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瀅珺
彈撥樂的演奏與教學
徐瀅珺
琵琶的歷史悠久,唐朝時期發(fā)展到了藝術(shù)的頂峰,在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下,琵琶的傳承處于自生自滅狀態(tài),直到近現(xiàn)代,無論在音色、音域、音量、技法等演奏方面,還是在教學手段、傳承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極大的突破。
現(xiàn)在的琵琶音域比較寬闊,常用的定弦為a、d、e、A。在基本技法如左手的“打”、“帶”、“吟”、“揉”;右手的“彈”、“挑”、“輪”、“掃”等的基礎上,增加了諸如:樂曲《春雨》里模仿吉他技法“中指、食指、大指輪奏”的演奏技法;劉德海先生《春蠶》等大量作品中的創(chuàng)新技法等等。作曲家們從創(chuàng)作題材、表現(xiàn)手法、藝術(shù)風格等方面進行積極的調(diào)整和創(chuàng)新。正如劉德海先生認為的,一個曲目的立意與精神的追求是不能回避技術(shù)的,他深深的感到必須發(fā)掘新的語言、新的音響、新的技法組合來表達新的人生追求。這些作品突出體現(xiàn)了琵琶新技法的組合和新音響的運用,把琵琶音樂的發(fā)展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柳琴是典型的琵琶類彈撥樂器,比琵琶要小,通體長約65厘米,用柳木制作,四弦,形如柳葉,故又名柳葉琴。原流行于蘇、魯、皖等省,現(xiàn)流行于全國各地,屬唐代以來在民間流傳的梨形音箱彈弦樂器之一種,其外形、構(gòu)造、奏法均與琵琶相似。最早的柳琴,構(gòu)造非常簡單,由于柳琴的外形土里土氣,非常民間化,中國老百姓親切地稱它“土琵琶”。
柳琴的演奏技巧,右手有彈、挑、雙彈、雙挑、掃拂和輪奏等,左手有吟弦、打弦、帶弦、推拉弦和泛音等,其指法符號均與琵琶的指法符號相同。柳琴可以演奏各種度數(shù)的和音與和弦。自然泛音靈敏清晰、效果良好。它的震音奏法也具特色,強奏時緊張、熱烈;弱奏時安靜、甜美。演奏方法與琵琶類似,只是右手用撥子彈奏。
柳琴音域沒有琵琶寬廣,但是聲音尖銳,而琵琶有高音區(qū)也有中音和底音,柳琴也有,但它的音域范圍屬高中音區(qū),因此在樂隊中它屬高音樂器。柳琴的音色尖亮高硬(在演奏中以彈片而不是指甲)因為音域的受限,表現(xiàn)力受到局限。柳琴的音響效果獨特,不易被其它樂器所掩蓋,常用來演奏高音區(qū)的主旋律,有時也演奏華麗、技巧性高的華彩樂段。它既適于演奏歡快、對比強烈、節(jié)奏鮮明、富有彈性和活潑的曲調(diào),也適于演奏優(yōu)美、抒情的旋律,在樂隊中能與琵琶、阮、箏和二胡等樂器和諧默契地合作。
中阮是我國古老是彈撥樂器之一,曾一度的失傳。直到元代阮才廣泛流傳。建國后,阮的改革和演奏藝術(shù)發(fā)展很快。20世紀50年代對阮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個聲部,而自成一族。改革后的阮都為四弦,采用金屬弦,調(diào)音方便,音域擴展到三個八度以上,音量增大。半音俱全,可任意轉(zhuǎn)調(diào)。
阮的演奏技巧不是很復雜,演奏方法及符號與琵琶相同。右手指法有彈、挑、雙彈、雙挑、分、滾、劃等;左手只按音。小阮主要用于演奏旋律;中阮、大阮、低阮主要擔任和聲伴奏。四種阮的音色圓潤而豐厚,頗具特色,并且自成一族。在樂隊中可起強有力的作用。目前民族管弦樂隊中主要使用大阮和中阮。在演奏技巧上,除傳統(tǒng)指法外,還吸收了其他中、外彈撥樂器的技法,大大豐富了阮的表現(xiàn)力。
不同的彈撥樂器演奏同一旋律可謂各有千秋,柳琴的音調(diào)尖銳細膩、琵琶的表現(xiàn)力豐富、中阮的音色柔美深遠。這三種樂器的音域不同,因此在演奏時,技巧與音樂表現(xiàn)方面也有所不同。
琵琶、柳琴、中阮的演奏右手指法高度的相似,如柳琴中阮技法中的輪指與琵琶技法中的滾指、搖指的觸弦方法,都是以小臂帶動手腕轉(zhuǎn)動觸弦發(fā)音。
琵琶、柳琴、中阮的演奏特點又有明顯的區(qū)別。從演奏動作幅度上來講,柳琴的琴弦間距較小,其演奏時動作須“小而密”,中阮的琴弦較粗,在做動作時不但要放大還要增加力度。
從觸弦效果上講,琵琶技法中的“輪指”與柳琴中阮技法中“輪指”演奏方法不同,前者用五個手指觸弦依次發(fā)音,聲音既有顆粒感又有連貫性,后者用撥片做連續(xù)的彈挑動作,聲音密集而流暢。
如果我們用琵琶、柳琴、中阮來演奏同一樂曲時,無論從定弦、調(diào)式或是演奏技法的表現(xiàn)上都會不盡相同,比如《火把節(jié)之夜》第三段琵琶的演奏技法運用了“搖指”,其聲音柔和連續(xù);柳琴的演奏技法則運用了大量的“輪指”“打音”和“滑音”,用來模仿彝族口弦的音響,音效更具地方色彩;而中阮的音色渾厚,因此彈奏尾聲時更能體現(xiàn)出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特點,其中左手運用了大量細膩的“綽”,要求左手的名、中、食三指上下移動要輕松,特別是“綽”音在此曲中的運用很有特色,也是“綽”出云南風味的保證。
在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琵琶學生演奏柳琴、中阮時,仍然演奏得像琵琶音色,并且一味的急于把樂曲旋律演奏出來,忽視了樂器個體的演奏特點。因此,在教學的初期我們有必要強調(diào)“慢下來”。在演奏練習過程中將各種指法完全處于所能控制的范圍內(nèi),這樣學生完全可以從中嘗試不同的演奏方法,他們才會尋找出如何將該樂器演奏的動聽、為什么這樣演奏會好聽,才能真正的懂得應該如何進行慢速彈奏、為什么用慢速彈奏,從而養(yǎng)成主觀能動地慢速練習來解決問題的習慣。這要比手把手、音對音的教學方式來的更有長足的功效。事實上,幾乎所有的老師在教學中經(jīng)常會要求“慢彈”。把所有的音“講”清楚,把音色彈出來,在慢速演奏過程中尋找作品的演奏感。俄羅斯鋼琴家拉扎爾.貝爾曼說:“我一般喜歡慢速彈奏、不慌不忙地彈奏,仔細傾聽樂器的發(fā)音,同時從身體方面,從肌肉方面獲得彈奏帶來的某種獨特的愉悅感?!?/p>
要練好一部作品,離開慢速彈奏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位很成熟的表演大師也離不開枯燥的反復慢奏作品練習。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學生在演奏作品時會出現(xiàn)彈錯甚至彈“斷”情況,事實上,學生在演奏時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與其說手指沒有提前準備不如說大腦沒有做好準備,我們希望的“慢練”其實是給大腦慢速彈奏的適應。簡單的說,只有“想”的到才能“做”的到。
器樂演奏與教學是將科學的理論研究與教學經(jīng)驗融合積累的過程。我們不可能將彈撥樂的所有技能和教學的知識掌握全面,只有深入扎實的學習和掌握已有的理論成果,才能讓我們獲得更為堅實的起點。有些學生,每日練琴的時間也很長,但堅持一段時間下來卻收效甚微。什么原因呢?有一種普遍發(fā)生的問題可能在于他們不愿意花時間去做針對性的專業(yè)技巧訓練,而是一味的一遍一遍整篇幅地演奏作品;不愿意花時間對自己演奏的作品進行深入分析思考,而是簡單的模仿、照做。無論是小練習曲還是一部較大難度的音樂作品,其實質(zhì)在于練習理念的正誤。
當然了,已有的理論是不能滿足彈撥樂的未來,在彈撥樂的演奏技能學習和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在借鑒傳統(tǒng)理論的基礎上,選擇適合彈撥樂的最新理念及教學成果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我們必須傳承好優(yōu)秀的演奏技法并矢志不渝的拓展該專業(yè)領域的前進道路。傳承是將民族音樂文化中優(yōu)秀的理念、審美思維包括演奏技法的保護,它是樂種發(fā)展的基礎;拓展是開創(chuàng)未來的關(guān)鍵,我們不但需要優(yōu)秀的音樂演奏者,更需要有民族音樂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還有更多更優(yōu)秀的當代音樂作品來延續(xù)傳統(tǒng)音樂文化。
[1]王朝剛.器樂表演技能教學新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徐陽.跟名師學阮[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
徐瀅珺,湖北師范學院音樂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