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趙國/文
細說“鮮魚餃”烹制秘訣
江蘇 趙國/文
鮮魚餃是江蘇名菜。此菜以捶敲魚皮工藝獨樹一幟,成品色白亮滑、晶瑩剔透、軟嫩鮮香等特點,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此菜制作工藝過程如下。
選料→初步加工→腌漬→捶敲整形→上餡成形→烹調(diào)→裝盤,但在制作技術(shù)上難度很大,能充分體現(xiàn)廚師的基本功。忽視工藝流程的任一環(huán)節(jié),都會影響此菜的品質(zhì)和特色,造成成品散碎、張嘴、露餡、上色等現(xiàn)象。為此,筆者從選料、捶敲加工、上餡成形、烹調(diào)加工等方面來解析鮮魚餃的制作秘訣。
適于捶敲的魚類要求肉多刺少、脂肪含量低、肉質(zhì)軟嫩新鮮、出肉率高。如新鮮的鱖魚、鱸魚、白魚、黑魚、青魚、草魚等。但是青魚、草魚的肉質(zhì)不如白魚、黑魚、鱖魚的肉質(zhì)緊實致密,捶敲出的魚皮較厚。
并不是這些魚的每一部分都適于捶敲,其腹部和尾部都不宜選用。魚腹部肉薄、脂肪含量多,捶敲時出油,會增加淀粉的用量,過多的淀粉使成品口感變硬,烹制時脂肪會溢出,魚肉收縮變形。魚尾部筋膜和魚紅部分較多,顏色較深、肉質(zhì)老韌、不宜捶敲。最理想的是新鮮魚的中段背部肉,此處魚肉厚、肉質(zhì)緊實致密、出肉率高,取料也方便,適于捶敲。
適于捶敲的魚宰殺前應(yīng)為活魚,新鮮度高、腥味輕。但剛宰殺的魚肉不能馬上使用。此時的魚肉肌凝蛋白處于凝固狀態(tài),肌纖維較硬,質(zhì)地緊密,剛韌性強,魚肉柔軟性不足,延展性不好,捶敲時易開裂,而且成菜口感老硬,腥味較重,食用后魚肉蛋白質(zhì)的消化吸收率不高。剛宰殺后的魚肉應(yīng)放在2℃~5℃的冷藏柜中靜置1~2 h,待其后熟解僵,這樣處理過的魚肉松軟,風(fēng)味物質(zhì)也游離出來,捶敲時不僅易成形,而且成菜口感好,魚肉蛋白質(zhì)的消化吸收率也較高。
淀粉應(yīng)選用色白光亮、粘性強、透明度高的綠豆淀粉、馬鈴薯淀粉和豌豆淀粉、澄粉等。由于鷹粟粉(100%玉米淀粉)透明度低、黏度差,不宜選用。筆者結(jié)合多年實踐,認為在捶敲時,淀粉若加入不超過1/3的精制粉,有利于提高鮮魚餃的質(zhì)感。因精制粉含一定量的面筋蛋白質(zhì),捶敲時形成一定程度的面筋網(wǎng)絡(luò),在包餡時,魚皮易成形,不易開裂,而且魚皮不太硬,較柔軟些。
在餡料選擇中,江蘇地區(qū)有兩種風(fēng)味。一種是蘇錫風(fēng)味,用蝦仁餡,原料以鮮蝦仁、香菇、火腿、冬筍等為主。蝦仁一般是選新鮮、色青白、富有彈性的鮮活對蝦、青蝦、草蝦、紅蝦等。另一種是徐海風(fēng)味,用羊肉餡。原料多用小尾寒羊里脊(外脊或后腿)肉等,羊肉以后熟期的為宜,此時羊肉吸水性大,肉質(zhì)細嫩、膻味輕,可以突出此菜的鮮味。
活魚宰殺開膛取內(nèi)臟,取中段背部凈魚肉,冷藏靜置待用。然后將魚肉切成2.5 cm見方的方塊或1~3 cm厚的魚片,要求每魚塊(魚片)重約20 g左右,魚塊(魚片)厚薄均勻,大小一致。然后在魚塊(魚片)表面淺剞刀,擴大與調(diào)料接觸面積,腌漬時便于入味,捶敲時魚片也不易開裂。
在做蝦仁餡時,蝦仁要清洗干凈,用干毛巾吸干水分,然后將蝦仁放在砧板上,用刀身一側(cè)緊壓蝦仁,斜刀作平面推過,將蝦仁成茸泥狀,然后粗斬幾下,不能留有大塊。配料香菇、冬筍要剁末。
在做羊肉餡時,羊肉要去骨、筋膜等。剁肉餡時,最好在豬肉皮上剁,可避免砧板上的木屑黏在肉茸中,羊肉要剁細,不能有連刀或未剁碎的小塊。
切配處理好的魚肉方塊(或魚片)加入鹽、味精、紹酒、蔥姜水、白胡椒粉等腌制,賦予菜肴一定的底味。加入的鹽具有滲透性,可使魚肉中的部分水析出,肌纖維軟化,捶敲時不黏不碎。鹽的用量控制在0.6%~0.8%之間為宜,太多則掩蓋了魚肉的鮮味,太少達不到腌漬的目的,難除腥味。加入的紹酒、蔥姜水,主要是去除魚肉腥味。其中紹酒的加入,可溶解魚肉中的三甲胺、硫化氫、甲硫醇等腥臭味成分,烹調(diào)受熱時隨酒精的揮發(fā)而一起散失。但腌漬時忌加醬油、茴香面、黑胡椒粉等深色調(diào)料。
蝦仁餡或羊肉餡在調(diào)制時,投放調(diào)料要有順序:一般先放鹽,后放蔥姜汁、紹酒、味精等,否則調(diào)料不能滲透入味。攪拌上勁時,要順著一個方向攪,要先慢后快,先輕后重,攪拌要用力,邊攪邊加蔥姜水,攪至吃水上勁,肉餡起黏性、表面光亮為止。
捶敲魚片是制作該菜的關(guān)鍵。操作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工具的選擇。通常選用直徑為10 cm的帶把圓柱形木槌,或者用直徑為4 cm的圓柱形搟面杖,如果都沒有,也可選用干凈的圓形空酒瓶,酒瓶在捶敲魚片前要洗掉標簽和污漬,以免影響成品質(zhì)量。
2.魚肉捶敲前,要用潔凈的干毛巾吸干表面水分,然后拍粉。
3.在干燥的砧板上均勻撒上適量的干淀粉,然后把魚肉放在干淀粉上,若是厚魚片,則要把厚片一一鋪開,再在魚身上均勻地撒一層干淀粉,撒淀粉時要注意手不要太高,距魚肉20 cm左右為宜,以防淀粉四周飛揚。淀粉的用量要恰到好處,太多了,捶敲時淀粉飛濺,造成浪費,太少了,捶敲時,不是魚肉黏結(jié)在木槌上,就是魚肉黏結(jié)在案板上。同時要邊捶魚片邊撒干淀粉,并要勤翻動魚肉。
4.捶敲時,要先慢后快,先輕后重,用力要均勻,千萬不要用力過猛,以防魚肉捶散捶碎。捶敲魚片時要從左向右,再從上往下成“井”字形捶敲。
5.魚肉捶敲成6.5~8.5 cm的圓形坯子,然后用刀或模具修成6~8 cm的圓形魚皮。
1.將調(diào)制好的蝦仁餡或羊肉餡均勻地涂抹在魚片上,餡量要適宜。
2.上餡時涂抹的餡料要稍偏一些,這樣便于合攏捏緊,捏緊后餡心正好在中間,若餡心不能居中,油汆時魚餃皮易破裂,成熟后不易定形。
3.魚皮邊緣要涂抹一層蛋清封口,以防魚皮張口。
4.沿著魚皮邊緣捏出折紋,要小心,動作要輕,以免魚皮破裂。
鮮魚餃的烹調(diào)分為兩步。
第一步是油汆。
油汆時,鍋內(nèi)放寬量油,三四成油溫把魚餃焐熟。在操作中稍有不慎,魚餃便會張嘴、露餡、上色、花臉或外熟內(nèi)生。因此在操作中要注意:
1.要選用潔凈的化豬油或色拉油,不污染生坯,油汆過的制品才能色澤潔白。
2.油量要寬,不僅要浸沒生坯,還要使生坯在油中有較大的活動空間。若油量少,油坯翻動困難,會使成品成“鴛鴦面”,魚餃色澤不均,成熟不一致。
3.適當(dāng)控制油溫,加熱前炒鍋要徹底洗凈,熱鍋涼油,以免生坯粘鍋。
4.油溫要控制在三到四成,即油溫在90℃~120℃之間。若油溫過高,魚餃皮很快上色,肉餡還沒有成熟,造成外熟內(nèi)生;若油溫過低,魚坯下鍋后,易黏鍋、相互黏連,甚至散碎,且成菜過于油膩。
5.出鍋時要手法熟練,注意力集中。下油鍋時最好先把魚餃生坯放入有油的盤子中,貼近炒鍋油面,輕輕把魚餃推入油鍋中,以防油濺出傷人,生坯變形。魚餃入鍋后,不要馬上推動魚餃,加熱一段時間后,魚餃稍定型,再用鐵勺輕輕推動,待魚餃浮起,倒入漏勺瀝油,整齊裝入盤中。
第二步是潑澆芡汁。
原鍋仍上火,舀入雞清湯,加精鹽、紹酒、味精,燒沸后用水淀粉勾玻璃芡,淋入明油,起鍋潑澆在魚餃上即可。芡汁一定要把握好稀稠度,以玻璃芡為佳,太稠會出現(xiàn)魚凍狀,成菜達不到汁明芡亮的效果;太稀,又很難掛住原料。
魚餃烹熟后,選擇適當(dāng)?shù)氖⑵?,整齊地擺放在盤中,然后把芡汁潑澆在魚餃上,撒上綠菜末和火腿絲,加以點綴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