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春
(昌吉學院初等教育學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北庭畏兀兒歷史名人在元朝的影響
王恩春
(昌吉學院初等教育學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元朝的大一統(tǒng)促進了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任職的官吏,許多是來自北庭(別失八里)的畏兀兒人,他們?yōu)樵慕y(tǒng)一和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元朝;北庭;畏兀兒人;貢獻
元代,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多有畏兀兒官吏?!缎略贰肪?9《氏族表》列出的入仕元朝的畏兀兒大族就有29家之多,他們許多是來自北庭(別失八里),著名的有政治家孟速思、軍事家阿里海牙、文學家貫云石和文人潔實彌爾、翻譯家阿魯渾薩理和安藏。這些人,對元朝的政治、軍事、文化、宗教等方面有著一定影響,為元朝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發(fā)展,貢獻了自己的才能。
孟速思:出生年代不詳,卒于1276年。據(jù)元史孟速思傳記載:“孟速思,畏兀人,世居別失八里,古北庭都護之地。幼有奇質(zhì),年十五,盡通本國書。太祖聞之,召至闕下,一見大悅,曰:此兒目中有火,它日可大用。以授睿宗,使視顯懿莊圣皇后分邑歲賦。復事世祖于潛籓,日見親用。憲宗崩,孟速思言于世祖曰:神器不可久曠,太祖嫡孫,唯王最長且賢,宜即皇帝位。諸王塔察兒、也孫哥、合丹等,咸是其言。世祖即位,眷顧益重。南征時,與近臣不只兒為斷事官。及諸王阿里不哥叛,相拒漠北,不只兒有兒心,孟速思知之,奏徒之于中都,親監(jiān)護以往,帝以為忠。數(shù)名收招豪俊,凡所引薦,皆極其選。詔與安重并拜丞相,固辭?!渥诔?,贈推忠同德佐理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武都王,改謚智敏。子九人,多至大官?!盵1]
孟速思是元朝著名的畏兀兒幕僚,他精通本國文字,博覽群書,15歲被成吉思汗召見并大加贊譽,將他分發(fā)在拖雷帳下,專管顯懿莊圣皇后分地的賦稅。忽必烈為太子時,孟速思又在忽必烈宮中任職,日益受到親信。蒙哥大汗死時,他敦促忽必烈繼位為大汗,又輔助他即位為皇帝,并與諸將討伐反叛的阿里不哥。孟速思曾對忽必烈個人產(chǎn)生過很大影響。后來甚至成了忽必烈的姐夫,是他最器重的畏兀兒幕僚。由于孟速思才華出眾,忽必烈任命他為丞相,他固辭不受。卒后謚智敏。速思即反應敏捷,與溢號義相同。
貫云石:生于1286年,卒于1324年,是元代少數(shù)民族中涌現(xiàn)出的文學家、戲曲音樂家、詩人和書法家。本名小云石海涯,號酸齋,別號蘆花道人。其祖父為元朝名將阿里海涯,其外祖父是精通漢學的畏兀兒族名儒廉希閔。廉希閔是元初三朝名臣布魯海牙之子。父名貫只奇,遂以貫為氏。據(jù)圭齋文集,卷九,元故翰林學士中奉大夫知制浩同修國史貫公道碑記載“(貫)公家世北庭,云石其名,酸齋其號也。……北從承旨姚文公學,公見其古文峭厲有法及歌行古樂府慷慨激烈,大奇其才。……仁宗正位,龐極特旨,拜翰林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盵2]
作為文學家的貫云石,他一生的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散曲的創(chuàng)作方面。元朝少數(shù)民族用漢文創(chuàng)作散曲的文人比比皆是,貫云石是其中最杰出的。貫云石深受漢族文化影響,富于才情,善作散曲,與當時散曲家徐再思(號甜齋)齊名,后人將他倆所著作品合輯刊行,稱為《酸甜樂府》。他寫的散曲豪放暢朗,磊落不群,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以擅長小令而出名。他創(chuàng)作的小令很多,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僅搜集在元人楊朝英編選的《陽春白雪》詞曲集和《朝野新聲太平樂府》散曲集里的,就有七十多首,是入選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曲,以爽朗見長,特別是在吸收民間歌曲方面成就較大。這與貫云石棄官歸隱,長期生活在民間大有關系。他以胄子襲位,仕途本頗順利,卻有飄然世外之志,為人疏放曠達。作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作家,貫云石在弘揚漢民族優(yōu)秀文化上所做的貢獻是巨大的,他所寫的散曲,文字細膩,感情真摯,十分動人,在全面接受漢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又具有創(chuàng)造性,散曲風格上呈現(xiàn)出一人多格的風貌。在貫云石身上,漢文化與本民族傳統(tǒng)是彼此不分,相互交融的。
貫云石還是一位書法家和畫家,又擅長唱曲,還能夠行醫(yī)賣藥。在唱腔藝術上功底不凡,他將畏兀兒的歌曲唱腔和江南小曲熔于一爐,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種唱腔因流行于漸江海鹽地區(qū)而被世人稱為“海鹽腔”,是南曲三派之一,后來成為明朝昆腔的鼻祖。去世時年僅39歲。
阿里海牙:生于1227年,卒于1286年。又譯作阿魯海牙、阿力海涯,畏兀兒人。祖籍高昌畏兀兒國的夏都北庭(又名別失八里),祖先隨高昌貴族遷入內(nèi)地。出身貧寒,父母都是農(nóng)民,靠耕織度日。阿里海牙少年時期,聰敏善辯,立志建功立業(yè),遂棄耕就學,習畏兀兒書。后投蒙古大將不憐吉帶麾下,不憐吉帶使教其子忽魯不花畏兀兒字,又推薦給宗王忽必烈,成為王府宿衛(wèi)士(怯薛)。阿里海牙用心學習武藝和用兵之道,很快便在侍衛(wèi)中嶄露頭角。1258年,從忽必烈攻宋,在進攻鄂州時奮勇先登,為流矢所傷,因功受賞。蒙古憲宗九年(1259年),1260年,忽必烈當上皇帝。因多謀善戰(zhàn),阿里海牙受到忽必烈器重,不斷得到提拔。據(jù)國朝文類(卷五九)湖廣行省左丞相神道碑記載:“中統(tǒng)二年,制以為中書省郎中。……至元改元,加朝請大夫,參議中書省部?!ǘ辏?,進嘉義大夫,僉南京、河南、大名、順德、洛茲、彰德、懷孟等路行中書省事。……(三年),轉(zhuǎn)廉訪使?!ㄆ吣辏种袝樯袝?,拜中奉大夫,參知河南等路行尚書省事。(八年)兼漢軍都元帥,分將新軍四千六十,及廢尚書,復以為河南等路行中書省事?!ㄊ辏┌莨獾摯蠓?、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盵3]“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入朝,加光祿大夫、湖廣行省左丞相;卒,年六十。贈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封楚國公,謚武定。至正八年(1348年),進封江陵王。”[4]
阿里海牙是元代少有的一位不靠世襲而當上將帥的人物,是當時有名的畏兀兒軍事家。一生戎馬,先后率軍攻克襄陽、鄂州、潭州等重要州郡,平定湖廣等地區(qū),為元朝統(tǒng)一全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率元軍滅南宋的主要將領之一。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驍勇善戰(zhàn),而且善于使用安撫手段,用兵主招撫,不專事殺戮。他大多以武力為后盾,以勸諭為先導,用武力強攻的地方不多。攻占各地后,阿里海牙又下令招徠流民,發(fā)展生產(chǎn),減輕賦稅,維持社會安定,為時人所稱道。
除阿里海牙外,元代還有脫烈海牙(1257-1323)、燕只不花(生卒年代不詳)、拜降(1252-1322)等來自北庭的畏兀兒武將,他們作戰(zhàn)勇猛,屢立戰(zhàn)功,為元朝的統(tǒng)一和政權的鞏固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阿魯渾薩理:生于1245年,卒于1307年。因其父乞臺薩理又名“萬全”,改姓“全”。自幼聰慧,受教于國師八思巴,又向漢族儒生求教,通曉畏兀兒、蒙、漢、藏多種語言,精通經(jīng)史百家之學,深受朝廷器重。據(jù)松雪齋文集(卷七)趙國公謚文定全公神道碑記載:“阿魯渾薩理,回鶻北庭人,今所謂畏兀兒也。……公從國師八思馬學浮屠法,不數(shù)月,盡通其書,旁達諸國及漢語。世祖知其材,俾習漢文書。頃之,遂通諸經(jīng)、史、百家若陰陽、歷數(shù)、圖緯、方技之說,靡不旨?!盵5]元至正二十年(1283),與精通天文的西域僧人辯論,使之大為悅服。八思巴回西藏時,攜他同行;薦之于朝廷,擔任中書省平章政事。后為集賢學士,改任太史院事。元世祖欲立皇太子,不知誰可,詢問于他,他回答:“鐵穆耳仁孝恭儉”。于是鐵穆耳被立為太子。鐵穆耳繼位元成宗后,再次擔任中書省平章政事。死后追封為趙國公,謚號“文定”。
忽必烈在位時,蒙古皇室貴族皈依藏傳佛教的雖然很多,而熟悉藏文者甚少,藏族高僧中懂蒙語的也亦如此,嚴重妨礙雙方的交流。為適應形勢的需要,一批畏兀兒知識分子開始學習藏語,以充當皇室貴族與帝師之間的翻譯,很多人因受其影響而皈依之。于是,畏兀兒中出現(xiàn)了一批以信仰與弘傳藏傳佛教而聞名的高僧,阿魯渾薩理就是其中之一。[6]
安藏:出生年代不詳,卒于1293年。是元代著名的翻譯家。據(jù)新元史安藏傳記載:“安藏,字國寶,畏兀氏,世居別失八里?!猎四?,與許衡共進,知人用人德業(yè)盛,天下歸之,說帝,嘉納之。特授翰林學士,知之誥,同修國史。尋商議中書省事。奉旨譯尚書、資治通鑒、難經(jīng)、木草。進承旨加正奉大夫,領集賢院會同館道教事?!盵7]
安藏不僅佛學造詣很高,而且精通藏文,他根據(jù)藏義將《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贊經(jīng)》譯為漢語,這在漢文《大藏經(jīng)》中是空前絕后的。隨后又根據(jù)藏文將之譯為畏兀兒文。后受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之命,將《華嚴經(jīng)》、《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jīng)》為畏兀兒文。在敦煌出土的畏兀兒文佛教詩集(現(xiàn)存?zhèn)惗卮笥D書館)中,還保留了他許多佛教詩歌作品。其詩全押首韻,文法流暢,表意完善,渾然一體,處理佛教術語得當,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8]他還將儒家政書《貞觀政要·申鑒篇》、《尚書·無逸篇》、《資治通鑒》、《難經(jīng)》、《本草》等書譯成回鶻式蒙古文進獻給忽必烈,從而使元統(tǒng)治者能以此作為制定政策法令之借鑒。
潔實彌爾:生于1260年,卒于1322年。據(jù)蒙兀兒史記潔實彌爾傳記載:“潔實彌爾,亦別失八里畏兀兒人?!瓭崒崗洜柲晔?,偕仲兄玉篤實旨京師?!弥?,中書奏立延慶司。掌東宮佛事,以潔實彌爾同知延慶司事,階朝列大夫?!F穆耳汗踐阼,……進資善大夫,同知宣政院使,仍兼領延慶司?!链蟪酰g佛經(jīng)。……延佑改元,議賜國公爵,辭以無功,乃止。于是仍舊職,特升延慶司秩正二品,以寵之?!盵9]“至大初,興圣太后以潔實彌爾為先太后舊臣,復使領延慶使,辭不許。延祐改元,議封潔實彌爾國公,又固辭,于是升延慶司為正二品以褒之。二年卒,年六十三。贈推誠佐理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齊國公,謚文忠?!盵10]
這三位人物不僅是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翻譯家,而且還是著名的儒學名士。他們與元代內(nèi)遷的眾多畏兀兒人一樣直接受到漢地儒學的熏染,主動接受了中原盛行的儒家文化。忽必烈繼位后,根據(jù)治國的需要,開始烈積極推行“漢法”,以儒治國,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他采納阿魯渾薩里的建議,設置了集賢館,廣納賢才。后又在阿魯渾薩理的奏請下,設立了國子學,用漢族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教育蒙古王公大臣子弟,以提高其文化素質(zhì)。畏兀兒儒學的發(fā)展,仰賴于一批杰出的儒學名士。安藏就是其中之一,他為畏兀兒儒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安藏曾向元世祖建議:以古鑒今、善于納諫、招賢納士、以傳統(tǒng)的儒學之道治理天下,他的建議為元初的政治清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1]潔實彌爾不僅自己勤奮學習儒學,而且常以儒家思想教育他的兒子,他常教育諸子說:“兄弟宜和睦,永毋分異也。儒書宜習讀,財利毋耽嗜也?!盵12]
綜上所述,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統(tǒng)治全國的封建王朝。它結束了唐末以來國內(nèi)分裂割據(jù)和幾個政權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促進了國內(nèi)各族人民之間經(jīng)濟的交流和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到邊疆地區(qū),帶來了先進生產(chǎn)技術,開發(fā)了邊疆經(jīng)濟。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雜居,加強了民族融合。元代還是中國歷史上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社會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遷入內(nèi)地,與當?shù)氐霓r(nóng)耕民族融合,同時,又有來自西域、中亞的民族遷入蒙古高原或內(nèi)地。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過長期的交融與發(fā)展,即豐富了本民族文化,又使元朝文化頗具特色且豐富多彩。在這一進程中,畏兀兒人的內(nèi)遷及其在蒙古王廷的活動,尤為引人注目。尤其是來自北庭的畏兀兒名人在政治、軍事、文化、宗教等方面對元朝的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為國家的大一統(tǒng)、民族大融合、社會大發(fā)展做出了較大貢獻。從而進一步說明了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是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的保證;再一次印證了中國文化是各民族精神的結晶,更是各民族進步的動力和源泉這一歷史事實。
[1][4]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76: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八.
[2][2][5][9][10]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新疆地方歷史資料選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1-200.
[7]柯劭忞.新元史[M].北京:中國書店影印本,1988:卷一百七十八.
[11]王紅梅,楊富學.論元代畏兀兒人的儒學[J].蘭州學刊,2009(10):1.
[12]趙孟頫.松雪齋文集[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卷7.[6][8]楊富學.畏兀兒與蒙古歷史文化關系研究[J].蘭州學刊,2006(l):55.
王恩春(1965-),男,新疆奎屯人,昌吉學院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疆地方史。