shù)量最多,30 cm細菌數(shù)量最少。
表2 不同林齡麻瘋樹土壤細菌數(shù)量 107個·g-1
對從3個麻瘋樹林齡中提取出的土壤細菌43個類群擴增后的16SrDNA進行酶切(見圖1,圖2)。首先把電泳圖譜的帶型轉換成0、1數(shù)據,用MVSP軟件進行聚類分析。通過聚類分析表明(圖3),在相似系數(shù)100%時,3塊樣地中提取的43種細菌歸屬于37個類群。1~10年生的麻瘋樹林地有24 個類群,分別為 1、3、5、6、7、8、9、10、11、12、19、21、24、25、26、27、28、31、32、35、36、39、41、42 號菌。11~20 年生的麻瘋樹林地有22 個類群,分別為 1、2、3、4、5、8、9、10、11、12、13、15、16、19、21、24、28、32、35、37、41、43 號菌。21~30 年生麻瘋樹林地有 18 個類群,分別為 1、3、5、6、9、10、11、12、15、19、21、24、26、27、28、31、32、35 號菌。可見,隨著林齡的增加,類群數(shù)越來越少,菌類組成也發(fā)生了改變。
對不同林齡麻瘋樹林地土壤細菌數(shù)量與土壤營養(yǎng)元素進行二元相關性分析的結果表明,細菌與全鉀、有效氮、有效鉀、有效磷呈極顯著性正相關,與全氮呈顯著性正相關,與全磷相關性不顯著,與有機質呈極顯著負相關(表3)。
圖1 細菌Hin dⅢ和HaeⅢ酶切電泳圖
圖2 細菌Hin fⅠ酶切電泳圖
圖3 麻瘋樹林地土壤細菌的聚類分析圖
表3 麻瘋樹林地土壤細菌數(shù)量與土壤化學因子之間的相關性
土壤細菌數(shù)量分布受當?shù)貧夂驐l件、水份狀況、土壤營養(yǎng)狀況、土壤質地、植被組成和覆蓋度的綜合影響[22]。在不同發(fā)育階段的麻瘋樹林地內,隨著林齡的增加,土壤細菌數(shù)量呈現(xiàn)遞減趨勢。這和喬海莉對新疆天然胡楊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略有不同[23],可能是因為隨著林齡的增加,郁閉度和植株生物量增加,因此落葉增加,由于葉子里面含有毒性成分[24-25],可能限制了某些細菌的生長,從而導致細菌數(shù)量下降,但具體抑制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土壤細菌數(shù)量的垂直分布也存在一定差異,通過方差分析可知,土壤深度對細菌數(shù)量影響顯著,在10 cm<d≤15 cm處分布較多,15 cm<d≤20 cm處開始減少。20 cm土層以下雖然富含植物根系,但卻蘊涵大量石塊,土壤密度逐漸增大,孔隙度較小,因此細菌隨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漸減少。細菌多分布在5 cm<d≤15 cm處,這與此處根系分布密集,根系分泌物多,孔隙度高,水分充足,為其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和適宜的生存條件關系密切。由于樣地表面土壤干燥及表層根系分布較少,因此表層細菌的數(shù)量比5 cm<d≤15 cm處的少。
細菌類群數(shù)與土壤肥力及林地健康狀況有密切的關系[22]。各類群數(shù)量越少,使得土壤中營養(yǎng)元素循環(huán)速率和能量流動減弱,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得越不利于細菌的繁殖和植物的生長[26]。本研究中隨著林齡的增加土壤細菌類群組成產生了改變,各類群數(shù)量也呈現(xiàn)減少的趨勢,說明土壤肥力有下降的趨勢及土壤微環(huán)境不穩(wěn)定。
對于該麻瘋樹生態(tài)系統(tǒng),影響土壤細菌數(shù)量的土壤營養(yǎng)元素中,細菌數(shù)量與全鉀、有效氮、有效鉀、有效磷呈極顯著性正相關,與全氮呈顯著性正相關,因此全鉀、全氮、有效氮、有效鉀、有效磷在影響細菌的生長發(fā)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在以后的土壤管理中應加強這幾種營養(yǎng)元素的補充;全磷的影響較小,由于3個林齡中全磷能夠滿足細菌的生長,因此相對其他因子相關性不顯著,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并且宜放大時間尺度和研究對象的范圍;與有機質呈極顯著負相關,有機質主要來源于麻瘋樹的枯枝落葉,因為枯枝落葉中含有有毒成分,可能產生化感作用,抑制細菌的生長,這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郭瑞英,陳清,李曉林.土壤微生物:抑病性與土壤健康[J].中國蔬菜,2005(增刊):78-82.
[2]吳建峰,林先貴.土壤微生物在促進植物生長方面的作用[J].土壤,2003(1):18-21.
[3]張鼎華,陳由強.森林土壤酶與土壤肥力[J].林業(yè)科技通訊,1987,1(4):1-3.
[4]焦如珍,楊承棟,屠星南,等.杉木人工林不同發(fā)育階段林下植被、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養(yǎng)分的變化[J].林業(yè)科學研究,1997,10(4):373-379.
[5]薛立,陳紅躍,畢鴻雁,等.馬占相思純林及柚木純林土壤養(yǎng)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研究[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3(2):93.
[6]閻德仁,劉永軍,王保祥,等.落葉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含量的研究[J].內蒙古林業(yè)科技,1995,5(7):28-33.
[7]張晶,張惠文,李新宇,等.土壤微生物生態(tài)過程與微生物功能基因多樣性[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6,17(6):1129-1132.
[8]徐麗華,婁愷,張華,等.微生物資源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9]Grimont F,Grimont P A D.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 gene restriction patterns as potential taxonomic tools[J].Annales de l’Institut Pasteur Microbiologie,1986,137(1):165-175.
[10]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土壤微生物研究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11]陳仁華.武夷山不同森林類型土壤微生物分布狀況的研究[J].福建農林科技,2004,31(4):44-47.
[12]馮健,張健,梁劍.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類群的初步研究[J].四川農業(yè)大學學報,2005,23(3):300-304.
[13]劉子雄,朱天輝,張健.兩種不同退耕還林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6,20(3):132-135,149.
[14]羅明,單娜娜,文啟凱,等.幾種固沙植物根際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02,8(6):618-622.
[15]國家標準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森林土壤分析[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88.
[16]Gurtler V,Wilson V A,Mayall B C.Classification of medically important clostridia using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site differences of PCR-amplified 16S rDNA[J].J Gen Microbiol,1991,137(11):2673-2679.
[17]Heyndrickx M,Vauterin L,Vandamme P,et al.Applicability of combined amplified ribosome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patterns in bacterial phylogeny and taxonomy[J].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1996,26(3):247-259.
[18]Laguerre G,Allard M R,Revoy F,et al.Rapid identification of rhizobia by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cr-amlified 16s rrna genes[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4,60(1):56-63.
[19]Vaneechoutte M,Rossau R,de Vos P,et al.Rapid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of the comamonadaceae with amplified ribosomal DNA-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J].FEMSMicrobiol Lett,1992,72(3):227-234.
[20]郝黎仁,樊元,郝哲歐,等.SPSS實用統(tǒng)計分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21]Charles Romesburg H.Cluster Analysis for researchers,Lifetime Learning Publications[M].Belmont:[s.n ],1984.
[22]Díaz-Ravi?a M,Acea M J,Carballas T.Seasonal changes in microbial biomass and nutrient flush in forest soils[J].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1995,19:220-226.
[23]喬海莉,田呈明,駱有慶,等.新疆天然胡楊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7,29(5):127-131.
[24]谷勇,曹亞首,殷瑤.小桐子栽培技術研究及應用[J].世界林業(yè)研究,2008,21(特刊):78-81.
[25]劉永紅.小桐子的利用價值與栽培技術[J].經濟林研究,2006,24(4):74-76.
[26]丁玲玲,祁彪,尚占環(huán),等.東祁連山不同高寒草地型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分布特征研究[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7,26(6):2104-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