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剛
一個時期以來,“政治上正確”從坊間開始蔓延開來,在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層面常常會聽到“政治上正確”的流行詞,似乎至此問題就不再需要爭論或論證了,也不再需要展開了,“政治上正確”成了百浸不透的“馬甲”,所有問題都被彈了回去。換言之,它所庇護的內(nèi)容空洞無物,它所言及的話題是一個無聊的話題。仔細品味,在“政治上正確”的能指下,似乎流露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似乎要把什么東西懸置起來,其背后的訴求是什么?有什么樣的意味?渴望什么?這些其實都大有深意。
首先,“政治上正確”往往在流行中會把主流文化架空,既找不到輻射的人群,也找不準批判的靶子,而陷入無所指的尷尬境地。久之,就會成為對主流話語的抵制、消解甚至顛覆性閱讀。尤其在當前多元文化流行的時代,文化自由表達成為公民的一種權利,和民主意識的表征。這種尷尬除了嘲諷的意味,還在深層折射出當前的信仰真空。普遍缺失虔誠和敬畏感,使社會處在一個文化失序和信仰空洞化的荒蕪之境。
胡錦濤總書記講,“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如何使黨的理想信念在年輕人中延續(xù),而不是成為被嘲諷和解構的對象?核心價值觀如何在實踐中落實,如何在制度層面形成長效機制?現(xiàn)在,核心價值體系大而全,表述起來冗長繁雜,反而會導致其作用弱化、虛化?;乇芷D難、艱深,自然會滋長出一些流行語。舍本逐末,信仰被棄置,又不得已要找遮蔽物,這句話就成了很好的托詞。如同一以貫之、存而不論,或借諷喻、諷諫、顧左右而言他等,這些意味著不方便說、不可言說還是不能說?這樣的尷尬和無關痛癢,極不利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和文化建設。
往深層講,這是主流文化中說法和活法的脫節(jié),“政治上正確”這句話的流行意味著這個社會病了,社會評價體系出問題了。使人們只能說正確的“廢話”,而不能說“不正確”的真話。 “政治上正確”的流行壓抑了文藝作品說“真話”,說“真話”可能讓某些人不高興,而不說“真話”可能老百姓不買賬。于是乎,只能說笑話演小品來滿足大眾的娛樂。
現(xiàn)在某些領導只會說偉大的空話、正確的廢話。官員空話泛濫,就是缺乏必要的真誠。以“政治上正確”掩蓋說真話的勇氣,本質(zhì)上是一種后現(xiàn)代的“什么都行”的虛無主義蔓延。而當人的理性喪失影響力和自由表達的能力時,社會就會誘發(fā)民間的盲目與狂熱。這種虛無的風氣一旦形成就會變得不可控,怪相頻出。
其次,“政治上正確”的流行很可能會阻塞思維,消解思考的勇氣,使人們不去正視問題、解決問題,不去觸及矛盾,只是虛晃一槍,甚至連淺嘗輒止都做不到,不自覺地養(yǎng)成一種 “鴕鳥”的心態(tài),所謂使命、責任、擔當都煙消云散?,F(xiàn)在,社會上彌漫著焦慮的情緒,但面對“皇帝的新裝”,誰都不愿戳破那個假象?!罢紊险_”似乎成了一句習焉不察的“廢話”和修飾語,它越來越從特定語境中脫離出來,成了無所指的“空中樓閣”。
如何使它回到常識、常情,重新接地氣?只有遠離現(xiàn)成性的抽象,腳踏實地、回到現(xiàn)實,才能真正觸及到內(nèi)心深處感動人們的東西。一些平凡人物的平凡瑣事,它不宏大卻貼近社會主流和百姓的真實需求,給人以溫暖。只有回到人的根本,回到真、善、美,一切才獲得力量,它讓人學會感恩、感動,而不是抱怨,更不是空談。
“政治上正確”不能成為對真正問題的遮蔽和阻遏對論域的展開,它要有學術的追求和對現(xiàn)實問題的判斷。扭轉這種不良的風氣,就要使它回到真實的問題域中,使它充實起來有所指,并以其內(nèi)容顯示出力量。不能臣服于流行語,而是亮出觀點,要堅持,還要旗幟鮮明!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