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誠 解基程 (天津工業(yè)大學藝術與服裝學院 天津 300387)
中國畫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審美情趣。這不僅僅體現(xiàn)在視覺,更重要的在于品味,這成為了中國畫獨特的欣賞方式。從歷史發(fā)展來看,中國畫的美學特征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中國畫最早大致是服務于宗教、禮教,然后才慢慢向?qū)徝佬蕾p為主的方向過渡,體現(xiàn)了內(nèi)涵從無情到有情的發(fā)展軌跡,表現(xiàn)手法自外而內(nèi)的變化過程,從偏重于外在的裝飾美到使用水墨這一簡約的手法去追求最富藝術效果的內(nèi)在美。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藝術活動從古就起著溝通天人的功能,作畫的根本目的在于作畫本身的過程,而不是作品本身。因此,自由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才是最高的藝術,繪畫與人是融合一體的。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顯然是中國畫最好的注解。所謂畫如其人,中國畫最終落足于人,是生活境界和人格修養(yǎng)的展現(xiàn)。畫家們常常身兼數(shù)職,畫家、詩人、書法家、篆刻家、音樂家等等,所以中國畫是畫、詩、書、印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
說到中國畫的特色,很自然地涉及它的理論主張以及具體技法。中國畫有著獨特的造型觀念。歷來的畫家都很重視用筆和用墨,并且強調(diào)“以形寫神”,重視氣韻,既扎根于現(xiàn)實,又不為現(xiàn)實景物所困,“以大觀小,小中見大”,對于時間空間的處理是很獨特的。謝赫的“六法論”把“氣韻生動”放在第一,強調(diào)“骨法用筆”。從根本上說,中國畫就是通過“骨法用筆”,表現(xiàn)出精神氣質(zhì)而獲得氣韻生動的效果。畫家不執(zhí)著于事物表面,強調(diào)表現(xiàn)事物的內(nèi)在生命、內(nèi)在規(guī)律,從而表現(xiàn)出畫家的氣質(zhì)、情感。中國畫的特色是與畫家的審美觀念和主體精神密不可分的。各種筆墨技法的出現(xiàn)、歸納和運用,都是歷代畫家的主觀經(jīng)驗的積累,與中國畫的特殊造型觀念是可以互相印證的。這種造型觀念與中國文化、哲學又是分不開的。中國文化總體上持一種“天人合一”的觀念。儒家是“圣而不可知之之為神”的境界,道家是“上下與天地者同流”的境界,禪宗是洞察本來面目的徹悟境界。這種世界觀決定了中國畫的最高價值不是模擬事物,而是通過寫意而“參贊造化”。
中國畫在獨特的造型觀念指引下,生發(fā)出獨特的處理手法。第一是以線條為主要手段。面塊為對象所固有的,并且直接反映在繪畫中,而線和輪廓卻非物象所固有的,是經(jīng)過對對象的觀察而加以想象再表現(xiàn)在對象上的。線在畫面上的運用與藝術想象是分不開的。唐代張彥遠說:“無線者非畫也。”線條的勾勒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它可以勾畫出對象的具體形象,在線的復雜變換中表現(xiàn)出對象的精神、特質(zhì),表達出畫家的對對象的審美感受和心理情感。線條的運用是中國畫技法的精華部分。
第二是重視筆墨情趣。這一點尤其在水墨寫意的中國畫中體現(xiàn)得突出。它們的具體運用,有畫家明顯的主觀感情滲透,畫家之情與作品融為一體。水墨畫興起之后,中國繪畫從用筆發(fā)展到用墨,以墨色的干濕濃淡來表現(xiàn)對象,與簡淡中追求自然的全美。北宋韓拙說:“筆以立其形質(zhì),墨以分其陰陽?!笨梢姡P墨遠非單純的工具、材料以及一般性的技法問題,它直接關系到藝術品內(nèi)在精神的表達。筆墨一直游離在主觀表現(xiàn)性與客觀再現(xiàn)性之間,它在造型與韻趣之間否認兼顧正好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美學對形與神,體與性,情與理之類的范疇關系的復雜認識。從元代開始,筆墨趣味獨立于繪畫形象之外的審美欣賞價值得以確立,高度精煉的筆墨到了明清達到極度成熟。
第三是虛實的特殊處理。虛與實的對比、襯托,體現(xiàn)于畫面整體結構和筆墨具體運用的兩個方面。有疏有密,有輕有重,有主有次,有大有小,有縱有橫,有開有合,有藏有露,還要有以虛帶實,虛中有實,虛實相生。清代笪重光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中國山水畫中的留白不是有待填充的背景,而是有意義的空間組織。道家通過對“虛靜”的發(fā)現(xiàn),影響了畫家利用虛白河空無而構造有無相生的靈動空間。元代畫家倪瓚畫山水時總是畫個空亭,所謂“亭下不逢人,夕陽澹秋影。”虛至極是為白,實至極便為黑。虛實使畫面產(chǎn)生了節(jié)奏,有了變化與統(tǒng)一,對比與和諧,這是中國畫獨辟蹊徑的處理方法。
第四是裝飾性的色彩運用。中國畫的用色與用墨一樣,不受物象、光線、具體環(huán)境的影響,通過色塊與色塊之間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靈活運用,并重視與線、墨的和諧?!半S類賦彩,以色貌色”這樣的色彩觀念雖然著眼于物體的固有色,但主觀因素仍起著極大作用,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審美眼光和畫面效果而定。隨著水墨畫的興起,墨色成為中國畫所使用的主要顏色,“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便成為中國畫用色上的一大特色。古代有“五墨,六彩”之分,豐富而細膩的墨色變化使欣賞者獲得豐富的色彩感覺。
第五是詩、書、印等藝術門類的滲透交融。詩之情,畫之意,常常為中國畫家結合為一體。蘇東坡說:“詩畫本一律,天工出清新?!敝袊嬜非螽嬛杏性姷膬?nèi)蘊,情景交融的境界,甚至把詩文直接書寫在畫幅上,點出作品的主題,意境,記錄了畫家的感受。書法式的用筆歷來為畫家重視,“以書入畫”進一步加強了繪畫用筆用線的表現(xiàn)力。元代趙孟頫寫到:“須知書畫本來同?!狈从硨P墨技法形式的高度重視,促進中國繪畫講求“筆精墨妙”的藝術特色形成。印章也成為畫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印文與詩文一樣結合畫意,印章的顏色也成了畫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詩文內(nèi)容如何,位置安排,印章的大小,畫家在構圖時就作了周密考慮。詩、書、畫、印的和諧統(tǒng)一,這已經(jīng)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國畫無論從技法,到理論,到歷史發(fā)展,是以浸透了人的主觀精神為其根本特征的。不必模仿自然的細節(jié)皮肉,無需追求客觀的逼真效果,“本乎形者,融靈而動,變者心也?!焙硠尤诵牡氖钱嬅嬷猩鷦恿魈实臍忭?,是一筆一墨所展現(xiàn)的涌動的激情和飛揚的神采?!霸姰嬕宦?,畫乃心印”不僅是中國畫的特色所在,也是其理論主張的精髓。中國畫是主觀精神是最突出的,感情因素最明顯的畫種。它的審美特色、技法特點、發(fā)展動力、評價標準無不與這種美學特征直接相關。
[1]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2]凌繼堯.藝術鑒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金丹元.中國藝術思維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常誠(1986.4-- ),男,滿族,北京人,天津工業(yè)大學藝術與服裝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